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一生,最終落定史書中,不過如此百餘字。徐循一生的縮影,似乎盡在其中。

  至於是否貼切,觀者不在意,死者又怎會在意?不論真偽、不論褒貶、不論曲直,不論他人笑,他人哭,別人的筆,決定不了她的一生。生前無法,生後更無法。

  即使再無人知曉,總無人在意,她總是來過,總是活過自己一生,這一點,她自己明白就好。

  書成那一刻,來自燕山的風,吹過封土堆上的煢煢青糙,關於徐循一生的無數畫面、無數縮影,仿佛化為流光,紛紛往書中投去,在閃爍間,終於落定紙面,百餘字間微光流動,過了一小會,方才黯淡下來。

  觀者匆匆一掃,這一頁書,很快被翻了過去,下一頁,又不知是多少人的悲歡離合了。

  #

  一元逝去一元起,宮裡又何曾有過真正寂寞的日子?燒毀過,重建,崩塌過,重修,幾經更名反覆,原來的南內成了御苑,清寧宮也成了慈寧宮,至於永安宮,更是早被改了許多名字,如今,已經是被喚為翊坤宮了。

  “劉娘娘仔細腳下。”宮女們前呼後擁間,一位華服少女蓮步輕移,踱到了這條巷子裡。

  “這便是貴妃廟了。”她略有幾分好奇地打量著這小小的院落。“聽聞前朝睿宗年間,王貴妃便是在此廟前得了睿宗青眼,這廟宇,是因此得名嗎?”

  “故老相傳,都說是靈驗無比。”陪侍的嬤嬤笑道,“不過卻不知是從何起源了,娘娘果然博聞多識,奴婢等都是不如了。”

  “在家翻閱前人筆記時,偶然記起而已。”劉娘娘微微一笑,“既然散到了這裡,那便拜一拜吧。”

  也不待眾人說話,她便拎起裙擺,徐徐進了廟前,洗手要香,又在那面目模糊的泥像前跪了下來,在心中默禱道,“信女劉翠兒,僥倖應選入宮,得封德妃,請貴妃娘娘保佑信女早得陛下垂青,早生太子,長命百歲、萬福萬壽。”

  想到陛下那年輕而英俊的容貌,和藹的表情,劉娘娘不禁微微紅了臉,慎重拜了數拜,又在心中發了幾個香燭願,這才站起身來。

  “咦。”偶然瞥了一眼,她不禁奇道,“怎麼神像邊上,還有牌位的?”

  “故老相傳,一向如此。”守門的老宮人道,“奴婢等人也不知為何,這牌位上的字都快磨不見了,更不知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只為了恭敬虔誠,一向也沒敢取下。”

  劉娘娘好奇地多看了一眼,只見果然牌位上香火斑駁、金漆零落,只隱約見到一個雙人旁,倒是和王貴妃的姓氏不符,想來,怕是王娘娘的侍女之流,放在這裡享用香火的。

  不論身份如何,總是人死為大——思及此,她便又是雙手合十,對那牌位拜了幾下,方才轉過身來,拎起裙擺,躊躇滿志地跨出了門檻,走進了艷陽地里。

  一輪當空,萬里獨照,天似也陪襯她的好心情,劉娘娘舉手遮目,往天邊看了一眼,忽而眉頭微皺。

  ——不知何時,天邊極遠處飄來了一縷烏雲,也許不知什麼時候,又要下雨了。

  全文完

  作者有話要說:後記

  終於寫完了……累死了……

  後記完

  …… 如果就這樣會不會被打死啊,哈哈哈,之前說過要把一些正文中沒提過的疑問提出解釋的,在這裡當然是要給與解答了。同樣,因為貴妃是單本作,很多敘事角度限 制,或者是當事人自己認知限制導致無法闡述清楚的內容,也會在這裡做個補充說明,作為作者的原始設定,當然了,讀者有怎樣的理解,是讀者自己的事。

  1 藍寶事件??藍寶事件是巧合,第一個撿到藍寶的是趙昭容,撿到以後她收藏了起來,之後無意間聽人誇耀徐循受寵程度時,知道她得到了一件稀世藍寶。趙昭容對 比後發覺這就是徐循得到的首飾,她想要陷害徐循通.jian,所以就指使著心腹內侍把藍寶放到了任意一名可以進內帷的內侍屋裡。之後的陰錯陽差大家都知道了。事 發後趙昭容找到機會把心腹小內侍打死了,這件事並沒別人知道,她成功地把秘密帶到了殉葬時。對於徐循來說,這件事是又一個難解的秘密,也是當時瓦解她三觀 的推力之一。

  2 皇帝愛誰 在我的設定里,皇帝愛過兩個人,如果要比較最愛時的程度,是小孫贏,皇帝對小徐的感情比較糾結,愛並不純粹。但他對小徐最好。皇帝曾經最愛小孫,但到最後也是最恨小孫。

  3 柳知恩和皇帝說了什麼 真的就是很正常的解釋之詞,皇帝把柳知恩打發去南京,是因為他覺得柳知恩對徐循的了解比他更深,這讓他有受到威脅的感覺,但皇帝的驕傲也不允許他承認這個事實,他轉而以更得體的理由欺騙自己,把柳知恩打發去南京,眼不見為淨。

  還有啥疑問大家可以留言問,我來回答,下面說下我對幾個配角的原始設定吧。

  胡 後:胡後入宮存在內幕,但她本人一開始並不太了解,胡後從沒有愛過皇帝,她是恐懼入宮的。胡後的心裡一直存在嚴重的自卑問題,這一點她自己都沒發現,別人 也沒有察覺。她從沒有想過和孫貴妃爭奪皇帝的寵愛,因為自覺不可能搶贏,無勝算也無動機,胡後有足夠的智力和手段去做到極致來保證自己的位置,但沒有足夠 的動力,在嚴酷的宮廷生活里逐漸軟弱,胡後被廢後反而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何惠妃:惠妃的人生觀是偏激、出世而且消極的,她過早地 認清了宮廷冷酷的本質,以至於失去了生活的熱情。通俗地說,惠妃比較負能量,她的人生就是在等待終結,她短暫的一生是苦悶而壓抑的,認清了整個宮廷妃嬪制 度的冷酷,讓她成為了制度的犧牲品,被制度吞噬了生活的熱情和樂趣。

  趙昭容:有熱情而愚蠢地生活著。

  張 太后:沒有遇到挫折的孫後就會長成這樣,宮廷婦人的完全體。當她做皇后時,張太后是完美無缺的,當她做太后時,張太后開始盡情折騰,這是她的享受時間,她 已經成為制度的贏家,可以開始揮霍紅利了。張太后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制度的完美產物,她沒有什麼人性。孫後和她相比,因為自身的坎坷經歷,反而有時 還有人性化的瞬間。

  還有什麼配角是大家感興趣的也可以問……目前就想起來這幾個。接下來是幾個主角時間。

  徐 循:徐循是個極為自我的人物,而且比較薄情,不論她的pov是怎麼謙虛自己的,她其實很聰明,而且一直非常清醒。她的一生基調變化是很明顯的,剛入宮的時 候,做一個好妃嬪對她是最有利益的,徐循一直都在致力於從思想和行為上把自己打造為一個合格的妃嬪,她的知足正是因為她知道知足對於她來說是好的品質。所 以文章一開始的基調歡快而嬌憨,後期認識到殉葬以後,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皇權的奴隸,就像是一頭被皇權餵養的動物,當然吃好喝好,但這一切都伴隨著一個 她要隨時待宰的前提。

  意識到這點以後徐循肯定不會快樂,這種徹底抹殺自我的模式和徐循的天性發生極為激烈的衝突,更讓她絕望的是 她意識到,不論怎麼走,她的輸面都非常大。要走黑化路線贏得太后位置,前提是她要能生個兒子,並且成功養大,通俗說得看命。要走及時行樂路線意味和制度妥 協,接受被餵養的現實,要走和制度對抗的路線,就犧牲了幾乎所有的生活樂趣,幾乎沒有一條路能讓她贏得和制度的對抗。而求生的本能又讓她想要找出一條路保 證自己的生存機率。徐循在這段時間是最不快樂的,也最為動搖,最有黑化的可能。

  度過這個坎以後,徐循的三觀已經定型了,她並不是 以做個好人為目標,她要做的是自己,不過恰好徐循本性還可以,算不壞。她拒絕受到制度的威逼利誘,這就是柳知恩和徐循共同秉持的道理,命運決定你只能活在 哪裡,但是命運無法決定你要怎麼活。所以,不論命運把她置於什麼頭銜之下,又給她什麼命運,都無法對徐循帶來顛覆性影響,她就是她,她不需要別人的肯定, 也不在乎別人的否定,這些都是制度駕馭犧牲者的武器,徐循拒絕玩這樣的遊戲。

  孫後:孫後是本文最重要的女配角,或者可以說是雙女 主之一,在貴妃起居注的主題中,曾為貴妃的她戲份肯定是最多的,孫後的一生是不斷尋找、不斷失落以及不斷重塑自己的一生,她的人生主題從沒有過變化,那就 是證明自己。在文皇帝否認她做太孫妃資格以後,孫後的目標就是要證明她可以做到最好,她有足夠的手段、運勢和寵愛站到文皇帝否認她能達到的高度。在這個目 標跟前,皇帝的寵愛,子女親情都是孫後可以犧牲的東西,也許她很看重,但絕不會為此放棄自己的‘道’。然而,即使她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孫後也很難真 正地快樂起來,她的性格決定了她看到的永遠都是她比不上別人的地方,但孫後也不會真正被打垮,在她還可以奮鬥努力的時候,孫後會吞下傷痛不斷奮起,在努力 終於無用時,孫後也能容忍著這些不完美,有尊嚴地活下去,和胡後比,孫後的內心要強大很多。然而也正是因為她的性格,使得孫後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朋友。也許 她和徐循之間有近似友情的一點感情,但在利益跟前,孫後會毫不猶豫地放棄感情因素對她的影響,絕對客觀地衡量局勢,也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徐循。

  皇 帝:皇帝是個非常高傲的人,他的高傲之處正體現在他不會無禮粗魯地對待旁人,反而儘可能安排好身邊每個人的生活,這並非因為他很善良,而是因為他無法容忍 自己的近人有什麼不滿足之處。他的掌控欲很重,權力欲也很旺盛,同時也很聰明。他對即位後家庭的變化比較遲鈍,比較天真地以為一切都會和沒即位時一樣和 諧,這份幻想被小孫和太后聯手擊潰後,皇帝便把自己封閉起來,並沒有誰能成功地走進他內心,連小徐也沒有。

  柳知恩:柳知恩來自被 皇權無端剝奪一切的群體,他的境遇實際上是全書重要人物中最悽慘的,但他也是全書中心智最為完善,人生觀最為健全的人物,他是個真正的強者,身體的殘障並 不足以柳知恩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盡力活得精彩。他會盡力幫助徐循,就如同徐循也會盡力幫助他,但他對徐循在感情上的依賴,比徐循對他的依賴要少很多。他做 過的所有事,一如他自己所說,都是他的選擇,並非是為了徐循犧牲自己,而是自己選擇幫徐循一把,這點還是很重要的。柳知恩不屬於為愛情犧牲一切的類型,他 不是那麼渴愛的人物。

  徐循的愛情線:徐循這一生真正處於相愛階段的日子只有短短的3天,她和皇帝、柳知恩之間的感情糾葛分別是兩 段關鍵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徐循是愛皇帝的,輕微的愛,她不可能讓自己太過沉迷,因為皇帝身為制度 的受益者並不懂得她的痛苦,她和皇帝在某些程度上根本無法交流,只有在皇帝理解她,承認她值得擁有獨立的人格,在離開他後也能活下去以後,徐循才能放心地 去愛皇帝,但當時她已經沒有這種心情了,只有對失去皇帝的恐懼,也就是3天後,她永遠失去了和皇帝繼續下去的可能。而皇帝對她的付出也阻斷了她和柳知恩有 所發展的最後一絲希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