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4頁
畢竟是否接受越國的歸順,這可是田耽以及他的部下可以做主的,必須請示魏王趙潤,由後者親自做出決定。
半個月後,樂弈亦得知了越王少康乞求投降的消息,立刻將此事稟報雒陽,請示魏王趙潤。
在昭武十年的十一月份,樂弈的書信火速送到了雒陽,交到了魏王趙潤手中。
在樂弈的書信後,他講述了田耽如何迫使越國投降的經過,這讓魏王趙潤了解到,樂弈與田耽二人其實有能力殺死絕大多數的越人,所需要的不過是時間而已。
但在趙潤看來,徹底逼死越人毫無意義,既牽制住了樂弈的兵力,亦叫他魏軍背負了屠殺無辜的不好名聲,再加上趙潤本人也不喜歡無謂的屠殺,因此,他最終還是接受了越王少康的投降。
數日後,雒陽朝廷派禮部右侍郎周裕前往越國。
因為天氣的關係,周裕直到昭武十一年的四月,才抵達了越國。
當時,越國全境已經被樂弈、田耽二人率領的魏軍占領。
倒不是說越王少康就這麼信任魏國,在沒有得到魏王趙潤回應的情況下,就敢放任魏軍進入他越國腹地,他只是沒辦法而已。
畢竟,只要憑藉著「焚山毀林」這條計策,無論越國投降與否,樂弈與田耽二人率領的魏軍,還是照樣可以打到越國的都城會稽。
區別僅在於雙方士卒的損失會因此變得更多而已。
幸運的是,魏王趙潤並非嗜殺之人,魏昭武十一年四月前後,禮部右侍郎周裕覲見越王少康,轉達了他魏國君主趙潤的回應,代表魏國接受越王少康的投降,並按照慣例,改封越王少康為‘越侯’。
越王、不,越侯少康仔細看罷了魏王趙潤的書信,他很慶幸地發現,魏國的條件並不苛刻,除了「東甌軍移至天策府轄下」、「越國暫不允許私設軍隊」外,倒也沒有其他什麼苛刻的條件。
不過仔細想想,他越國這麼貧窮落後,可能強盛的魏國也的確看不上眼。
魏昭武十一年四月初七,越王少康正式投降魏國,受封‘越侯’。
至此,越國覆亡,吳越之地成為魏國的領土。
此時,樂弈與田耽才有空暇去關注司馬尚、桓虎等人攻打楚國的進展。
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明明楚國已失去了五分之四的領土——此時魏將沈彧已打下長沙,只剩下一個彭蠡郡,但是集沈彧、桓虎、司馬尚三支魏軍,竟不能攻破楚國的「彭澤防線」,進而徹底覆亡楚國。
不得不說,此前就連魏王趙潤也覺得,楚國覆亡就在不久之後,但事實卻是,集沈彧、桓虎、司馬尚三支魏軍,打了整整一年,卻無法突破楚國的「彭澤防線」,其原因,無非就是「彭澤防線」的地利優勢太大。
畢竟整個彭蠡郡三面環山,唯有北面有兩個‘通道’,其一是西側的山間谷道,最外圍是「柴桑縣(九江)」,它位於柴桑山的東側,與南邊的「彭澤縣」隔河相望——正是這座城池,擋住了沈彧麾下的魏軍。
經柴桑可直通彭蠡郡腹地,沿途仍有「歷陵」、「海昬(hun)」兩座城池,這讓魏軍難以從這條狹隘的谷道突入彭蠡郡。
事實上沈彧亦嘗試調來戰船,用水路突入彭澤,但奈何接連大江與彭澤的水道太窄,且河道兩側便是柴桑、彭澤兩座城池,這兩座仿佛是兩座橋頭堡,拒絕魏國的船隻駛入彭澤。
縱使魏國的戰船欲強行突破,但難免會被駐守柴桑的新陽君項培、以及駐守彭澤縣的壽陵君景雲二人麾下的士卒將船隻擊沉,更遑論彭澤的湖面上,還駐紮著邸陽君熊瀝率領的楚國水君。
不誇張地說,由於放棄了大量國土而集中了兵力的楚國,拼死在此地抵擋魏軍的進攻,以至於沈彧、桓虎、司馬尚幾人打了整整一年,都沒能突破這道防禦。
魏昭武十一年春季,秦國得知楚國已被魏國打得瀕臨覆亡,決定先下手為強,使武信侯公孫起與長信侯王戩,分別從河西走廊與巴國兩地,加緊進攻魏國。
得知此事後,魏王趙潤以天策府的名義,命司馬尚與桓虎繼續進攻楚國,另外,調沈彧的軍隊前往西郢郡支援伍忌,再調樂弈、田耽等將領火速帶精銳支援河西,以應對與秦國的戰事。
該年,魏秦戰爭爆發。
第344章:魏秦之戰!
『PS:再有幾章這本書就要完結了,回想起這本書寫了整整兩年半,也是蠻感慨的。感謝一路陪伴至今,以及一直以來支持這本書、支持作者的書友們,萬分感謝。最後,容我再求一次月票~』
————以下正文————
秦國對魏國的戰爭,其實早在魏昭武九年的五月便可瞧出苗頭,那時,秦國的武信侯公孫起便駐軍河西走廊的「高陵縣」,擺出一副欲魏國河西郡發動進攻的架勢,一看就知道是想響應楚國與魏國的戰爭,儘可能地為楚國分擔壓力,希望以此讓楚國能擋住魏國的攻勢。
但遺憾的是,魏國如今的實力遠遠超乎秦楚兩國的預估,縱使魏國沒有調動‘西線’的兵力,單憑商水、宋郡、齊地三塊地方的駐守魏軍,亦足以覆亡楚國,將楚國打得龜縮於彭蠡郡。
魏國的‘西線’都有誰?
河西的司馬安、河東的魏忌,還是河套的廉駁——自從上次魏秦戰爭結束之後,鑑於上將軍韶虎的魏武軍目前仍駐紮在韓國薊城一帶,且河套的「原中要塞」又是廉駁奪回,天策府便遷任廉駁為「林中守」,請後者駐守原中要塞。
半個月後,樂弈亦得知了越王少康乞求投降的消息,立刻將此事稟報雒陽,請示魏王趙潤。
在昭武十年的十一月份,樂弈的書信火速送到了雒陽,交到了魏王趙潤手中。
在樂弈的書信後,他講述了田耽如何迫使越國投降的經過,這讓魏王趙潤了解到,樂弈與田耽二人其實有能力殺死絕大多數的越人,所需要的不過是時間而已。
但在趙潤看來,徹底逼死越人毫無意義,既牽制住了樂弈的兵力,亦叫他魏軍背負了屠殺無辜的不好名聲,再加上趙潤本人也不喜歡無謂的屠殺,因此,他最終還是接受了越王少康的投降。
數日後,雒陽朝廷派禮部右侍郎周裕前往越國。
因為天氣的關係,周裕直到昭武十一年的四月,才抵達了越國。
當時,越國全境已經被樂弈、田耽二人率領的魏軍占領。
倒不是說越王少康就這麼信任魏國,在沒有得到魏王趙潤回應的情況下,就敢放任魏軍進入他越國腹地,他只是沒辦法而已。
畢竟,只要憑藉著「焚山毀林」這條計策,無論越國投降與否,樂弈與田耽二人率領的魏軍,還是照樣可以打到越國的都城會稽。
區別僅在於雙方士卒的損失會因此變得更多而已。
幸運的是,魏王趙潤並非嗜殺之人,魏昭武十一年四月前後,禮部右侍郎周裕覲見越王少康,轉達了他魏國君主趙潤的回應,代表魏國接受越王少康的投降,並按照慣例,改封越王少康為‘越侯’。
越王、不,越侯少康仔細看罷了魏王趙潤的書信,他很慶幸地發現,魏國的條件並不苛刻,除了「東甌軍移至天策府轄下」、「越國暫不允許私設軍隊」外,倒也沒有其他什麼苛刻的條件。
不過仔細想想,他越國這麼貧窮落後,可能強盛的魏國也的確看不上眼。
魏昭武十一年四月初七,越王少康正式投降魏國,受封‘越侯’。
至此,越國覆亡,吳越之地成為魏國的領土。
此時,樂弈與田耽才有空暇去關注司馬尚、桓虎等人攻打楚國的進展。
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明明楚國已失去了五分之四的領土——此時魏將沈彧已打下長沙,只剩下一個彭蠡郡,但是集沈彧、桓虎、司馬尚三支魏軍,竟不能攻破楚國的「彭澤防線」,進而徹底覆亡楚國。
不得不說,此前就連魏王趙潤也覺得,楚國覆亡就在不久之後,但事實卻是,集沈彧、桓虎、司馬尚三支魏軍,打了整整一年,卻無法突破楚國的「彭澤防線」,其原因,無非就是「彭澤防線」的地利優勢太大。
畢竟整個彭蠡郡三面環山,唯有北面有兩個‘通道’,其一是西側的山間谷道,最外圍是「柴桑縣(九江)」,它位於柴桑山的東側,與南邊的「彭澤縣」隔河相望——正是這座城池,擋住了沈彧麾下的魏軍。
經柴桑可直通彭蠡郡腹地,沿途仍有「歷陵」、「海昬(hun)」兩座城池,這讓魏軍難以從這條狹隘的谷道突入彭蠡郡。
事實上沈彧亦嘗試調來戰船,用水路突入彭澤,但奈何接連大江與彭澤的水道太窄,且河道兩側便是柴桑、彭澤兩座城池,這兩座仿佛是兩座橋頭堡,拒絕魏國的船隻駛入彭澤。
縱使魏國的戰船欲強行突破,但難免會被駐守柴桑的新陽君項培、以及駐守彭澤縣的壽陵君景雲二人麾下的士卒將船隻擊沉,更遑論彭澤的湖面上,還駐紮著邸陽君熊瀝率領的楚國水君。
不誇張地說,由於放棄了大量國土而集中了兵力的楚國,拼死在此地抵擋魏軍的進攻,以至於沈彧、桓虎、司馬尚幾人打了整整一年,都沒能突破這道防禦。
魏昭武十一年春季,秦國得知楚國已被魏國打得瀕臨覆亡,決定先下手為強,使武信侯公孫起與長信侯王戩,分別從河西走廊與巴國兩地,加緊進攻魏國。
得知此事後,魏王趙潤以天策府的名義,命司馬尚與桓虎繼續進攻楚國,另外,調沈彧的軍隊前往西郢郡支援伍忌,再調樂弈、田耽等將領火速帶精銳支援河西,以應對與秦國的戰事。
該年,魏秦戰爭爆發。
第344章:魏秦之戰!
『PS:再有幾章這本書就要完結了,回想起這本書寫了整整兩年半,也是蠻感慨的。感謝一路陪伴至今,以及一直以來支持這本書、支持作者的書友們,萬分感謝。最後,容我再求一次月票~』
————以下正文————
秦國對魏國的戰爭,其實早在魏昭武九年的五月便可瞧出苗頭,那時,秦國的武信侯公孫起便駐軍河西走廊的「高陵縣」,擺出一副欲魏國河西郡發動進攻的架勢,一看就知道是想響應楚國與魏國的戰爭,儘可能地為楚國分擔壓力,希望以此讓楚國能擋住魏國的攻勢。
但遺憾的是,魏國如今的實力遠遠超乎秦楚兩國的預估,縱使魏國沒有調動‘西線’的兵力,單憑商水、宋郡、齊地三塊地方的駐守魏軍,亦足以覆亡楚國,將楚國打得龜縮於彭蠡郡。
魏國的‘西線’都有誰?
河西的司馬安、河東的魏忌,還是河套的廉駁——自從上次魏秦戰爭結束之後,鑑於上將軍韶虎的魏武軍目前仍駐紮在韓國薊城一帶,且河套的「原中要塞」又是廉駁奪回,天策府便遷任廉駁為「林中守」,請後者駐守原中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