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話自然算不上是什麼高屋建瓶,不過身為宰相總攬全局,並非一定要事事標新立異,有些事情反倒是先持中庸之道的好。鮑華晟心中清楚,他這老調重彈一出,必定有人跟在後頭反駁。果然,左晉煥畢竟還是有些年輕氣盛,見其他人都還在思索,便搖搖頭道:「皇上,儘管西北西南各部都是小國寡民的情形,但他們和中原體制不一,若是強行用兵力收服,怕是難收其心,將來反而會引起別樣糾紛。」

  他見風無痕露出會意傾聽的表情,不由自信更足了一些。「若是他們肯主動歸順,那則是最好,若是不肯歸順,自然便得動用刀兵。不過,在此之後,應該令他們將世子候補全部送入京城國子監,令他們學習中原禮制體統,如此一來,他們將來承襲爵位時,自然便會向著中原一統。除此之外,朝廷也可准許各族平民入中原居住,這樣幾代下來,他們便可融入中原,不復有華夷之別。」

  左晉煥的這些話不啻是石破天驚,中原儒學向來是只尊華夏主君,對於華夷之別強調極深,所幸在座諸人雖都是儒家學子,但對於那等偏激的一套並不在意,因此面目中只是微露訝色。連親王風無清第一個附和道:「皇上,微臣認為左大人所言不錯,歷代先帝對於各族不外乎懷柔或是打壓幾套辦法而已,羈索之策用多了,也就只有些許效用。以前各部的民眾即便想遷入中原,也會受到其主的鉗制,如今我朝兵力強盛,自然不懼他們那一套。只要大批異族進入中原,他們的傳統就不攻自破,百年之後,興許就都改稱漢人了。」

  風無痕含笑點頭,看向左晉煥的目光中滿是讚許。他放下了手中奏摺,這才站起身來,眉宇間已是神采飛揚。「儒家雖然屢屢提醒華夷之別,但對於朕來說,華夷皆為朕之子民,只要賓服王道,其餘皆可不計。夷夏混居又如何,幾百年之後,誰知他們先祖何人?西北西南諸部中,不乏珍貴礦脈,這些外族人拿了這些東西進了中原,生活只有更加富足,又何須限於一隅之地?朕並不奢望開疆拓土,不過,將祖宗基業發揚光大總是能做到的!」

  下頭的幾個大臣相視一笑,齊聲應承道:「臣等定當竭力輔佐皇上,開創昇平盛世!」

  第二十八章 骨肉

  風浩嘉進上書房一事就在群臣的目光都放在西北時,悄無聲息地辦妥了。他是皇后嫡子,身份自然不同,因此即便再低調,真正辦起事情來卻是覺得順暢非常,幾天下來,他仿佛覺得自己真有那麼幾分處理政務的天分。冷眼旁觀的風浩容卻沒有這般樂觀,最終還是忍不住輾轉在皇后海若欣面前露了個底。

  「母后,那些官員辦差倒還是經心的。兒臣原以為滿朝都是欺上瞞下那一套,其實並非如此,一件事情吩咐下去,人人都是殷勤巴結,敢情吏治還真是被父皇整頓好了。」風浩嘉坐在坤寧宮中,神色振奮地訴說道。

  海若欣不由微微皺眉,隨後便嘆了一口氣。她向身旁的耿敬頷首示意,讓他將其他人都帶下去,須臾之間,殿中便只剩下了母子二人。

  「浩嘉,你以為這些官員都是真心輔助你麼?若非你的身份無比尊貴,怕是這些人壓根就不會理會你的吩咐。」她實在不想放任自己的兒子沉浸在這種自得的情緒中,因此不得不狠狠敲打。

  海若欣見兒子已是露出了無比驚詫的情緒,便揮手令他坐到自己身邊,這才無比鄭重地問道:「浩嘉,你對浩容在協理政務這方面的才能怎麼看?」

  風浩嘉沒想到母親會問這句話,思量了半晌方才開口答道:「容哥早年就在朝堂上幫辦政務,自然是比兒臣精明能幹。再加上他為人謹慎,父皇也是對他屢屢稱讚呢!」

  「那你可曾知道,浩容當初入戶部學習時。沒有一個人把他放在眼中?」海若欣冷冷一笑,丟出了一句讓兒子大驚失色的話。「戶部尚書越千繁是已故珣宜皇貴妃的父親,而戶部左侍郎賀莫彬又是謹妃地父親。這兩人把持了戶部所有事務,外人都無法插手。浩容當時已是晉封了恭郡王。論理是尊貴無比,但人家根基已深,又哪裡理會他一個小小的郡王?」

  風浩嘉滿臉的不可置信,「母后,您這話何意。容哥也是您地兒子,他們憑什麼給他掣肘,難道就不怕父皇怪罪麼?」

  「浩嘉,你須得記住一點,所謂的學習政務,是你父皇給予所有皇子地一次考驗,若是連其中三味都無法勘透,那就證明了他將來只配作一個閒散王爺,不能攬到一點實權!」海若欣的一字一句說得清清楚楚,但聽在風浩嘉耳中卻是極為模糊。

  「浩容是本宮收養的兒子。並非親生,這一點看在外人眼中便有了鑽空子的餘地。若非浩容自己好學能幹,又怎能鎮壓得住那些年久成精的官員?你如今年歲尚小。儘管位分尊貴,卻是胎裡帶出來地,並無一點實績,他們憑什麼服你?如果你真的以為現在的樣子就是他們的真面目。那以後就會被他們糊弄了去。浩嘉,作為皇子,你一定要看得深遠,今次若非浩容前來提醒本宮,恐怕你將來就要吃虧了。」海若欣一氣說完了這麼多,也不待風浩嘉多想便起身離去,只留下兒子一人坐在坤寧宮中發呆。

  風浩揚和風浩容此時卻端坐在勤政殿中聽著諸位王公大臣議事,儘管他們對於這一道規矩已是熟悉非常,但聽著一眾人等說得天花亂墜,心中還是不由苦笑。先頭左晉煥的條陳他們也輾轉看過,但還是未想到會有這麼大的波動。拍手叫好的朝臣固然不少,但大肆抨擊的官員更多,一個個都是拿著古人的言語說事,直到皇帝冷冷將新政提到檯面上,他們才略微安靜了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