第43頁
哥兒幾個這一聽,誰也說不出話來了。瞧人家劉夫人的人生觀,本來嘛,我跟他就是平等的,憑什麼他就可以為所欲為啊?憑什麼就得你們男人說了算?
她這套邏輯,在那年頭兒,居然在謝安這兒就能行得通。結果,謝安這個妾也沒納成。其實說起來,謝安要真急了非要納的話,夫人也不會傻到繼續跟他鬧下去。不過,這事兒最後也就這樣了,大家都還高高興興。只不過,要是謝安真有了意中人,倒是可憐了那位姑娘啊。
(五)“賢媛”與“妒婦”
史書關於劉夫人的記載,也是有趣得很。《世說新語》把她歸類為“賢媛”;到了宋朝,虞通卻把人家打入了“妒婦”。他弄了個《妒婦記》,以便教育後世女子,一定要尊重男權。
不過我以為,人家謝安自己才不是這麼想的呢。他對夫人這個“妒”,甚至還帶著點兒欣賞和喜歡在裡面。很可能劉夫人這性情,也跟謝安這許多年一慣的縱容有關係。其實人家他們倆一直很近密,也十分自然。有一回,謝安見到王珣,心裡頗有感慨,他沒跟別人說,就跑回家去跟夫人很親近地感嘆了一番呢。
千年梁祝寫“真”情
關於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大家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一千多年來,詩歌,戲曲演繹了無數,甚至還有動畫,還有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不過,他倆這個愛情故事為什麼能夠流傳到今天呢?可能有的朋友就不很熟悉了。這正是我們謝太傅的功勞啊。
“梁祝”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謝安的那個時代,那時的故事情節是這樣:
祝英台,是上虞祝家的姑娘,女扮男裝四出遊學,和會稽的梁山伯同為學友。後來,祝英台先回了家,第二年梁山伯去拜訪他,這才知道她是個女子,然後心有所動。於是就告訴父母去求親,但這時,祝英台卻已經被嫁到馬家去了。
後來,梁山伯作了鄮縣的縣令,因病而死,葬在鄮縣西。祝英台已經成了馬家人,行船路過山伯墓,忽然冥冥中似有註定,這船無論怎樣都不走了。祝英台就問這是什麼地方,於是下人來報,說有一個叫梁山伯的墓。祝英台痛哭失聲,感動天地。忽然大地裂陷,她就跳入墓中,和梁山伯同葬在一處。
謝安聽說了這個故事,十分感動,立即上表司馬曜,就給祝英台加了“義婦”的稱號,然後親自題其墓為“義婦冢”,要讓她成為天下女子的楷模。
瞧瞧謝安心中的這個“義婦”吧,當女兒時,可以“女扮男裝”去遊學。父母按照禮儀給她安排了婚姻,她卻一心戀著別人。然後,情郎死了,她卻不顧名份,不顧身份,要同人家合葬一處……這跟我們歷來所理解的什麼“貞潔烈女”,差得還真是遠了點兒。要以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這祝英台,那就是“反抗封建婚姻”的典型啊。謝安就中意這樣兒女人。
如果說,謝安心裡也有自己偶像的話,那就是祝英台啊。其實說到底,還是那個字兒——“真”。他認為,只有這樣的女子才值得去推崇。那麼回頭再看看劉夫人,再看看謝道韞,她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性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你是一個女人,跟謝安相處,其實是很容易的,你啥事兒都幹不成沒關係,有個性、愛鬧騰也沒關係,他對你沒有任何要求,只要你不虛偽,不做作,他就會對你挺好,甚至還會縱著你,替你去擺平一大堆事兒……像這樣的人,在我們現在這社會裡,還真是不太好找了。
第八章 書法家*琴家*評賞家*詩人
如果,讓我來簡短的評價一下兒謝安,那我肯定會說,他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人物。也許正因此,他另一面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就常常容易被大家忘記。
這裡,我們就來看看他這“另一面”的成就——風流學養。
一:書法家
那是一個書法時代。其實不光王家,像謝家、桓家、庾家這些著名的高門,也都是書法世家。謝安和大哥謝奕、堂兄謝尚並稱“三謝”,但是他們中間,還是以謝安的成就最高,王羲之一直稱他為——“解書人”。
謝安最擅長行書,他的“尺牘”、信札,非常有名。雖然那時“二王”並稱,但後世的不少評論家,還曾認為他在王獻之之上。南宋姜夔就曾說:“《蘭亭集序》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後世之可觀者”。只可惜,他的書帖保存到今天的不多,能找到的的也僅有幾幅了。
二:琴家
謝安也是一位有造詣的琴家。司馬曜就曾經親自到他府上去,聽他彈琴。也就是那一回,司馬曜看到謝家府前一株繁茂的大樹,就感嘆說,唉呀,這真是謝家的“寶樹”啊。有說法說,後來謝姓這個著名的“寶樹堂”,就是由此而來的。謝安用過的一把鳴琴保存到了齊代,齊竟陵王蕭子良在自家花園裡宴請文士,頗為自豪地拿出了謝安的琴,欣然請柳惲來演奏。
《世說新語》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被人們諭為“琴棋雙絕”的戴安道到建康來,這個戴安道就是王徽之“乘興而來,興盡而去”,最後也沒訪的那位。這時謝安已經是宰相,結果他一聽戴安道來了,就立刻去拜訪他。兩人一見面,就談了一大通琴理等等,十分相投。有人就說,謝安小看人家戴安道了,因為那時宰相會客,是有規矩的,必須要先談國家正經事,談完才能說閒話。但謝安卻沒跟人家談國事,這是瞧不起人家。其實並不是這樣。戴安道是位出名的曠達名士,曾經摔琴也不彈給權貴聽。謝安倒恰是不把他看作“禮法”中人,而且也沒有把自己當作“禮法”中人,才會這樣做的呀。
她這套邏輯,在那年頭兒,居然在謝安這兒就能行得通。結果,謝安這個妾也沒納成。其實說起來,謝安要真急了非要納的話,夫人也不會傻到繼續跟他鬧下去。不過,這事兒最後也就這樣了,大家都還高高興興。只不過,要是謝安真有了意中人,倒是可憐了那位姑娘啊。
(五)“賢媛”與“妒婦”
史書關於劉夫人的記載,也是有趣得很。《世說新語》把她歸類為“賢媛”;到了宋朝,虞通卻把人家打入了“妒婦”。他弄了個《妒婦記》,以便教育後世女子,一定要尊重男權。
不過我以為,人家謝安自己才不是這麼想的呢。他對夫人這個“妒”,甚至還帶著點兒欣賞和喜歡在裡面。很可能劉夫人這性情,也跟謝安這許多年一慣的縱容有關係。其實人家他們倆一直很近密,也十分自然。有一回,謝安見到王珣,心裡頗有感慨,他沒跟別人說,就跑回家去跟夫人很親近地感嘆了一番呢。
千年梁祝寫“真”情
關於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大家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一千多年來,詩歌,戲曲演繹了無數,甚至還有動畫,還有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不過,他倆這個愛情故事為什麼能夠流傳到今天呢?可能有的朋友就不很熟悉了。這正是我們謝太傅的功勞啊。
“梁祝”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謝安的那個時代,那時的故事情節是這樣:
祝英台,是上虞祝家的姑娘,女扮男裝四出遊學,和會稽的梁山伯同為學友。後來,祝英台先回了家,第二年梁山伯去拜訪他,這才知道她是個女子,然後心有所動。於是就告訴父母去求親,但這時,祝英台卻已經被嫁到馬家去了。
後來,梁山伯作了鄮縣的縣令,因病而死,葬在鄮縣西。祝英台已經成了馬家人,行船路過山伯墓,忽然冥冥中似有註定,這船無論怎樣都不走了。祝英台就問這是什麼地方,於是下人來報,說有一個叫梁山伯的墓。祝英台痛哭失聲,感動天地。忽然大地裂陷,她就跳入墓中,和梁山伯同葬在一處。
謝安聽說了這個故事,十分感動,立即上表司馬曜,就給祝英台加了“義婦”的稱號,然後親自題其墓為“義婦冢”,要讓她成為天下女子的楷模。
瞧瞧謝安心中的這個“義婦”吧,當女兒時,可以“女扮男裝”去遊學。父母按照禮儀給她安排了婚姻,她卻一心戀著別人。然後,情郎死了,她卻不顧名份,不顧身份,要同人家合葬一處……這跟我們歷來所理解的什麼“貞潔烈女”,差得還真是遠了點兒。要以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這祝英台,那就是“反抗封建婚姻”的典型啊。謝安就中意這樣兒女人。
如果說,謝安心裡也有自己偶像的話,那就是祝英台啊。其實說到底,還是那個字兒——“真”。他認為,只有這樣的女子才值得去推崇。那麼回頭再看看劉夫人,再看看謝道韞,她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性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你是一個女人,跟謝安相處,其實是很容易的,你啥事兒都幹不成沒關係,有個性、愛鬧騰也沒關係,他對你沒有任何要求,只要你不虛偽,不做作,他就會對你挺好,甚至還會縱著你,替你去擺平一大堆事兒……像這樣的人,在我們現在這社會裡,還真是不太好找了。
第八章 書法家*琴家*評賞家*詩人
如果,讓我來簡短的評價一下兒謝安,那我肯定會說,他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人物。也許正因此,他另一面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就常常容易被大家忘記。
這裡,我們就來看看他這“另一面”的成就——風流學養。
一:書法家
那是一個書法時代。其實不光王家,像謝家、桓家、庾家這些著名的高門,也都是書法世家。謝安和大哥謝奕、堂兄謝尚並稱“三謝”,但是他們中間,還是以謝安的成就最高,王羲之一直稱他為——“解書人”。
謝安最擅長行書,他的“尺牘”、信札,非常有名。雖然那時“二王”並稱,但後世的不少評論家,還曾認為他在王獻之之上。南宋姜夔就曾說:“《蘭亭集序》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後世之可觀者”。只可惜,他的書帖保存到今天的不多,能找到的的也僅有幾幅了。
二:琴家
謝安也是一位有造詣的琴家。司馬曜就曾經親自到他府上去,聽他彈琴。也就是那一回,司馬曜看到謝家府前一株繁茂的大樹,就感嘆說,唉呀,這真是謝家的“寶樹”啊。有說法說,後來謝姓這個著名的“寶樹堂”,就是由此而來的。謝安用過的一把鳴琴保存到了齊代,齊竟陵王蕭子良在自家花園裡宴請文士,頗為自豪地拿出了謝安的琴,欣然請柳惲來演奏。
《世說新語》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被人們諭為“琴棋雙絕”的戴安道到建康來,這個戴安道就是王徽之“乘興而來,興盡而去”,最後也沒訪的那位。這時謝安已經是宰相,結果他一聽戴安道來了,就立刻去拜訪他。兩人一見面,就談了一大通琴理等等,十分相投。有人就說,謝安小看人家戴安道了,因為那時宰相會客,是有規矩的,必須要先談國家正經事,談完才能說閒話。但謝安卻沒跟人家談國事,這是瞧不起人家。其實並不是這樣。戴安道是位出名的曠達名士,曾經摔琴也不彈給權貴聽。謝安倒恰是不把他看作“禮法”中人,而且也沒有把自己當作“禮法”中人,才會這樣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