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三章 喜脈

  和蕭雲朝一起回京的還有庫爾騰部的雅娜郡主和薩克部的明秀郡主,只不過兩人進京是恰逢成祖皇帝大喪,因此只是居住在京城的一處王府中,並沒有立刻進宮。依照凌雲禮制,大行皇帝大喪三年之內,新君不得行選秀或納妃之事,但兩女身份俱非平常,禮部尚書馬逢初便傷透了腦筋。

  他也知道皇帝最近忙於處理國事,壓根無心理會這些事,但那些蒙古貴女也不是好伺候的。雅娜郡主不過是偶爾使使小性子,而那位明秀郡主就聰明多了,在和內務府派去的人相見時,還不動聲色地數落身邊侍女不懂禮制,卻隱隱約約提點出朝廷和蒙古各族的密切關係。如此一來,他這個禮部尚書固然難做,連內務府總管原佩豫也是分外頭疼。

  這一日,兩人不敢為此事打攪皇帝風無痕,便相約一同去慈寧宮謁見太后蕭氏。凌雲禮制與前朝不同,後宮嬪妃雖然不得干政,但太后卻往往可以隨意接見朝臣,在後宮之事上更是擁有最高的節制權。不僅如此,馬逢初和原佩豫都知道如今蕭氏一族的勢力可謂是權傾朝野,因此兩人也是提心弔膽,唯恐觸怒了這位尊貴的皇帝之母。

  「唔,你們兩個說的也有道理。」蕭氏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把兩位貴女就擱在那裡也不妥當,畢竟人家身份非比尋常,有點小脾氣也是免不了的。「下頭的兩人忙不迭地點頭稱是,雖然隔著帘子,但他們還是能感覺到蕭氏炯炯地目光。因此背上已是沁出了汗珠。「太后聖明,皇上盡孝原是天下黎民的楷模,但現在兩位郡主都已經進了京城。倘若不能納進宮,留在外頭三年也不是辦法。不若想一個從權的法子才是。」原佩豫點頭哈腰地道。

  「此事哀家最多只能作一半地主,皇帝在這些事上頭並不用心,不過是無可無不可的性子。」蕭氏不置可否地道,心思一轉便慮到了重點,「後宮之事以皇后為最尊。哀家待會和皇后商量商量,讓她牽頭拿一個法子出來也就是了。」她又瞧了底下地兩人一眼,悠悠道,「你們兩個都是有心人,此事提醒得確實是時候,否則出了紕漏也就難以彌補了。今後的差使也需盡心巴結,皇帝還年輕,事事你們都得多生一個心眼,如此才是輔臣該做的,明白了麼?」

  這幾句似敲打似警告的話頓時讓兩人噤若寒蟬。齊聲叩頭稱是後便退了出來。直到出宮,兩人心頭仍是一團漿糊,相視之後發出一聲不約而同的苦笑。

  「原大人。今後你這個內務府總管便得多多上心了。「馬逢初地臉色無比難看,「那些有心送女應選的,最好讓他們走走太后和皇后的門路,否則以後你那邊就甭想清淨了。」

  原佩豫哭喪著臉點點頭。「馬大人,下官先頭曾經得罪過皇上,聖眷遠遠不如你,今後若是有什麼事要勞煩你的,還請馬大人多多提點一二。」

  兩個在京城中都還算說得上話的官員如釋重負地上了自己的官轎,心中卻還在琢磨著蕭氏那些話的用意。一步走錯便滿盤皆輸,他們哪敢忽略一丁點細節。

  皇后海若欣在例行請安的時候被蕭氏特意留了下來,然而,僅僅聽了幾句話,她的臉色便陰沉了,好一陣子才恢復了正常。「太后,這些許小事您作主也就是了,何必來問兒臣的意思?」她似笑非笑地答道,「本朝和蒙古地聯姻是歷代皇帝都有的事,更何況這一次是西北大戰剛,剛結束,別說兩位蒙古郡主,便是十位八位也是應當的。兒臣雖然平素不太懂事,總不成在這些事情上還要使絆子,那不給旁人看輕了?」

  蕭氏緊盯著海若欣地眼睛,好半晌才輕嘆了一口氣。「你這話說得言不由衷,以為哀家不知道麼?」她仿佛是想起了當年自己恣意的時候,眼中又露出了一絲朦朧的笑意,「無痕向來是寵幸你的時候最多,但你怎麼就不爭氣,如果能誕下一位皇子,不就沒有任何懸念了?連琬貴人平氏那樣出身微賤地人都生下了一個兒子,你們海氏姐妹居然都沒有動靜,真真是令人著急。」

  海若欣不由臉色一變,轉瞬又若無其事地道:「太后,這些都是天命,強迫不得,橫豎兒臣還年輕,我想老天爺該不會那麼絕情才是。」

  她的眼中不經意地閃過一絲陰霾,隨即又露出了一個笑容,「平氏雖然生下了兒子,但秩位上卻仍只是一個貴人。兒臣尋思著她也是東宮的老人了,因此有意挪一下她的秩位,給她一個琬嬪的封號,如此外人應該就無話可說了吧?」

  蕭氏詫異地看了對方一眼,她倒沒想到海若欣能想得這麼遠,臉上的笑意便愈發耐人尋味了。「欣兒,你這個主意哀家自會和無痕說,不過你的枕邊風也得注意些。身為皇后,能得皇帝寵幸自是第一,但大度和氣魄卻決計少不得。哪一個皇帝不是貪圖新鮮的主,所以你的枕邊風便不能和那些嬪妃一樣,要勸著他正事,有時也得犧牲一些。」她大約是想到了自己身上,不由自失地一笑。

  兩人正在商議時,蕭氏身邊的大太監平海突然跌跌撞撞地衝進殿來,面帶喜色地叩頭道:「啟稟太后,啟稟皇后,適才太醫院陳大人來報,孫妃娘娘已有了喜脈!」

  蕭氏和海若欣同時心中一跳,孫妃越起煙自風無痕登基後便收斂了鋒芒,安安分分地在鍾和宮度日。但深知她秉性的諸女都清楚她並非守得住寂寞的女人,因此都對她分外注意。不僅如此,這兩三個月來,風無痕也仿佛是為了慰藉這位愛妃,頻頻臨幸,仿佛也有意讓她有兒女可以分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