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初黃巾爆發,波及偌大天下,諸葛亮隨族人從徐州琅琊遷移到荊州襄陽,一路上,他見過不少慘劇,有賊軍趁勢而起,脅迫百姓鬧亂,最後被官軍連帶著百姓一通剿滅,也有連年天災人禍,百姓糧穀食盡、易子相食……

  諸葛亮認為,以戰止戰、以暴止暴換來的和平,並不會太過長久,唯有教化,喚醒世人,高舉皇旗,興大義之兵、王道之師,討不臣、除奸逆、清君側……定亂世!

  諸葛亮,是堅實的擁漢者,認為食君祿、為君憂,此乃為人之根本!

  董卓、袁紹、曹操之流,在諸葛亮心中,皆屬逆臣!就連劉表,與諸葛亮有旁親之情的劉表,諸葛亮對於此人也有些不以為然。

  他一直在找,找一位值得自己輔佐的名君!

  這時,劉備出現了……

  首先,劉備是皇室後裔,而且有皇叔之名;其次,劉備往日曾救徐州,在外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事,在諸葛亮眼中卻不是如此。

  就如諸葛亮說的,劉備,也是一位愚蠢之人,早前,為救徐州與曹操交惡,僅率數千兵馬相助,眼下,劉備又不忍奪同宗基業,言欲孤身抗曹,在龐統眼中,簡直是愚蠢之極,迂腐至極,但是在諸葛亮看來,非但是仁義!而且是大仁義!

  何為大仁義?遇見一名將要餓死人,你遞上一個饅頭就叫仁義?就叫大仁義?嘿!

  只有當你自己也快餓死時,見遇到一名將我餓死的人,將手中僅有的一個饅頭遞上,這才叫仁義!這才叫大仁義!

  曹操仁義否?

  世人皆罵曹操乃國賊,但是百姓對曹操的看法卻是正面的,不過在諸葛亮看來,曹操的仁義,僅僅是小仁義罷了,不值一提,如今能入諸葛亮眼界的,唯有劉備!

  這種近乎於愚蠢、迂腐的大仁義,只有劉備,因此,諸葛亮才說他愚蠢,因為他認為自己也是一個愚蠢之人,因為他要找一條少流血、甚者不流血,卻可平定亂世的道路……以德服人!

  與龐統相似,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想得太過理想化,但這並不能說是他幼稚,相反,他心中明白得很,要平定亂世,那就不可避免的會有犧牲……

  既然他選擇了這條路,就說明他有了覺悟,做與不做,兩者乃有天淵之別!

  或許日後殘酷的現實會叫諸葛亮碰壁,但是眼下,他確確實實是這麼想的……

  非是曹操、亦非孫策、更非張白騎,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或許,劉備腦袋上頂著的『皇叔』名號,幫了他一個大忙吧……

  觀諸葛亮用兵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尊王道重漢室,講究出師有名、大義為先,這就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

  若是說江哲,只求儘早平亂治世,除去個人情感,其實天下叫何人一統對他來說,都是一樣;但是諸葛亮則不同,他更希望這個亂世是由皇室後人來平定,至於劉表……劉備外強中乾、沽名釣譽,諸葛亮看不上他罷了。

  偌大天下,附和諸葛亮心中諸多要求的,恐怕也只有劉備了……

  ……

  建安四年四月中旬,大將曹仁對南陽宛城用兵,圍城僅僅數日,乃破。

  既然宛城已得,曹仁一面遣人送捷報於許都,一面心思遣先鋒大將夏侯惇率十萬軍進圖荊州先行,自己率大軍在後照應。

  然而就在此時,曹仁忽然得麾下副將來報,說是新野劉備大肆招兵買馬,訓練甲士,積草儲糧,其志不小,不若早圖。

  曹仁當即便招夏侯惇、李典、樂進、徐晃並監軍荀攸前來商議,畢竟三十萬大軍去留,就算他一軍統帥,也無法獨自決斷。

  聽聞曹仁所言,荀攸當即便皺眉說道,「劉備,人傑也,不可不早圖!」

  曹仁一聽,當即便命徐晃領十萬軍守宛城、襄城,南防荊州、西拒黃巾,又令夏侯惇、李典、樂進各領三萬兵馬,兵分三路取郟下、安眾、安樂,於新野匯合,而曹仁自己,則引近十萬萬大軍遙遙在後,呼應各軍。

  十日不到,三城相繼攻克。

  建安四年四月末,夏侯惇三萬大軍先行趕到新野,人頭涌動,密密麻麻一片,叫新野城中將士、百姓心中惶惶、人心浮動。

  「唉!」望著底下三萬曹軍,劉備黯然長嘆道,「曹操得勢,荊州之禍,天下之禍啊!」

  話音剛落,劉備身旁一文人俯身望了一眼城外曹軍,淡淡說道,「亮觀曹軍,不過如此……」

  「莫非軍師心有破敵之策?」劉備回頭詫異地望著那人,在他身旁不遠處,張飛不屑得哼了哼。

  那人無疑便是諸葛亮,徐庶為請此人相助劉備,非但費盡口舌,更讓出了軍師之職,這叫劉備更加不敢小覷諸葛亮,畢竟徐庶的才華,劉備心知肚明,能叫徐庶拱手拜服的,那麼無疑便是……王佐之才!

  或許諸葛亮願意相助劉備,除去劉備乃皇室後裔外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麾下除去徐庶外並無什麼得力謀士,而徐庶,則早早說過,願意將軍師之職讓與諸葛亮……

  那日,劉備得徐庶說眼,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期間與諸葛亮詳談了一宿,得益匪淺,認為這是一位才華不下於徐庶的大才,但是後來徐庶曾對劉備言『若要敗江哲,唯此人也』……

  劉備一聽,對待諸葛亮更是恭敬。

  不過劉備對諸葛亮恭敬,並不代表關羽、張飛會對諸葛亮恭敬,相反的,二人對諸葛亮幾乎沒有幾分好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