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先是要吹軍號,各個司馬小隊右翼的下士停下腳步,左翼的司馬長帶領隊伍,以不動右翼下士為固定軸,繞一個弧線,將小隊的橫隊變為縱隊。

  然後,命令再度轉換,號手吹號,小隊右翼的下士變為排頭,左翼的司馬長站立不動,整個小隊的縱隊以左翼的司馬長為軸,再度轉向,原本的右翼變為左翼、左翼變為右翼。

  縱隊轉橫隊、橫隊轉縱隊,都需要那些側面的下士或者墨者老兵為軸,唯有如此才能夠保持陣型不亂,必須要有一個軸。

  當再度轉為橫隊後,旁邊的第五連也已經完成了變陣,雙方互為參照,開始向前快跑。

  抵達固定位置後,第一小隊停下,在軍官的鎖的控制下,再度將橫隊轉為縱隊,然後按照固定的批次抵達制定的位置後,再以司馬長為軸轉為橫隊。

  這樣一來,六個連隊就可以完成整隊轉向,同時各個連隊司馬長的位置依舊是在連隊的中部以維持陣型,側面依舊是下士和墨家老兵。

  而作為士兵,則根本不需要知道什麼大戰術上的四十五度轉向包抄,只需要聽得懂停步、跟隨、左轉、右轉、轉彎之類的分解命令。

  十幾個或者二十幾個分解命令,由士官作為核心執行,從而達成陣型不亂整隊變陣的效果。

  這種變陣的效果,就是戰鬥力的體現,也是為什麼庶俘羋這樣的從趙地回來的騎兵軍官一定要進入軍校重新學習的緣故,更是這些騎術都很不錯的騎兵為什麼總不如那些紀律性更強的武騎士寶貝的根本原因。

  論騎術,這些輕騎不比那些武騎士差;論拼殺,一對一誰也占不到便宜。

  所差的,就是變陣的速度、行進的紀律、軍官的比例、以及對命令執行反饋的時間。

  雖然比不上紀律性更強的武騎士,但是吊打聯軍騎兵並不成問題。

  聯軍騎兵沒有辦法做出整隊轉向的動作,也就意味著他們一旦轉向就會出現空隙和混亂,而單獨的騎手無法對抗整隊衝擊的騎兵的。

  陣型和軍官的配置,又使得泗上的騎兵可以始終維持著陣型,除非兩翼的下士墨者都死光了,才有可能出現陣型散亂難以再度集結的情況。

  前後配置的連長和連代表,也能夠在混亂中快速整隊,以自己為中心、下士司馬長墨者為核心,迅速重整陣型。

  在戰場上,庶俘羋這樣的師或者旅級軍官,要做的只是下達操典上可以做到的命令,然後選擇中央突破口而已。

  維繫這些騎兵戰鬥力的,是訓練和基層軍官。

  這一次庶俘羋的第一波衝擊,就是一個標準的側翼四十五度整隊變向包抄的戰術。

  泗上的武騎士師可以在六百步左右的時候就發動衝鋒,還能夠維持相對可靠的陣型。

  而這些輕騎,只能在二百步左右的時候才能夠快速衝鋒,再遠一點陣型就會亂。

  兩千餘騎兵的第一波衝擊,遠比聯軍騎兵的衝擊要震撼,因為紀律性保證的陣型,使得兩千騎兵的氣勢遠勝四五千騎兵。

  第一波騎兵慢步跑到大約五百步的時候,庶俘羋下令側翼轉向,號手鼓動號角,傳遞消息,側翼的旅帥居中指揮,各個連隊的連長下達著各自連隊的分解命令,在距離敵軍大約三百步的時候,側翼已經在完全整隊的情況下調整了方向。

  二百步左右的時候,庶俘羋揮舞著鐵劍,身邊的號手吹響了衝鋒的號角。

  前排的騎兵夾著木矛,跟隨著兩翼的下士,開始加速。

  二百步的距離轉瞬即到,庶俘羋衝到位置的時候,中央的連隊已經打開了缺口沖了進去。

  旁邊有折斷的木矛和落馬的屍體,鬆散的聯軍騎兵意圖反擊,但毫無作用。

  每個連隊至少能夠做到小隊完整,每一個聯軍騎兵都覺得需要同時面對四五柄對面的鐵劍,被沖開陣型之後,聯軍也不會在混亂中整隊變縱隊撤走,加上那些還在堅持尚未被衝散的步兵方陣,幾乎是半刻鐘的時間,聯軍的最後一支精銳力量騎兵和戰車就已經全面崩潰。

  庶俘羋沒有選擇再度集結,而是讓號手吹號,各個連隊擎起軍旗,追擊那些逃走的聯軍騎兵,不准讓他們有機會再度集結,將他們徹底驅趕出戰場。

  判斷一支騎兵是否符合火藥時代的標誌之一,不是所謂的密集衝鋒,而是是否能夠在混戰中迅速地再度集結。能做到後者的一定可以做到前者,即便做不到數百步外密集衝鋒,也足以做到二百步內慢跑轉加速。

  雙方騎兵只看馬術的話,其實區別並不大。

  但一個整隊轉向可以分出十幾個分解的條令從而在轉向中繼續保持陣型的完整;另一個即便轉向也是憑藉士兵的戰術本能,即便一時間能夠保持陣型,最終也會在衝殺中散開。

  這種差距平時很難看出來,但在戰場上這種差距是致命的。

  聯軍最後一支可能扭轉局部占據的力量被這一次步兵引誘、騎兵側翼衝鋒的戰術擊潰之後,實際上聯軍已經徹底喪失了建制撤退的機會。

  ……

  戰場的另一側,決定聯軍右翼和中軍存亡的小丘之戰,也已經接近了尾聲。

  做預備隊的兩個旅迅速補充了小丘爭奪戰的力量,兩個最為精銳的先登營擲彈兵連隊也被作為壓箱底的手段送到了小丘上。

  齊國貴族的決死衝鋒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反倒是大量的貴族被槍殺之後,齊軍剩餘連隊已經徹底喪失了敢戰的心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