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點,以晉簡文帝司馬昱看得最准,他遙望著東山上的謝安,心領神會地笑言,安石必出,蓋與人同樂者,亦不得不人同憂。說起來,司馬昱也屬於謝安,王羲之的知音好友那一類,沒當皇帝之前也是風流名士,可惜後來被恆溫立為傀儡皇帝,鬱鬱而終。後人嘆李煜的話,改兩個字贈他正合:“做個名士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

  淝水一戰,謝安任命弟弟謝石為都督,侄子謝玄為將。而自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一次,就如那次與友同舟,驚濤駭浪中獨嘯長風一樣,他鎮定自若。不同的是,這一次與他同船的是整個東晉王朝。這一戰打得符堅大帝丟盔棄甲,心膽俱寒,從此符堅的大秦帝國由盛轉衰,當縱橫沙場,雄霸天下的符堅,遇上了風流儒雅的謝安,靈犀一指,此後千秋萬世他亦洗不去——風聲鶴唳、糙木皆兵,這兩道恥辱的印記。

  第46節:陌上花開緩緩歸(46)

  淝水大捷,捷報傳來,謝安正與人對弈,獲報後面色如常,別人小心問起,淡然曰:孩子們把秦軍打敗了。而後對弈至局終。他的風儀讓李白崇拜得五體投地,在詩詞中屢屢詠及。《永王東巡歌》說得最清楚: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但是謝安,是真性情的謝安。客人告辭後,他返回內室,一樣高興地手舞足蹈,連木屐的齒斷了也不知道。這樣的謝安,千年以後透過文字,還是能夠感覺到他的率真可愛。想來當時他是不適宜在人前顯出太高興的樣子,以免舉國虛驕,影響軍心,給秦軍反敗為勝的機會呀。

  謝安的詩文不多,不知是做的不多,還是傳世不多,最著名的兩首是33歲時參加王羲之舉辦的蘭亭集會時所作。作為文學史上一次著名的文學沙龍,間接促成了書法史上的不朽之作——《蘭亭集序》誕生的集會。我們必須詳細地說明一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會稽郡山陰之蘭亭,群賢並至,暢談人世哲理。名士們沿小溪而坐,將盛滿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讓它沿著溪水漂動,漂到誰面前,誰就喝乾這杯酒,然後賦詩一首。做不出來就罰酒。這就是有名的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此次聚會共得詩37首。王羲於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千古一序《蘭亭集序》由此誕生。

  謝安罰酒兩次,賦詩兩首,其一:相與欣佳節,率爾同褰裳,薄雲羅陽景,微風翼輕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其二:伊昔先子,有懷春遊,契茲言執,寄傲林丘,森森連嶺,茫茫原疇,逈霄垂霧,凝泉散流。

  謝安的詩語近玄言,與他的廣袤心胸濟世之才比簡直不算什麼。詩文於他不過像眾多錦衣里的一件,不是特別惹眼,然而任何時候穿出去,也都不會失了身份。

  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是說天下萬物都遵循著那自然之理,長壽的彭祖和早殤的小孩,又有什麼區別呢?這完全是莊子“齊萬物”的思想。

  第47節:陌上花開緩緩歸(47)

  對人對事,謝安一直是貫徹“齊萬物”的思想,講究“順應”,就像有人總結謝安說的,該他得到的時候,他就得到,該他犧牲的時候,他就會去犧牲,總是一種順應的態度。終其一生,不管在什麼樣的困境下,人們都沒聽到過他一句抱怨的話。所以,山水和官場是一樣的。他把自己和外界的關係理順了,不讓任何事任何衝突顯得特別尖銳,即使是政治鬥爭,也用“懷柔”政策,讓外界的事情得到合理的安排,自己也能快樂。說起來很簡單。但對一個人來說,一生都能這樣把握住,是何其難呢!“出處同歸”這種人生境界,除了謝安,很少有人達到,怪不得清高倨傲的王安石在走訪了謝安的遺蹟後,也要沾沾自喜地說,我名君字偶相同。

  謝安的心態是謝道韞最了解,謝安去世之後,有一回桓玄(恆溫的小兒子)問謝道韞:“當年謝太傅高臥東山,沒有想作官的意思,後來為什麼又出山了呢?”謝道韞回答說:“對亡叔來說,出山和不出山,又有什麼差別呢?”這位詠絮才女果然不負叔叔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欣賞,閒談之間,道破天機。而她也是謝家子弟中風度思想最得謝安真傳的一個。亂賊當前,臨危不亂,冷靜應對,竟使得亂賊退卻,保住了王家子嗣;寡居之後,深居簡出,支撐門戶,不沒家聲。

  我理解的謝安,他不是一個誓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他甚至不在意是否名垂青史,因為無心,所以沒有太強的欲望去激進,能夠調節自己去順應,將一切都做到無懈可擊。自自然然做了濟世賢臣。歸隱和出山對他而言沒有質的區別,他是遨遊天地間的清淨散人,遇到好事壞事,好人壞人亦沒有分別,他當流連山水,有時險峻,有時娟秀。輕舟飄過,山水自是山水,他仍是他。

  別人心思惴惴,濟世安民,於他卻不過是恰逢其會,遊戲人間罷了。

  參考書目、篇目:

  佳人和淚《一世風華寫人生?謝安的精彩小故事》

  佚名《一世風華寫人生?謝安》

  佚名《江南之盛,比如種種》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