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正等著他往下問為什麼砸人家屋呢,他就忽然說道:「這事交給我來辦。你不用管了。」

  琉璃回過頭來,他已經起身出了門去。

  臨走時琉璃丟到何蓯立臉上的那銀票便有五百兩,那是讓蕊兒特地帶去以備不時之需的,反正如果何蓯立有那個臉上王府來要錢她就等著,所以祈允灝他說他去辦,琉璃也沒往深里想,反正他有的是辦法對付何蓯立,她又有什麼理由攔著?

  都知道琉璃有午睡的習慣,所以午飯後侍候她躺下了。丫鬟們便都退了出去。等屋裡沒了人,她卻又爬起來,從涼簟底下拿出徐原寫的那封信來。繼續往下看。

  原先琉璃與祈允灝定親之後。就曾寫過一封信給徐原和靳宣,當時他們也都回了信的,並都表示了祝賀,其後又通了幾次信,到了今年春上,兩人也還都捎來了添妝禮。可以說,一切都十分正常。但是此後幾個月,就都沒有信息來了。這次來信的日期落款是四月初三,就算距琉璃出嫁前也有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也足夠來回兩封信了。這是令琉璃疑慮之一。

  疑慮之二便是,徐師叔來的這封信中。再次又提起了上次他來京時提起的外公在白馬寺所留的那個遺物,據他所知,已經有人在對此暗中查訪,他之所以知道,乃是因為清明時去給外公上墳之時,在山下鎮上聽人說起有人在打聽嵐青先生其人,並打聽起他的故居。

  當年外公的故居因為許娘帶著琉璃出走京中,已經廢棄在那裡了。而房裡的東西大多變賣的變賣,隨帶的隨帶,已經根本沒有什麼東西留下了。所以就算有人對那裡有什麼企圖,想尋什麼東西,也決計是尋不出來的。而外公並不曾捲入什麼政治紛爭,又是正正經經辭官歸隱的,身上不可能繫著什麼別的物事。

  徐師叔深知這層,所以他肯定,這些人要找的,多半就是放在白馬寺的那匣子。

  琉璃拿著信,不覺皺起眉來。她一直也想早日拿到那銅匣子,看看裡頭究竟有些什麼東西,可是徐師叔所說的那另一把銅匙卻一直沒找到,所以這事就擱在這兒了。而那年何蓯立獨獨地帶她上白馬寺去了一趟,她也直覺永信那和尚定然與外公認識,至少是有什麼瓜葛的,否則何蓯立不會帶她去——當然,事後她推測了一番,也明白何蓯立其實早就知道許娘是誰的女兒,而自己的外公其實就是歸隱的徐慎。雖然不知道他是從認識許娘的時候起就知道她的身份,還是說後來才知道的,總之何蓯立把她決意弄進何府的意圖她已豁然明了了。

  所以說,她知道何蓯立一直是要從她身上獲取些東西的,只是她不明白究竟而已。眼下既然也有人在追查外公留下的那銅匣子,何蓯立又帶著她上過白馬寺,那會不會他與那些人找的是同一樣東西?

  當時從白馬寺回來,她就想過後來一定要找機會再去寺里尋尋永信,問問真相,可是沒想到卻出了那樣的事,再後來,已經就沒有心思再進行這個了。

  也許,她還是應該再上白馬寺去看看。

  她將信折起來,放進信封里。想了想,又還是將它抽了出來,從抽屜里翻出火石,點燃丟進香爐里燒掉了。

  祈允灝下晌沒有出去,琉璃起來後本想與他說說上白馬寺上香的事,又聽蕊兒說,慶王爺來了,將軍正與他在碧松閣里下棋,便也就算了。反正每逢初一去廟裡上香也是本朝的俗例,索性到時候準備好了再去便是。

  晚飯前自然還要上榮熙堂一趟。毓華想必是還不知道她砸了她娘家的事兒,看著琉璃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好的臉色。梅氏也只是遁例問了問親家們的身子,也就罷了。

  倒是定北王在途回了府,面色不豫,有些心事重重的樣子。琉璃奉了杯茶給他,他看了她一眼,想了想,倒也沒說什麼,揮手讓她退了。

  翌日琉璃身子不爽,來了月事,歪在榻上看書的當口,蕊兒匆匆進來了,說道:「宮裡頭出事兒了。」

  祈允灝在拿她的誥書回來時,也說過一句宮裡頭出事兒了,但她當時並沒有在意,這會兒見蕊兒面色凝重,便問道:「出什麼事兒?你怎麼知道?」

  蕊兒站在榻下道:「昨兒夜裡王爺把將軍和幾位爺都叫到書房去了,有人聽見王爺說聖上身子骨出了差子,竟在床上已躺了有快一個月了呢!如今上朝都改在了乾清宮,從即日起羽林軍便要調兵鎮守各處宮門了,而王爺下晌也得了旨意,調派兵馬守住京中各處城門,以妨下邊滋事。」

  琉璃怔了怔,不覺坐直身來。

  原來是聖躬違和,怪不得說是宮裡出事了。可是印象中聖上不是挺康健的麼?也沒什麼不好的消息傳出來,怎麼突然就病了這麼久了?按照這麼說話,那祈允灝這些日子的忙碌也就有了解釋了,聖體出了問題,是舉足輕重的大事,他身為將軍自然是要隨時待命,以防有人趁機生亂的。

  而昨日慶王又忽然來府——太子與慶王就是當朝的兩頭猛虎,太子雖有身為皇后的母親撐腰,可慶王卻是皇帝寵妃駱貴妃之子,慶王本人據說也深得聖上喜愛,慶王對於太子之位的覷覦路人皆知,在這當口,他倆從之間的一舉一動,可謂都能引起人無限遐想。

  總之琉璃的誥封未能讓宮人奉旨當眾宣布,已經令她徹底相信與這件事有關了。不管祈允灝究竟是站在慶王這邊還是太子那邊,手握兵權的定北王府,如果還要在這當口要求風風光光地授封一個二品誥封,那就難免會被人藉此生事,將王府推到風口浪尖上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