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以呂布為視角的開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的吳笛,已經將全部的心神投入到了三國系列小說的創作中去了,她開篇便引用了楊慎的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也是原版《三國演義》的開卷詞,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吳笛每次在品讀這首好詞時,一邊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那洶湧東逝的滾滾長江,這就相當於一條歷史的長河,浪花飛濺,不知有多少英雄在其中湮沒不聞。對也罷,錯也罷;成也好,敗也好,功名,事業,一轉眼的工夫就隨著江水流逝,煙消雲滅,不見蹤影。只有青山仍舊矗立眼前,太陽每日東升西下。

  「長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漁樵」、「江渚」、「秋月」、「春風」、「濁酒」,意境高遠而淡泊。襯托這些意象的還有「滾滾」、「淘盡」、「轉頭空」、「依舊在」、「幾度」、「慣看」、「喜相逢」、「笑談」這些生動的字眼,給這首詞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幾份動感。

  其實讀了這首詞後,總覺得會有種人生悲涼的感覺,也覺得有些盪氣迴腸,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

  而現在,吳笛就要將她那個世界的歷史,用小說的筆法展現在所有讀者面前,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的五千年文明,是永垂不朽的!

  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小說,讓更多的人知曉那些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讓他們的作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也是她想要設立一些文學獎的意義所在,她要儘可能地宣傳她筆下的那些人物。

  吳笛的開篇,首先便交代了小說的背景,這是為了照顧那些沒有看過《三國正史》的人,畢竟她寫這部小說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看《三國正史》,因此,小說寫得越有趣越好,哪怕犧牲一些合理性也在所不惜。

  如同《三國演義》那樣,她並沒有重點寫「黃巾之亂」,雖說大賢良師張角所謂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口號很響,還號稱是南華老仙的弟子,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其實就是個邪教教主,裝神弄鬼的本事倒是挺厲害,但遇上正規軍,一般的黃巾眾其實就是烏合之眾。

  當然,在《三國演義》中,這張角、張寶確實會妖法,還是從《太平要術》中領悟的,結果居然被豬羊狗血給破了,記得括號是這樣點(吐)評(槽)的——《太平要術》甚是不濟,關公當日可與翼德並稱伏魔大帝……

  雖說吳笛寫的是三國系列的小說,但裡面也不想出現這種扯淡的東西,以後或許可以出個黃巾起義的外篇,弄出個「南華八怪」什麼的。

  在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末年,如同黃巾起義這樣的農民起義有很多,比如秦末時的陳勝吳廣起義,隋末時瓦崗寨等,但真正農民能夠當上皇帝的都比較少,好像也只有朱元璋這位明朝開國皇帝,其餘的農民起義,幾乎都是屬於「**先行者」的角色。

  黃巾之亂基本上也就是這樣,算是一個三國的開端,三國真正的主角,還是那些諸侯、軍閥們。

  但必須承認的是,它的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就因為有黃巾之亂,每個州的刺史之類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招兵買馬了,這就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權。

  而後來的那些黃巾眾,也基本上都被諸侯收編了,比如比較有名的青州兵,就被曹操收編,大大地增加了曹操的實力。

  有時候就算玩三國遊戲的時候,往往都不會從「黃巾之亂」開始玩,因為那個時候勢力太少了,玩起來也沒意思,後面的「討伐董卓」「群雄割據」才是重頭戲。

  雖說農民起義大都以失敗而告終,可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以說將這樣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其實是這個世界的華夏人民所缺少的精神,然而縱觀這個世界的華夏歷史,卻又會發現,它的人民,比多苦多難的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也很有道理。

  「**」這兩個字看起來簡單,可它卻不是請客吃飯,而是血淋淋的。

  **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暴*,它可以粉碎固化的階級,讓一大批底層人民翻身騎在那些權貴階級的頭上,然後再漸漸形成新的權貴階級。

  縱觀歷史,便發現它以這樣一種姿態螺旋上升。

  吳笛使用的第一個視角,便是號稱「戰神」、「飛將」、「虓虎」的呂布,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位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

  呂布雖然人品不佳,但卻也有他的個人魅力,況且,他的人品放在三國時期確實算很差,畢竟那是一個很講究忠義的時代,可若是超脫歷史來看待呂布的話,便會發現呂布其實只是個不擇手段的人,只可惜較為短視,喜歡唯利是圖,時常剛愎自用,野心挺大,卻沒有與野心相匹配的器量。他的性格註定了他的失敗,在現實位面,一個人再驍勇,在千軍萬馬面前也終究是無力的。

  那些號稱「萬人敵」的武將,真讓他一個人去和一萬士兵戰鬥,除非他有《三國群英傳》里的武將技、必殺技,否則怎麼可能打得過。

  其實要說三國時代,最像呂布這個投靠過許多諸侯,卻又叛出自立的人,便是劉備,然而劉備在歷史上的評價可不知要比呂布高了多少。

  除了因為劉備的人品確實要比呂布好以外,究其本質,還是那四個字——成王敗寇。

  試想,如果呂布最終成就了大業,歷史又會如何評價他呢?那肯定是英才無雙、志存高遠,即使屢次背叛主人,也會被人認為是忍辱負重,所圖甚大,逆襲董卓這個殘暴的權臣也會被人認為是天大的功績。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劉備能成功有其性格的必然,而呂布失敗,同樣也源於他那唯利是圖、剛愎自用的性格,只可惜了他的那些班底。

  ---------

  二更~~~~求月票、月票、月票、月票~~~!!!RS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