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平天國起義只波及長江中下游和湘、桂、豫、冀的部分地區,但使中國減少了整整一億人口,僅蘇、浙、皖、贛、閩五省,人口過量死亡就多達7000萬,可以想見太平軍的殺戮是何等的殘酷。中國當時最富庶的地區,經濟受到極慘重的打擊。太平軍所到之處,文化受到無法彌補的破壞。

  這些減少的人口,一部分是戰死或被屠殺;一部分是因戰亂造成的饑饉、瘟疫而餓死、病死。農民起義和它引發的改朝換代型混戰,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循環性的浩劫,每個朝代早期都要花費巨大精力修復上次農民起義造成的傷口,然後是經濟發展,然後是官吏貪暴並引發下一次農民起義,把帝國的一切都砸個浠巴爛,然後進入下一個修復--發展--破壞的循環。這種循環性浩劫的後果是:中國人的建設成果永遠得不到積累,後代人不能利用前代人的建設成果,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發展更新,中華文明不能沿著健康理性的軌道前進,中華民族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就象一位西方哲人說的那樣:亞細亞文明(中華文明)總是在廢墟上重組,然後又在下一次戰亂中變成新的廢墟,勝利者又在廢墟上組建新的文明,新的文明只是被催毀文明的簡單重複,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當中華文明在循環性的浩劫中停滯不前時,世界上的其它國家卻在大踏步地前進,結果中國落伍了,由無與倫比的天朝大國變為二流末國,在近代則倒退為最不文明國家。

  農民起義在總體上來說是中國的歷史悲劇,是中國人打中國人,是民族的內鬥,不值得歌頌甚至美化,更不值得提倡和發揚。但這種歷史悲劇不能全歸咎於農民起義,因為農民起義是政府腐敗和官吏貪暴逼出來的,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本份的弱勢群體,不到逼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反抗政府發動起義的。要使農民起義的悲劇在中國不再重演,首先得對中國的傳統政治和吏治作痛心革面的改革,建立真正的清明政治和廉潔政府,從根子上剷除官逼民反的土壤。其次是普及國民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在農民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勇於用理性的方式向執政府爭取權利和討還公道,敦促執政府作出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改革,而不要一味地隱忍退讓,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再走暴力走極端。再次是一旦發生了農民起義這樣的歷史悲劇,國民不要對其抱絲毫幻想,通過非理性暴力建立的政權比被推翻的舊政權高明不了多少,甚至連舊政權都不如。農民起義不能解決民族內部矛盾,反而會激化內部矛盾,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降低。

  我祈求農民起義在中國永遠成為歷史,祈求類似的悲劇在中國不再重演。

  13、大漢民族近千年的對外戰爭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漢民族,以唐帝國的"開元王朝"為分水嶺,其發展史可以分為前後兩期。開元王朝以前的漢族處於上升時期,生龍活虎一樣使山河動搖,在對外戰爭中無往不勝,為大漢民族拓展出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漢民族遇上的第一個勁敵是匈奴汗國。這個在瀚海沙漠群遊牧的部落民族,於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的春秋戰國時期乘隙在長城以北悄悄崛起,到了漢族重歸一統時已強大到對中國保持持久不斷的進攻態勢。中國為了自保,動員數百萬民力修築了一條純屬防禦性的"萬里長城",用以阻擋匈奴的騎兵衝擊。同時把皇家美麗的公主送給匈奴的單于為妻,每年還要進貢大批的綾蘿綢緞,以求得暫時苟安。到了紀元前二世紀的漢武帝時期,中國的國力有了實質性的增長,開始對匈奴發動反擊戰爭,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力量的天平發生了有利於中國的傾斜。隨後的兩個世紀,兩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到了紀元一世紀後期,匈奴汗國分裂為南北兩國。南匈奴向中國臣服,其成員逐漸融合為大漢民族的一分子。北匈奴在中國遠征軍的攻擊下崩潰,殘餘部落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這支漢民族的手下敗軍,卻是世界上其它民族的勁敵。他們一路向西打去,沿途摧毀所有的抵抗,於三百年後的四世紀時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推骨牌式的民族大遷徙,最終導致當時西方世界最強大的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由此可以推斷早期漢民族的可怕戰鬥力。

  漢民族遇上的第二個勁敵是突厥汗國。這個擁有匈奴血統的遊牧部落,於紀元六世紀時統治了匈奴汗國的故地。當時的中國分裂為北齊、北周和陳帝國,和突厥接壤的北齊、北周沒有力量跟它抗衡,只好競爭呈獻金銀珠寶和公主美女以換取對方的援助。當時在位的木桿可汗曾吹過這樣的牛皮:"我在南方有兩個孝子賢孫,我想要什麼,他們就會孝敬什麼。"紀元七世紀初期,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國,但力量依舊十分強大,東突厥汗國曾兵臨唐帝國的首都城下。紀元六三0年,李世民大帝派大將軍李靖反擊東突厥汗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東突厥汗國自此不復存在。紀元六五七年,中國大將蘇定方,率領遠征軍三道並進,與西突厥汗國在伊犁河決戰。西突厥大敗,首領沙缽略可汗帶領殘兵敗將向西逃亡,抵達鹹海東岸的石國,被石國生擒,交給窮追至城下的中國遠征軍。西突厥汗國自此星散。

  紀元七五一年的怛羅斯戰役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大事件。

  怛羅斯戰役發生在遙遠的中亞細亞荒漠草原上,正在向西開拓疆土的中華帝國和乘勝東進的新興阿拉陌帝國在此相遇,並展開影響世界歷史命運的決戰。安西軍區司令官高仙芝統率七萬藩漢混合兵團跟阿拉陌軍團二十萬人血戰五日,不分勝負。在決戰的關鍵時刻,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高仙芝所屬的葛羅祿部落派遣軍陣前倒戈,與阿拉陌軍團內外夾攻,中國藩漢混合兵團崩潰,死傷二萬餘人。阿拉陌軍團俘虜了上萬名漢人,這些漢人把當時中國先進的技術(包括造紙術)傳播了西方世界,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