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說有, 還真有,就是家中那些原計劃過一陣子回去就吃,但這個‘一陣子’有多長,顧媽媽自個兒都不知道, 所以她抽空讓顧玄芝開車載她和顧爸爸回了一趟省城, 把那些經不住放的東西全都拉回了下窪溝。

  自此,顧媽媽和顧爸爸就在下窪溝安靜地住了下來。

  ……

  遠東建設的工人們都在下窪風景區招待所里安了家,面對這麼多的‘客流量’,顧玄芝自然不會放過刷任務的機會。

  工人們數量太多,顧玄芝一個人是安置不過來的,而且食神規定的人物也是以人數算, 同一個人就算稱讚十次八次, 對顧玄芝的任務完成也沒有多少幫助,所以顧玄芝沒有絲毫心理壓力地將顧媽媽也帶上了後廚崗。

  顧媽媽的手藝雖說不如顧玄芝好, 但炒個大鍋菜還是沒問題的,顧爸爸對後廚里那台燜米的巨型電飯鍋十分感興趣, 因此主動承包了燜米飯的工作。

  至於顧玄芝,她為了從遠東建設那些工人們身上把羊毛都給薅個一乾二淨,專心調拌一些能夠俘獲人心的爽口小菜,或者是從農婦漁場以內部價買幾條新鮮的魚回來,給遠東建設的那些工人們燉些魚湯喝……屬實心機。

  任務一點點地推進,顧玄芝壓根不知情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頒獎晚會如期舉行。

  一如大傢伙所猜測到的,高新技術研究院拿出了‘獎項收割機’的架勢,只要是他們涉足的研究領域,全部獲得了大獎提名。

  不過想來是評獎委員會聽到了大眾科研工作者內心的呼聲,除去給洛書文和衛添喜這倆學術界中的‘雌雄雙煞’頒獎之外,高新技術研究院並沒有獲得太多的個人獎項,而是斬獲了唯一一個學術機構獎,算是將‘國內高科技之心’的名聲坐實了。

  評獎委員會在評獎過程中,為了平衡多方勢力,拿出了‘雨露均沾’的態度,依照地域、學術派系、高校等因素,將科學技術進步獎給‘均分’了出去,一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諧氛圍。

  本以為這件事情會就這樣平靜地落下帷幕,可當獲獎名單以及獲獎人簡介公布出來之後,居然掀起了涌動的暗潮。

  為國家科技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高新技術研究院沒有拿到與之成果相匹配的榮譽,但好歹拿到了團體獎,勉勉強強還算公平,可農林技術獎怎麼發給了西山農大一個搞轉基因的教授?

  這不是鬧著玩嗎?

  西山農大那位搞轉基因的教授確實厲害,通過轉基因技術實現了玉米的畝產量提升,在抗倒伏、抗旱、抗病蟲害等方面也都做了改進,確實算是科技突破,可看看他那玉米畝產量的提升幅度,才一點三倍!

  現在的老百姓都已經掌握了精細化種植的皮毛,雖然沒有新時代集團旗下那些農產品種植基地的畝產量增幅大,但也能達到原先的一點七甚至是一點八倍,稍微用點心的農民,畝產量直接實現了翻番。

  你西山農大的教授大張旗鼓地搞出這麼一個技術來,結果還不如人家隨便搞搞,這能算是科研突破?這完全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畝產量增幅不夠還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顧玄芝之前就在出版的那部書中明確提過,通過基因工程來實現農作物的增產是一件風險性極高的事情,而且顧玄芝還在書中羅列了許多可能出現的風險。

  為了證明自己講的那些風險不是空口無憑的胡說,顧玄芝引經據典,擺了許多事實,講了許多道理,足足寫了二十多頁。

  尋常老百姓雖然看不懂顧玄芝提到的那些基因工程的遠離,但是他們能看懂顧玄芝講的那些後果啊!

  別說其它的後果,單單是一條‘可能導致生態環境鏈崩壞,絕症在人類群體中的發病率提高’,便足以讓老百姓將基因工程拒之門外了。

  產量提不上來,風險還那麼大,老百姓們又不傻,怎麼可能支持基因工程?

  老百姓們不支持基因工程,很多搞農業研究的人也都不支持這一套,只不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已經發了,下面的人就算再不樂意,那也於事無補。

  已經有流言開始流傳開來。

  有人說,“那提出精細化種植理論的顧玄芝顧科學家肯定很難受吧,明明她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結果領獎的時候卻沒有她的份兒。”

  還有人說,“聽說那顧玄芝顧科學家並不是農業科研系統的,她只是同新時代集團合作搞研究,新時代集團就算再厲害,那也只是個企業,怎麼可能和那些大學、研究所比?”

  “你們看看,高新技術研究院那麼厲害,現在家家戶戶都離不開高新技術研究院的研究成果,那高新技術研究院還不是只拿了三個獎?”

  “衛教授和洛教授的獎是不能不發的,人家倆科研成果多,還是學術體制內的,可你們看那些在高新技術研究院供職的科研人員,不都沒有拿到獨立的獎項嗎?他們做出來的科研成果比誰少了?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夠評獎的資格,可他們就是沒有拿到獎,顧玄芝拿不到獎屬於情理之外,意料之中了……”

  各種各樣的說法在不斷地充斥與流傳。

  顧玄芝從下窪農產品種植基地的農業技術員口中聽說了這件事,別人預想中的那些反應,顧玄芝一個都沒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