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莊子可謂千古的達觀超然第一人,莊生迷蝶,他的思維原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附和的。妻子死了他擊缶而歌,不是不悲,而是從大悲中超拔出來,體悅到生死相映的道理。人立在天地中央看見世像的兩面。然而更多人是不可解,解不開心念。遺憾叢生,耗盡終生穿越不了死亡鋪成的長長隧道。
容若悼亡名篇,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歷代悼亡詩看盡,多屬嘴上便宜。"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是賣弄;"洛妃偶值無人見,相送襪塵微步"是輕薄,"誰復挑燈夜補衣"的賀鑄缺的仿佛只是女僕;即使是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東坡,夜半醒來,還有個朝雲隨時在側,慰一句"天涯何處無芳糙"。對比蘇子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容若的"好知他,年來喜樂,與誰相倚",前者憐的是己,後者念的是她,情之深淺躍然紙上。
詞起得突兀:"此恨何時已?"此乃化用李之儀《卜算子》詞"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成句,劈頭一個反問,道出容若心中對盧氏之死深切綿長、無窮無盡的哀思。自盧氏死後,他對她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止。容若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訣,歡樂不終而哀思無限;又恨人天懸隔,相見無由,值此亡婦忌日,這種愁恨更有增無已。人生常恨如水,唐李之儀《卜算子》里就問"幾時此水休?此恨何時已。"那尚是在"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情況下,雖然生離,有長江水維繫,到底還有見面的可能,心有慰藉。而死別,是遽然斷裂的山崖,罅隙巨大,回身無路。
據1977年出土的《皇清納臘(蘭)盧氏墓志銘》:"盧氏年十八婦……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容若詞中有"三載悠悠魂夢杳"之語,故知此詞寫於康熙十九年(1680)農曆五月五月三十日。
盧氏卒於農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時已是夏天,爭奇鬥豔的百花已大都凋謝,故稱"葬花天氣"。容若不謂"落花",而稱"葬花","葬"與"落"平仄相同,自非韻律所限。是因人死方謂"葬",用"葬"字則更切合盧氏之死。容若更憐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夢一場,但果真是夢也早該醒了。被噩耗震驚之人,常會在痛心疾首之餘,對現實產生某種懷疑,希望自己是在夢境中。夢中的情景無論多麼令人不快,夢醒則煙消雲散。可是那有一夢三年的呢?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年年盧氏生日,忌日,容若都心哀痛如刀剮。世間有擊缶而歌的超然,就必然有終身不忘的耿切。
容若他始終學不會忘記,記得亦是有緣。
盧氏離世後,容若陡覺人間無味。詞風遽變,由清麗婉約轉向哀感頑艷,淒婉纏綿。尤其是悼亡詞,直白凜切,純以血淚織成。杜鵑啼血之哀。
讀這詞,一字一句間似乎有深深的淚泉,低望不可測。忽然之間有落淚的衝動,捺住了,心酸地笑出來,有一個男人如此牽念,那麼緣慳薄命的遺憾都可以在他的思念和眼淚中煙消雲散了。死亡也不是可怖的事。
死亡,這人世最大的障礙和恐懼。它不僅沒有分開我們,反而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本來,我是居於我的軀殼之內,我再與你近,也是隔了我的身體同你說話。可是,死亡化去了我的形跡,我們之間的再沒有任何阻隔,我也再不用恐懼時間,我不會老去,不會病痛,已經消失就不會再消失。在你的記憶,你的身體內我如花飛旋,一年一年地輪迴再生。
他生他世里,我仍在初見的地方靜候你。
我明白。即使要續娶。也不損你深情。感情和婚姻本不可一概而論。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故園聲】
《長相思》,取《古詩-孟冬寒氣至》中"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的詩意為名。初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又名《雙紅豆》、《憶多嬌》等。六朝以來詩人多以長相思發端,現存詞大多寫思婦之怨,而一貫風花雪月的納蘭容若居然用這麼短捍的一小令描摹透了邊塞風光,既寫出將士們磊落的男兒風,又極精道地點出自己的故園之思,也算是個異數。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帝平定雲南,出關東巡,告奉天祖陵,時年二十七歲的容若扈從出關。此詞作於出山海關之時。身為滿洲貴胄的容若,有感於塞上苦寒,三月天氣仍是風雪淒迷。年輕的男子在營中臥聽風雪吼叫,悠然動了思鄉之念,寫下了這首蕭壯的《長相思》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往榆關那邊行進。夜深宿營,只見無數座行帳中都亮著燈火。挨過了一更又一更,風雪一陣又一陣在耳邊呼嘯,吵得人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在我的故園,幾曾有聒耳的風雪聲?"
引得容若夜不能寐的"故園聲"是什麼呢?不是塞上風雪酷寒,而是家中的高床軟枕,妻子僕人的殷切伺候,知己好友的理解關切,這種種世俗的溫暖是他畢生渴求並賴以為生的。他心心念念想脫離,其實骨子早已離不開那種安逸。就如我們有時想避開喧囂都市,去某些偏遠寧靜的小城,其實不能適應那樣艱澀的環境,因早已經習慣躺在家裡用溫水和浴鹽泡澡,每周做頭髮護理,皮膚保養。裝模作樣自我放逐,卻對城市心存無限眷戀,內心已經無法逃脫物質掌控。似兜了個大圈,又重新回到原點。
此詞撇開王國維"夜深千帳燈"的好處不談,"故園"二字也頗值得玩味,容若扈從康熙出關去東北祭祖。他是滿州人,東北才是他的家鄉,然而他現在竟把北京當做他的故園。王國維說容若未染漢人習氣,這是據他的詞意清切不好堆砌來論,事實上他本人早已深受得漢文化的薰陶,天生本性又似漢族的文士,遊牧民族精悍剽疾的本色,早被他用漢族柔弱的文化,富貴溫柔鄉的生活,滌盪地差不多了。
容若是點子比較高的,康熙對他聖眷正隆,父親又位高權重,在自己的文章里發發牢騷大家都當是復古,讀著讀著就讀出了文人的風雅,驚呼:"哇!千古奇觀。"可是某些點兒背的,被人穿小鞋的人就沒這麼好命了,尤其給你穿小鞋的人是皇帝,那真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乾隆皇帝要尋侍郎世臣的錯兒,見世臣"一輪明月新秋夜,應照長安爾我家"之句,便大為震怒,說:"盛京是我們祖宗發祥之地,是我們的家鄉,世臣忘卻,以長安為家,大不敬!"如果他看見容若這首詞,不知要怎麼說?不過皇帝老兒發起飆來是沒什麼道理好講的,比小孩兒還能胡攪蠻纏。要是都跟你心平氣和坐下來講道理,那世上也就沒有什麼文字獄的玩意了。
像容若這種屬於牢騷發得應景應時,發出了藝術性。這樣的人,歷代雖然不多,卻也不少,文人的使命之一就是把個人的小牢騷發成能引起共鳴的大牢騷。於是乎,對人性的需索的探求就在文人的牢騷聲中漸漸誕生了。
註:文字獄: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一雙人】
這詞,又要從少游身上說起,《畫堂春》始見於秦觀《淮海集》,為詠畫堂春色之曲,後來多有繁衍,不僅僅局限於詞牌字面的意思。
這闋詞應算是容若愛情詞中的代表作了,讀得很早,起初是被首兩句吸引的"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又合著《紅樓夢》一看,正看到兩人慪氣,被賈母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那段。感覺太驚艷了!這不就是寫林妹妹和寶哥哥嘛!本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佳人卻被世事折騰成了有情無緣的典範。兩人甚至闔府上下都認定了彼此是合適的伴侶,婚約近在咫尺,卻偏偏天上人間永相隔,用這一闋來解寶黛情事再貼切不過了!
我對容若一直抱歉的很,那時還不知道這首詞是他寫的。我總是先知道他的句子,再知道他的詞,也一直覺得他的句子好過整篇。"有句無篇"是容若的毛病,也是詩自盛唐以後,詞自北宋後的通病。說"有句無篇"太狠了。折衷一點講容若屬於"有句少篇"。他的悼亡詞清白哽切,真摯到死,就有一氣呵成,長虹貫日的氣勢。愛情詞次之,其他詞再次之。
這一闋的用典很講究,也很完美。連用典而顯不生澀,絲毫沒有堆砌的感覺。這兩個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衝突,還有互相推動的感覺,豐富了詞義,這是難得的。我一向主張,詩詞要麼就少用典,沒那功力別急著顯擺,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無形的境界,乾乾脆脆融匯貫通。
"槳向藍橋"用的是唐人裴硎《傳奇》里的典故,裴航乘船至藍橋時,口渴求水,得遇雲英,一見傾心,遂向其母提親,其母要求以玉杵為聘禮,方可嫁女。後來裴航終於尋得玉杵,於是成婚。搗藥百日,雙雙仙去。容若用此典暗示在戀人未入宮前兩人曾有婚約(即使是密約)結為夫婦不是全無指望的。
《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娥竊之,奔月宮。""藥成碧海",似說戀人入宮,等於嫦娥飛入月殿,以後便難下到人世間來了。李義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容若此處反用義山詩意,謂縱有不死仙藥也難像嫦娥一樣飛入月宮,縱使深情也難相見了!
又晉張華《博物志》載:"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見浮槎去來不失期。多齎糧乘槎而往。十餘日至一處,見城郭屋舍儼然,宮中多織婦,又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遂問此地何處,答以君還蜀郡問嚴君平則知。其人還至蜀間嚴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牽牛渚',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故飲牛津指傳說中的天河邊,是凡人不可輕易到達的地方,可知容若與戀人幽會之難。
李義山年輕時曾與宮嬪戀愛,有《海客》一絕云:"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容若與戀人相戀,也用此典,與義山暗合。可見此詞是寫給被迫入宮的戀人。
結句則採用了中國詩詞用典時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讓詞意由"飲牛津"過渡到"牛衣對泣"容若乃權相之子,本不貧,現在用"相對忘貧"之語,無非說如果我能同她相見,一個像牛郎,一個像織女,便也可以相對忘言了。如若能結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貧賤夫婦,我們也滿足。
容若悼亡名篇,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歷代悼亡詩看盡,多屬嘴上便宜。"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是賣弄;"洛妃偶值無人見,相送襪塵微步"是輕薄,"誰復挑燈夜補衣"的賀鑄缺的仿佛只是女僕;即使是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東坡,夜半醒來,還有個朝雲隨時在側,慰一句"天涯何處無芳糙"。對比蘇子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容若的"好知他,年來喜樂,與誰相倚",前者憐的是己,後者念的是她,情之深淺躍然紙上。
詞起得突兀:"此恨何時已?"此乃化用李之儀《卜算子》詞"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成句,劈頭一個反問,道出容若心中對盧氏之死深切綿長、無窮無盡的哀思。自盧氏死後,他對她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止。容若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訣,歡樂不終而哀思無限;又恨人天懸隔,相見無由,值此亡婦忌日,這種愁恨更有增無已。人生常恨如水,唐李之儀《卜算子》里就問"幾時此水休?此恨何時已。"那尚是在"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情況下,雖然生離,有長江水維繫,到底還有見面的可能,心有慰藉。而死別,是遽然斷裂的山崖,罅隙巨大,回身無路。
據1977年出土的《皇清納臘(蘭)盧氏墓志銘》:"盧氏年十八婦……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容若詞中有"三載悠悠魂夢杳"之語,故知此詞寫於康熙十九年(1680)農曆五月五月三十日。
盧氏卒於農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時已是夏天,爭奇鬥豔的百花已大都凋謝,故稱"葬花天氣"。容若不謂"落花",而稱"葬花","葬"與"落"平仄相同,自非韻律所限。是因人死方謂"葬",用"葬"字則更切合盧氏之死。容若更憐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夢一場,但果真是夢也早該醒了。被噩耗震驚之人,常會在痛心疾首之餘,對現實產生某種懷疑,希望自己是在夢境中。夢中的情景無論多麼令人不快,夢醒則煙消雲散。可是那有一夢三年的呢?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年年盧氏生日,忌日,容若都心哀痛如刀剮。世間有擊缶而歌的超然,就必然有終身不忘的耿切。
容若他始終學不會忘記,記得亦是有緣。
盧氏離世後,容若陡覺人間無味。詞風遽變,由清麗婉約轉向哀感頑艷,淒婉纏綿。尤其是悼亡詞,直白凜切,純以血淚織成。杜鵑啼血之哀。
讀這詞,一字一句間似乎有深深的淚泉,低望不可測。忽然之間有落淚的衝動,捺住了,心酸地笑出來,有一個男人如此牽念,那麼緣慳薄命的遺憾都可以在他的思念和眼淚中煙消雲散了。死亡也不是可怖的事。
死亡,這人世最大的障礙和恐懼。它不僅沒有分開我們,反而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本來,我是居於我的軀殼之內,我再與你近,也是隔了我的身體同你說話。可是,死亡化去了我的形跡,我們之間的再沒有任何阻隔,我也再不用恐懼時間,我不會老去,不會病痛,已經消失就不會再消失。在你的記憶,你的身體內我如花飛旋,一年一年地輪迴再生。
他生他世里,我仍在初見的地方靜候你。
我明白。即使要續娶。也不損你深情。感情和婚姻本不可一概而論。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故園聲】
《長相思》,取《古詩-孟冬寒氣至》中"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的詩意為名。初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又名《雙紅豆》、《憶多嬌》等。六朝以來詩人多以長相思發端,現存詞大多寫思婦之怨,而一貫風花雪月的納蘭容若居然用這麼短捍的一小令描摹透了邊塞風光,既寫出將士們磊落的男兒風,又極精道地點出自己的故園之思,也算是個異數。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帝平定雲南,出關東巡,告奉天祖陵,時年二十七歲的容若扈從出關。此詞作於出山海關之時。身為滿洲貴胄的容若,有感於塞上苦寒,三月天氣仍是風雪淒迷。年輕的男子在營中臥聽風雪吼叫,悠然動了思鄉之念,寫下了這首蕭壯的《長相思》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往榆關那邊行進。夜深宿營,只見無數座行帳中都亮著燈火。挨過了一更又一更,風雪一陣又一陣在耳邊呼嘯,吵得人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在我的故園,幾曾有聒耳的風雪聲?"
引得容若夜不能寐的"故園聲"是什麼呢?不是塞上風雪酷寒,而是家中的高床軟枕,妻子僕人的殷切伺候,知己好友的理解關切,這種種世俗的溫暖是他畢生渴求並賴以為生的。他心心念念想脫離,其實骨子早已離不開那種安逸。就如我們有時想避開喧囂都市,去某些偏遠寧靜的小城,其實不能適應那樣艱澀的環境,因早已經習慣躺在家裡用溫水和浴鹽泡澡,每周做頭髮護理,皮膚保養。裝模作樣自我放逐,卻對城市心存無限眷戀,內心已經無法逃脫物質掌控。似兜了個大圈,又重新回到原點。
此詞撇開王國維"夜深千帳燈"的好處不談,"故園"二字也頗值得玩味,容若扈從康熙出關去東北祭祖。他是滿州人,東北才是他的家鄉,然而他現在竟把北京當做他的故園。王國維說容若未染漢人習氣,這是據他的詞意清切不好堆砌來論,事實上他本人早已深受得漢文化的薰陶,天生本性又似漢族的文士,遊牧民族精悍剽疾的本色,早被他用漢族柔弱的文化,富貴溫柔鄉的生活,滌盪地差不多了。
容若是點子比較高的,康熙對他聖眷正隆,父親又位高權重,在自己的文章里發發牢騷大家都當是復古,讀著讀著就讀出了文人的風雅,驚呼:"哇!千古奇觀。"可是某些點兒背的,被人穿小鞋的人就沒這麼好命了,尤其給你穿小鞋的人是皇帝,那真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乾隆皇帝要尋侍郎世臣的錯兒,見世臣"一輪明月新秋夜,應照長安爾我家"之句,便大為震怒,說:"盛京是我們祖宗發祥之地,是我們的家鄉,世臣忘卻,以長安為家,大不敬!"如果他看見容若這首詞,不知要怎麼說?不過皇帝老兒發起飆來是沒什麼道理好講的,比小孩兒還能胡攪蠻纏。要是都跟你心平氣和坐下來講道理,那世上也就沒有什麼文字獄的玩意了。
像容若這種屬於牢騷發得應景應時,發出了藝術性。這樣的人,歷代雖然不多,卻也不少,文人的使命之一就是把個人的小牢騷發成能引起共鳴的大牢騷。於是乎,對人性的需索的探求就在文人的牢騷聲中漸漸誕生了。
註:文字獄: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一雙人】
這詞,又要從少游身上說起,《畫堂春》始見於秦觀《淮海集》,為詠畫堂春色之曲,後來多有繁衍,不僅僅局限於詞牌字面的意思。
這闋詞應算是容若愛情詞中的代表作了,讀得很早,起初是被首兩句吸引的"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又合著《紅樓夢》一看,正看到兩人慪氣,被賈母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那段。感覺太驚艷了!這不就是寫林妹妹和寶哥哥嘛!本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佳人卻被世事折騰成了有情無緣的典範。兩人甚至闔府上下都認定了彼此是合適的伴侶,婚約近在咫尺,卻偏偏天上人間永相隔,用這一闋來解寶黛情事再貼切不過了!
我對容若一直抱歉的很,那時還不知道這首詞是他寫的。我總是先知道他的句子,再知道他的詞,也一直覺得他的句子好過整篇。"有句無篇"是容若的毛病,也是詩自盛唐以後,詞自北宋後的通病。說"有句無篇"太狠了。折衷一點講容若屬於"有句少篇"。他的悼亡詞清白哽切,真摯到死,就有一氣呵成,長虹貫日的氣勢。愛情詞次之,其他詞再次之。
這一闋的用典很講究,也很完美。連用典而顯不生澀,絲毫沒有堆砌的感覺。這兩個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衝突,還有互相推動的感覺,豐富了詞義,這是難得的。我一向主張,詩詞要麼就少用典,沒那功力別急著顯擺,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無形的境界,乾乾脆脆融匯貫通。
"槳向藍橋"用的是唐人裴硎《傳奇》里的典故,裴航乘船至藍橋時,口渴求水,得遇雲英,一見傾心,遂向其母提親,其母要求以玉杵為聘禮,方可嫁女。後來裴航終於尋得玉杵,於是成婚。搗藥百日,雙雙仙去。容若用此典暗示在戀人未入宮前兩人曾有婚約(即使是密約)結為夫婦不是全無指望的。
《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娥竊之,奔月宮。""藥成碧海",似說戀人入宮,等於嫦娥飛入月殿,以後便難下到人世間來了。李義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容若此處反用義山詩意,謂縱有不死仙藥也難像嫦娥一樣飛入月宮,縱使深情也難相見了!
又晉張華《博物志》載:"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見浮槎去來不失期。多齎糧乘槎而往。十餘日至一處,見城郭屋舍儼然,宮中多織婦,又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遂問此地何處,答以君還蜀郡問嚴君平則知。其人還至蜀間嚴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牽牛渚',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故飲牛津指傳說中的天河邊,是凡人不可輕易到達的地方,可知容若與戀人幽會之難。
李義山年輕時曾與宮嬪戀愛,有《海客》一絕云:"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容若與戀人相戀,也用此典,與義山暗合。可見此詞是寫給被迫入宮的戀人。
結句則採用了中國詩詞用典時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讓詞意由"飲牛津"過渡到"牛衣對泣"容若乃權相之子,本不貧,現在用"相對忘貧"之語,無非說如果我能同她相見,一個像牛郎,一個像織女,便也可以相對忘言了。如若能結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貧賤夫婦,我們也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