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公民缺乏理性思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近代史時期每逢中國和列強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簽約的外交官就會成為千夫所指的民族敗類,承擔百年之久的罵名。似乎中國戰敗的責任就在那幾個賣國的外交官身上,如果他們不簽訂"不平等條約"中國就會站在勝利一邊。最典型的例子是受政府指令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中國人罵了他整整一百年還不肯甘休,似乎還要繼續罵下去。我先前一直很推崇"五四運動",認為那是中國人民真正覺醒的開始。前幾天又重新翻開"五四運動"的歷史,看到激動的青年學生痛打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官並放火燒他們的房子時,才發現"五四運動"並非全是"覺醒"。

  當一個國家的公民不具備現代公民素質時,就會因為感情上的偏愛對某些國家存在根深蒂固的反感同時又對另一些國家抱有莫名其妙的同情。中國曾是萬幫敬仰的"天朝大國",中國人的骨子深層有一種"老大哥"的心理,對那些文明程度不如中國的小國和窮國等發展中國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好感;而對那些文明程度勝過中國的富國和大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則存在根深蒂固的敵意。其實文明國家對中國現代化的助力應該遠遠大於發展中國家;小國和窮國在得到中國無私的援助後不一定就有感恩心理,對中國"恩將仇報"和"過河拆橋"的故事並非只是冬天裡的童話。越南的忘恩負義人所共知;北韓似乎在製造下一個不該發生的故事。中國人最討厭美國,其實美國並不是世界上對中國最不友好的國家。誠然美國作了一些傷害中國人感情的事,但美國也作出了不少有助於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貢獻。中國最早的新式學校就是美國出資建立的,至於美國和中國並肩對日作戰則在生死關頭拯救了中華民族。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人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態度:以色列是中東對中國最友好的國家,巴勒斯坦對中國即使沒有敵意也談不上友好。以色列的文明程度比巴勒斯坦要高得多,看看電視屏幕上那些整天不干正經事專在道旁向以色列軍車投擲石塊來表現自己"愛國"的巴勒斯坦青少年(我總奇怪這些貌似愛國的青年幹嗎不去認真學習或工作,為巴勒斯坦製造能夠真正打敗以色列的先進武器呢?),就可知道這個民族的明天不見得會更美好,因此同以色列交往對中國的益處遠遠大於和巴勒斯坦作朋友。可是中國人有多麼仇視以色列;就有多麼熱愛巴勒斯坦。美國人對中國作了九十九件好事,哪怕只作了一件對不起中國人的事,我們就會只記得那一件事。北韓傷害了中國九十九次;但只要有一次對中國表示友好,我們就可以對九十九次不予計較。缺乏"理性思維"的國民有時就會產生沒來由的熱愛和憎惡。

  我們一旦缺乏理性思維,在國際交往上就不容易做到"換位思考",人為增加不必要的國際摩擦。我們一再對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義憤填膺,從沒掉換位置想一下:小泉是日本人的首相,他只能按日本人而不能按中國人的價值觀來行事,否則他就是真正的"賣國賊"。"靖國神社"里死難的日本軍人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但不一定是大和民族的罪人;就象黃繼光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但不是美國人的英雄一樣。如果美國人因中國悼念黃繼光而提出外交抗議,中國人一定會認為美國人不講道理。二月十九日,我看到一則電視新聞,說日本紀念日俄戰爭一百周年,邀請俄羅斯參加。俄羅斯沒有憤怒,心平氣和地說那是俄羅斯人最不堪回首的歷史,不打算派員參加這一盛典。日俄戰爭俄國慘敗,俄羅斯今天的軍力比日本強大得多,日本人重提令俄羅斯難堪的往事,俄羅斯應該憤怒並作出強烈反應(他們有憤怒和反應的能力)才是。但俄羅斯沒有,因為他們的國民大多擁有理性思維,認為此事儘管令俄羅斯難堪,但那是真實的歷史,不應該迴避。如果日本紀念"甲午中日戰爭"一百周年,邀請中國參加,我們會怎樣反應?

  去年看過一部老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場的觀眾無不對拋妻再娶的張忠良滿腔義憤。把張忠良拿到今天的中國社會,他的所作所為其實壞不到哪裡去。如果在場的觀眾經歷他那樣的遭遇,恐怕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會作出和他一樣的選擇。其實我們看這部影片最重要的不是憤怒而是從中得到教益,警惕自己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覺。那些痛恨張忠良的觀眾很少從這部影片中得到教益和警醒,缺乏理性思維的國民難得有"推己及人"的智慧。

  歐洲文明國家在現代化早期,都曾經歷過波瀾壯闊的"理性運動",法國就曾在"理性"的棋幟下湧現出一大批享譽全球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和孟德思鳩等文化思想界的巨人都是"理性運動"的偉大實踐者。可見"理性"對人類走向現代文明是何等重要。中國因為"儒家文明"根深蒂固,沒有經歷過"理性運動",導致全球現代化時期的中國人缺乏"理性思維"。我們有必要補上這一課。中國人一旦擁有"理性思維",就會象唐帝國那樣再度成為人類文明的"統帥"。

  二、獨立判斷力

  中國人有"比較力"但缺少"判斷力",具有"獨立判斷力"的國民則更少。把西瓜和哈密瓜同時讓一個東部的中國人品嘗,他能比較出哈密瓜比西瓜甜。但如果他從未嘗過哈密瓜,就會認為他吃過的西瓜是世界上最甜的瓜了。前者靠"比較力",後者則靠"判斷力"。因為缺少判斷力,所以在沒嘗過哈密瓜時就認為他吃過的西瓜最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