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此為止,滿洲民族對大漢民族的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大漢民族又一次站到了失敗的一邊。

  滿洲民族只有兩百多萬人,只能提供二十多萬戰鬥兵員。當時的漢民族則有一億人,可出動的正規和後備武裝力量不下千萬人。可漢民族卻戰敗了,敗得實在有點不夠體面。

  五、和西洋各國的戰爭。

  (一)、鴉片戰爭。

  兵力對比:英軍兩千五百人;中國四億人,能出動的戰鬥兵員?。

  戰爭結果:中國戰敗。割讓香港,賠償白銀兩千一百萬兩。

  (二)、英法聯軍之戰。

  兵力對比:英法聯軍:一萬六千人;中國三億五千萬人(太平天國時期中國人把中國人打死了一個億),能出動的戰鬥兵員?。

  戰爭結果:中國戰敗,首都淪陷。割讓九龍半島;賠償白銀一千六百萬兩。

  (三)、中法戰爭。

  兵力對比:不詳。

  戰爭結果:中國單方面宣布勝利。法國內閣倒台;法國占領中國的藩屬國越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四)、甲午中日戰爭。

  力量對比:中國:四億人,面積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日本:四千萬人,面積三十七萬平方公里。中國海軍排世界第七位;日本海軍排位十二。

  戰爭結果: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失去藩屬國朝鮮;賠償白銀二億三千萬兩(其中三千萬兩贖遼費)。

  六、對外挫敗的原因。

  (一)趙匡胤的軍事改革極大地傷害了軍隊的戰鬥力。

  趙匡胤是靠忠於他的軍隊和將領發動軍事政變當上皇帝的。為了防止其他軍事將領有朝一日依樣畫葫蘆地仿效他發動兵變,便著手對帝國的武裝力量進行大幅度的改革。

  1、為了防止邊將擁兵自重,帝國的精銳部隊--"禁軍"全部集中在首都開封,負責維持地方治安的"廂軍"多是老弱殘兵。當邊疆發生戰事時,臨時調動一支禁軍遠赴一千公里外的邊疆作戰。那時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行軍全靠步行。等到士兵急行軍(且多半是在負重的情況下)一千多公里趕赴戰場時,寶貴的時間浪費了,敵方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戰果,我方則因長途行軍後疲憊不堪而失去戰鬥力。

  2、為了防止士兵效忠於他們的軍事統帥和將領,統帥和將領都是臨時委派,統帥和將令不熟悉,將領和士兵也不熟悉。戰爭結束時,統帥把兵權交出,將領調往別的單位。在這樣的指揮機構下,再多的部隊也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受到極大傷害。

  3、為了防止膽大的武將心血來潮時屁股發癢,軍隊的統帥由文官甚至由宦官擔任(如童貫曾擔任河湟軍區總司令官)。文官擔任統帥在現代化軍隊是一個驚人的進步,因為現代化戰爭需國擁有專門知識和大局觀念;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戰爭主要靠的是勇氣和鬥志,文官恰恰缺少這兩樣品質,在血雨紛飛的戰場嚇得不知所措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中國的文官知識面極為狹窄,除了儒家經典外什麼也不懂(因為宋王朝以後的科舉考試只考儒家經典),就更不用說懂戰爭了,因此文官隊伍中幾乎不可能出現什麼軍事專家。看了《三國演義》和《水滸》的國民,也可能會說文官比武官更會打杖。其實那只是小說上的描寫,文官在戰爭中的作用被大大誇張了。文官在後方出謀劃策往往表現得很有見識,可統領軍隊親臨戰場則是另外一回事,三國時期蜀漢帝國的謀臣馬謖失街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蒙古帝國幾乎沒有什麼文人,可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宋帝國的軍事體制被後世的漢人王朝忠實地繼承下來,軍隊的戰鬥力也因此一直得不到提高。

  (二)、絕對極權專制體制防礙了軍隊的臨陣變通。

  朱元璋得天下後,從中央到地方推行一套絕對極權專制體制,把行政權和軍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帝國的文臣武將只能秉承他的意志辦事,沒有任何決策權。表現在戰場上就是軍事統帥必須事事向皇帝請示,小到戰鬥隊形大到戰略戰術,都得請示皇帝並得到批示後才能執行。那時沒有現代化的通迅工具,請示並接受"聖旨"的日程少則一月,多則半年。等到聖旨到達前線時,戰況已發生了今非昔比的變化,原來的策略已不管用,於是又得重新請示......

  在如此多的束縛下,前線的軍隊要是真能有所作為豈不成了天下怪事。

  (三)、漢民族內鬥熱情的加深。

  眾所周知,漢民族是一個熱衷於內鬥的民族。與其說外族打敗了漢族,不如說是漢族自己打敗了自己。世界上的民族多半是被外來民族打垮的,只有漢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被自己人打垮的。尤其是唐王朝以後,漢民族的內鬥熱情一天天深化,到了明王朝時期則把自己鬥成了一盤散沙。外來民族之所以能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取得輝煌的戰果,根本的原因就是漢民族的內鬥助了他們一臂之力。明帝國首先就是被中國人自己打跨的,然後滿洲人才乘隙而入坐收漁人之利。駐守山海關的司令官吳三桂為了戰勝內部的敵人,竟然和全民族的共同敵人站在一邊來對付中國人!!!明帝國的"邊防長城"袁宗煥被押赴刑場千刀萬剮時,普通臣民也可能被糊弄,但帝國的高級官員不可能全部被糊弄,應該會有部分人看出這是敵人的"反間計"。但極少有人站出來為袁宗煥申冤,因為他們嫉妒袁宗煥的戰功和聲望,巴不得袁宗煥倒霉,絲毫也意識不到正是袁宗煥的戰功和聲望,才保護他們繼續安享榮華富貴。袁宗煥這道長城一垮,他們就成了最卑賤的亡國奴。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儘管有四億人的龐大數目,但這四億人不能團結一心,形成的民族合力說不準只有幾萬人的力量,因此被兩千多個洋人打得落花流水。如果四億中國人象滿洲人在入關時期那樣眾志成城,別說兩千多個英國遠征軍擁有洋槍洋炮,就是擁有原子彈也不一定管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