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頁
“殿下,湘軍和荊州兵都是跟隨王神念征戰多年的能征善戰之輩,如果真的發兵建康,恐難抵擋啊……”
王林出身軍中,自然知道荊楚兵的厲害,越發擔憂:“殿下可否也下令調集各州兵馬,防禦京畿?”
建康之中的王公從來都不擔心魏國人能打到建康,因為建康在長江以南,若無水軍則難以南下,何況南人擅水戰,舟楫眾多,魏國實非對手。
但梁國自己的軍隊就不一樣了,荊州和湘州擁有梁國最先進的戰船,若路上沒有阻攔,用不了多久就能從水路到達建康。
“我向各地發了公文,可各地並無動作。”
說起這個,蕭綱就恨得牙痒痒。
“我的那些好堂叔伯和兄弟們都等著看熱鬧,好分一杯羹呢!”
東宮控制了驛站,梁山伯便將蕭衍的詔書以御史台的通路發往各州,事發之後,三吳與江州、揚州各地的勢力都蠢蠢欲動,然而畢竟沒有和七皇子一樣的膽量先冒出頭得罪如今的蕭綱朝廷。
除此之外,蕭衍多年來善待宗室,宗室即使犯下重罪也不會有事,不少宗室被養的蠢笨如豬,出了這樣的大事也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封地做個安樂的王爺,哪裡有什麼雄心壯志去救皇帝?
就算有野心的,也都打著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絕不會先動。
於是就造成了蕭綱下令各地調兵回京防衛,結果卻無人理睬、也無兵可用的棘手情景。
唯有他一母同胞的五弟接到求救書後準備北上,可他鎮守的是江州,在梁國的東南方,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使立刻北上,恐怕也沒有蕭繹的人馬快。
“之前發往豫州的兵馬呢?下令調他們回京?!”
又有人出著主意。
“聽說豫州也出現了大批魏國兵馬,現在戰事正陷入膠著,恐怕不好回調。”
負責東宮軍事參贊的臣僚反對道:“如果現在下令回防,很有可能被魏兵趁機擊潰,到時候損兵折將得不償失,就算能趕回國,皆是些殘兵敗將、又有什麼用呢?”
“你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倒是有個像樣的辦法!”
到了此刻,蕭綱無謀的缺點終於被暴露無遺。
“不讓我調豫州兵馬,我難道去借天兵天將不成?”
就在東宮諸官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有一人興高采烈地沖入殿中,高喊道:“恭喜殿下,賀喜殿下,魏國有兵馬來投了!”
他們正在頭疼何處可用兵,突然聽聞有人來投,頓時又驚又喜,連忙追問:“魏國有人來投?是何方人士?”
蕭綱想的更多,驚懼道:“不會是陳慶之領著白袍軍回來了吧?”
以陳慶之對父皇的忠心,要南下一定是來勤王的!
“不是不是,來投效的人是朔州的羯人侯景,原本是爾朱榮麾下的大將,當初第一個帶兵攻入洛陽的就是他的部隊。此人英勇彪悍又足智多謀,在洛陽外率部殺死了魏主元冠受和一干魏國將領,大破南岸大營十幾萬大軍,只是回程時聽聞爾朱榮在洛陽城外被生擒,不得不率部南下,投奔梁國……”
那官員知道蕭綱在擔心什麼,直擊要害,“所以此人不但不是白袍軍的附庸,反而和白袍軍有過節。這樣的勇士和之前投奔的元法僧之流絕不相同,若不是他擔心魏國在擒獲爾朱榮後會受到牽連,是絕不會南下的。”
聽說此人曾是第一個帶兵入城的猛將,又殺了白袍軍擁戴的元冠受,白袍軍留在魏國的結局可想而知,蕭綱忍不住心懷快慰,大笑了起來。
“好,果然是勇士,這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我正愁著去何處招募精兵強將,老天就給我們送來如此悍勇的將士!”
他心中高興,滿懷著期待問:“那他帶了多少人入梁?”
既是爾朱榮的前鋒將軍,又大破十幾萬大軍,怎麼也有個幾萬人馬吧?
那官員笑容頓了頓,聲音漸小了些。
“他帶來了五千人馬。”
“五千人馬?五千人馬能頂什麼用?”
蕭綱大失所望。
“我梁國兵強馬壯,哪裡找不出五千人馬?就算各州不肯回軍,我在建康城裡臨時募集青壯也能募來五千人!”
這官員是被派去邊境調兵的,恰逢侯景在邊關投了降表,此人也是聰明非常,知道太子蕭綱現在是用人之際,於是便私下見了侯景,兩人一拍即合,一個願意投效蕭綱作為在梁國的晉升門路,一個收了侯景重金賄賂,要替他在蕭綱面前說好話,以得到重用。
侯景賄賂他的都是魏國國主和貴族官員所帶的奇珍異寶,他下了血本,這人自然也肯為他美言,於是各種誇獎傾瀉而出。
“殿下有所不知,爾朱榮用兵之能天下聞名,其中又以羯人親兵最為武勇,各個都有以一敵十之能。而這侯景,便是爾朱榮最為重用的親衛軍,本身就是一員猛將,麾下更是勝過猛虎。否則也不會讓他領了去追殺魏帝的任務……”
那東宮屬臣將侯景的勇悍說得天花亂墜。“殿下並不缺人馬,正如您所言,哪怕是建康城中都隨時能徵召數萬人馬,但是缺的是可用的將才。這侯景恰巧便是這樣的將才!”
王林出身軍中,自然知道荊楚兵的厲害,越發擔憂:“殿下可否也下令調集各州兵馬,防禦京畿?”
建康之中的王公從來都不擔心魏國人能打到建康,因為建康在長江以南,若無水軍則難以南下,何況南人擅水戰,舟楫眾多,魏國實非對手。
但梁國自己的軍隊就不一樣了,荊州和湘州擁有梁國最先進的戰船,若路上沒有阻攔,用不了多久就能從水路到達建康。
“我向各地發了公文,可各地並無動作。”
說起這個,蕭綱就恨得牙痒痒。
“我的那些好堂叔伯和兄弟們都等著看熱鬧,好分一杯羹呢!”
東宮控制了驛站,梁山伯便將蕭衍的詔書以御史台的通路發往各州,事發之後,三吳與江州、揚州各地的勢力都蠢蠢欲動,然而畢竟沒有和七皇子一樣的膽量先冒出頭得罪如今的蕭綱朝廷。
除此之外,蕭衍多年來善待宗室,宗室即使犯下重罪也不會有事,不少宗室被養的蠢笨如豬,出了這樣的大事也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封地做個安樂的王爺,哪裡有什麼雄心壯志去救皇帝?
就算有野心的,也都打著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絕不會先動。
於是就造成了蕭綱下令各地調兵回京防衛,結果卻無人理睬、也無兵可用的棘手情景。
唯有他一母同胞的五弟接到求救書後準備北上,可他鎮守的是江州,在梁國的東南方,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使立刻北上,恐怕也沒有蕭繹的人馬快。
“之前發往豫州的兵馬呢?下令調他們回京?!”
又有人出著主意。
“聽說豫州也出現了大批魏國兵馬,現在戰事正陷入膠著,恐怕不好回調。”
負責東宮軍事參贊的臣僚反對道:“如果現在下令回防,很有可能被魏兵趁機擊潰,到時候損兵折將得不償失,就算能趕回國,皆是些殘兵敗將、又有什麼用呢?”
“你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倒是有個像樣的辦法!”
到了此刻,蕭綱無謀的缺點終於被暴露無遺。
“不讓我調豫州兵馬,我難道去借天兵天將不成?”
就在東宮諸官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有一人興高采烈地沖入殿中,高喊道:“恭喜殿下,賀喜殿下,魏國有兵馬來投了!”
他們正在頭疼何處可用兵,突然聽聞有人來投,頓時又驚又喜,連忙追問:“魏國有人來投?是何方人士?”
蕭綱想的更多,驚懼道:“不會是陳慶之領著白袍軍回來了吧?”
以陳慶之對父皇的忠心,要南下一定是來勤王的!
“不是不是,來投效的人是朔州的羯人侯景,原本是爾朱榮麾下的大將,當初第一個帶兵攻入洛陽的就是他的部隊。此人英勇彪悍又足智多謀,在洛陽外率部殺死了魏主元冠受和一干魏國將領,大破南岸大營十幾萬大軍,只是回程時聽聞爾朱榮在洛陽城外被生擒,不得不率部南下,投奔梁國……”
那官員知道蕭綱在擔心什麼,直擊要害,“所以此人不但不是白袍軍的附庸,反而和白袍軍有過節。這樣的勇士和之前投奔的元法僧之流絕不相同,若不是他擔心魏國在擒獲爾朱榮後會受到牽連,是絕不會南下的。”
聽說此人曾是第一個帶兵入城的猛將,又殺了白袍軍擁戴的元冠受,白袍軍留在魏國的結局可想而知,蕭綱忍不住心懷快慰,大笑了起來。
“好,果然是勇士,這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我正愁著去何處招募精兵強將,老天就給我們送來如此悍勇的將士!”
他心中高興,滿懷著期待問:“那他帶了多少人入梁?”
既是爾朱榮的前鋒將軍,又大破十幾萬大軍,怎麼也有個幾萬人馬吧?
那官員笑容頓了頓,聲音漸小了些。
“他帶來了五千人馬。”
“五千人馬?五千人馬能頂什麼用?”
蕭綱大失所望。
“我梁國兵強馬壯,哪裡找不出五千人馬?就算各州不肯回軍,我在建康城裡臨時募集青壯也能募來五千人!”
這官員是被派去邊境調兵的,恰逢侯景在邊關投了降表,此人也是聰明非常,知道太子蕭綱現在是用人之際,於是便私下見了侯景,兩人一拍即合,一個願意投效蕭綱作為在梁國的晉升門路,一個收了侯景重金賄賂,要替他在蕭綱面前說好話,以得到重用。
侯景賄賂他的都是魏國國主和貴族官員所帶的奇珍異寶,他下了血本,這人自然也肯為他美言,於是各種誇獎傾瀉而出。
“殿下有所不知,爾朱榮用兵之能天下聞名,其中又以羯人親兵最為武勇,各個都有以一敵十之能。而這侯景,便是爾朱榮最為重用的親衛軍,本身就是一員猛將,麾下更是勝過猛虎。否則也不會讓他領了去追殺魏帝的任務……”
那東宮屬臣將侯景的勇悍說得天花亂墜。“殿下並不缺人馬,正如您所言,哪怕是建康城中都隨時能徵召數萬人馬,但是缺的是可用的將才。這侯景恰巧便是這樣的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