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王威戰死在周將費國手中,枯羊絲毫也不感覺詫異,他只是氣憤,氣憤中軍天將趙涉竟然叫王威獨自斷後面對費國,明明他趙涉就能力敵費國,雖說不至於打敗費國,但至少可以做到全身而退……

  如果說王威死在費國手中還算是可以理解為身為武將的宿命,那麼陸雍的死簡直叫枯羊難以想像。

  明明是右軍天將杜芳這個莽夫自己計策淺薄,被周將馬聃輕易看穿,但是最終卻要由陸雍來背這個黑鍋。

  在枯羊看來,王威與陸雍雖然實力不算拔尖,但也不至於到這種地步,只能說趙涉與杜芳不會用,典型的將帥無謀拖累部將。

  甚至於,枯羊惡意地猜測,趙涉與杜芳是否是故意要害死王威與陸雍,以便於將金陵軍徹底打散,歸於自己掌控之中。

  不過話說回來,對此枯羊顯然也是鞭長莫及了,畢竟他這會兒正忙著操辦魏虎、張奉等人的白事,而當他處理完這邊的事物時,那些被打散的金陵軍,不是改姓了趙,便是改姓了杜,軍中再沒有留下一丁點魏虎的影子。

  魏虎曾經所掌的金陵軍,除他枯羊麾下三千人外,好似徹底消失了,什麼金陵守軍,什麼天權軍,太平軍內再無這個編制,仿佛在魏虎咽氣亡故的那一刻,他麾下所掌的金陵軍也隨之而去了。

  不過這種事,枯羊其實也早在意料之中,畢竟當王威與陸雍結伴向他來辭行時,枯羊便已經預感到了一些不好的事,只是不好說出口罷了,畢竟太平軍第四代總帥並非是他。

  然而,就算是撇開王威與陸雍的事,枯羊心中亦有諸多的不滿與憤懣。

  就好比說他替魏虎等人所操辦的白事,別的將領為了不觸眉頭而不來,枯羊都能夠理解,但是他沒有想到,竟然連伍衡也不曾來,只是派人送來了幾封的白蠟,供靈堂使用。

  平心而論,枯羊也理解伍衡身為太平軍第四代總帥,況且眼下周軍逼近廣陵,自然會有忙不完的事,但是,明白歸明白,心中終歸還是有點不舒服。

  畢竟在枯羊看來,其餘人不來都可以釋懷,唯獨伍衡不行,畢竟魏虎生前對伍衡忠心耿耿,然而待魏虎死後,伍衡卻連靈堂也不來一次……

  究竟該說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呢,還是說舊人已逝,諸般情義皆沒?

  不舒服……

  滿肚子的不舒服!

  瞥了一眼空蕩蕩的靈堂,枯羊默然不語。

  按照南唐的習俗,死人在守靈三日後可下葬,枯羊便在靈堂守了三日。他本以為伍衡在這三日內總能抽出些時間前來探望一下,哪怕僅僅只是給魏虎上一炷香也好,這樣倒也能慰魏虎在天之靈,不枉魏虎生前對其忠心耿耿。

  然而,整整三日,伍衡始終未曾露面,除了派人送來一封白蠟外,伍衡對魏虎的死竟然沒有任何表示。

  反而是此前與他枯羊以及魏虎都沒有任何交集的南唐十三殿下劉言,他曾過來探望一回,並親筆替魏虎寫了一副哀辭。

  還別說,劉言不愧是曾經在廣陵路口擺書畫攤替人寫家書的,當真是寫地一手好字,筆力遒勁,不同凡響。

  但……

  枯羊的心中依舊不舒服,畢竟,對於魏虎而言最重要的人,始終沒有出現。

  因為周軍正在城外大肆壓縮太平軍對外野的掌控,城外到處都是周軍的探馬與斥候,更別說還有馬聃那支神出鬼沒的騎兵隊,因此,枯羊只好打消了原先的想法。

  他原先想將魏虎安葬在城外的山林上,尋一處風水好、景色優美的場所,作為魏虎的墳墓,但如今,他只能將魏虎安葬在金陵城內靠近東南側的一片空地上。

  叫麾下士卒抬魏虎靈柩入土的前後,路上不乏有百姓以及太平軍士卒指指點點。對於百姓,枯羊自是渾然不在意,畢竟他很清楚哪些於路圍觀的百姓只是喜好湊熱鬧罷了;但對於那些太平軍士卒……

  望著那些太平軍士卒、尤其是將領們眼中不悅的神色,枯羊心中愈加憤懣。

  [怎麼?就連下葬也不許麼?!]

  枯羊心中大怒。可能是當時他殺氣騰騰的雙目驚走了一大批太平軍將領吧,以至於魏虎等人的白事終歸還是操辦的頗為平靜,至少沒有節外生枝。

  [世態炎涼!]

  當處理完魏虎等人的身後事,枯羊獨自一人走在廣陵城內街頭時,他腦海中不時浮現出這個詞。

  城內議論紛紛的百姓,時不時三三兩兩路過的太平軍士卒,迎面碰到的太平軍將領,哪怕是在他為魏虎等人操辦白事時曾召喚過他的伍衡,所有人的口中說得一概都是即將來臨的廣陵城戰事,至於先前死在金陵的魏虎等人,卻無一人問津提及,就好似魏虎等人從未出現過那樣……

  想到這裡,枯羊眼神一凜,朝著伍衡的住所走去,即原廣陵郡守張琦的官邸。

  在攻破廣陵的那一日,伍衡便將曾經與謝安有過交集的郡守張琦給宰了,畢竟別看張琦曾經與城內的富豪勾搭,也做過一些傷天害理的事,不過此人倒是頗為恪守自己身為大周官員的本職,在伍衡率軍攻打廣陵時死守城池,協同前來援救的徐州州府梁書,曾一度將伍衡打退。

  只可惜張琦乃文官,而廣陵城內又無什麼猛將駐守,以至於廣陵城終究還是陷落了,在八賢王李賢率軍抵達廣陵郡境內的前兩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