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風無痕很快就做了一件讓他驚愕不已的事,居然將保奏皇后的奏章明折拜發,雖然不至於傳遍天下,但幾乎京城中的文武百官全都聽說了此事,不敢怠慢的上書房更是在第一時間將奏摺送到了皇帝手中。短短几天時間,態度竟有如此之大的轉變,身為唯一知情者的皇帝不得不重新考量這個兒子。

  心潮煩亂的皇帝隨意在宮中踱著步子,幾個侍衛被趕得遠遠的,只留了石六順亦步亦趨地跟在身邊。逛著逛著,風寰照愕然發現自己居然來到了坤寧宮前,那次震怒之後,他再未踏足過這裡,想起皇后身邊那個死去的宮女以及她後來的悽惶,皇帝不禁嘆了口氣。六宮之主淪落到如今的地步,確實如風無痕所說,自己是無廢后之名而有廢后之實,就不用苦苦相逼了。沈如海說過,皇后不一定熬得過開春,那就讓她帶一個國母的頭銜去吧。

  「皇上,您……」眼尖的石六順見皇帝眼現水光,不禁心頭一跳,連忙小心翼翼地湊上前去。

  「算了,回勤政殿!」皇帝回頭又看了坤寧宮一眼,隨即轉身大步離開。不管之前的情分如何,他實在無法容忍皇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下手謀害自己的兒子。眼下最主要的,是如何處置賀氏滿門,畢竟是根深蒂固的世家,倉促行事的話,恐怕又是一場亂子。

  「微臣叩見皇上。」儘管是深夜覲見,但海觀羽的精神依舊很好,他一早得知了風無痕上書的事情就拍手稱讚,此時見皇帝目光平和,心中更加堅信皇帝已經打消了廢后的念頭。

  「海愛卿,朕連夜召見,想必你已經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情。關於賀氏一門的處置,不知你有什麼萬全的方案?」皇帝毫不避諱地問道。

  「啟稟皇上,賀甫榮雖然有罪,但罪不致死,枉論其家人。倘若皇上消了廢后的念頭,就更應該從寬處置,畢竟慮著皇家的臉面。」海觀羽臉色沉靜,「皇上身為一國之君,萬事當以社稷為重,不可恣意啊!」

  「海愛卿可知道賀甫榮都幹了些什麼?」皇帝鐵青著臉道,「倘若你都知道了,恐怕不會如此心平氣和。朕倒是想從寬來著,無奈開此先例,朝中文武以後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律例森嚴,非為一人所設,也不能為一人所廢!」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皇上是否想說這個?」海觀羽針鋒相對道,「微臣確實不知道賀甫榮真正的罪孽,但微臣知道,賀氏門生故舊遍布天下,其人又身居要職多年,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皇上是不得不謹慎。朝局如今正值動亂之際,已成年的諸皇子又都遠在各地,一旦有人蓄意挑唆群臣,恐怕後果不堪設想。微臣懇請皇上三思!」

  「身為人君,事事便得顧全大局,海愛卿,你還是和當年一個樣子啊!」皇帝突然爽朗地大笑起來,「說起來賀甫榮還真是作了萬全的準備,他的長子賀莫斐在朕的禁衛到之前還在府中,而後居然失去了蹤影。抄撿賀家也一樣,貴重之物不少,田產莊子也遠遠超過了其他臣子,唯有銀兩卻只有幾萬,銀票更是幾乎一張不剩,顯然不是被人藏匿就是被賀莫斐帶走了。你說,如此對君父防備甚深,不忠不孝的臣子,朕居然還讓他當了這麼多年的高官,實在是瞎了眼了!」

  「皇上!」海觀羽見皇帝越說越激動,不由出口阻止道。

  「好了,朕知道該怎麼做了,海愛卿,可惜你的兒子海從芮無意繼承你的衣缽,否則朕百年之後也沒什麼可擔憂的了,你可不能來一個功成身退哦?」皇帝自嘲道,「夜也深了,今夜你就在宮裡住一宿,省得早朝時又是再趕來一次,朕的勤政殿可是從未留過外人,今兒個就算破例吧!」

  「微臣叩謝皇上恩典。」海觀羽深深地俯伏下去,「微臣只望凌雲社稷能代代相傳,怎敢輕易言退?」

  第三卷 長擊 第二十八章 處刑

  隔日,皇帝頒下旨意,革去了賀甫榮的所有官職,僅僅保留了三等承恩公的爵位,將其發配甘肅軍前效力,但念其年邁,著其四子賀莫林代父前往。並革去了其長子賀莫斐工部右侍郎的職銜,革去了其次子江西鹽道的官職,出嫁女兒一律不究,連賀甫榮妻子的誥命也保留了。除此之外,便是將其家產半數沒入國庫充公,總共也不過是數萬兩銀子,畢竟那些御賜的物件皇帝也不好厚顏收回。

  這道旨意一下,京城中廢后的謠言便止息了些,皇帝對賀家網開一面,自然不會再輕易廢后,這樣一來,不免是幾家歡喜幾家憂。不過,代父前往甘肅的不是賀甫榮的長子而是次子,這倒是一反常例,引來了諸多議論。蕭雲朝早從妹子那裡得了消息,倒也坦然面對,賀家的勢力一倒,此消彼長,再落井下石也沒多大意思,也就順勢去賀府安慰了一番。至於其他後宮嬪妃的娘家背地裡都做了不少的小動作,無奈皇帝心意已決,這些人幾乎都是討了個沒趣。

  風無痕的奏摺在後宮也鬧得沸沸揚揚,然而,這些嬪妃見瑜貴妃對此都是但笑不語,自己又收了人家不薄的禮物,自然都沒有什麼意見。只有德貴妃蘭氏最為惱怒,居然當著送禮太監的面,將東西全數砸了。知道事情來由的瑜貴妃不禁冷笑不已,這樣沒有大腦的女人居然能生出風無言這個皇家第一才子,真不知她是積了什麼德。

  風無痕給瑜貴妃送禮之事,皇帝也有所耳聞,不過,後宮嬪妃處能面面俱到就不簡單了,其中的花費也決計不少。不過,他知道的畢竟比朝臣和嬪妃們多些,這個兒子在密折中除了詳述那次刺殺外,還報告了剿倭之事以及對福建豪門的清理狀況,雖然語焉不詳,但皇帝心中清楚,正式的奏章不久之後就能抵達,看來自己一直以來確實是小看了他。世家豪門,只有恩威並濟,方可能收其腹心,短短几個月能收此奇效,不能不讓人另眼相看。倒是剿倭的密旨原本就讓他帶了去,有安郡王之助,事情倒是不難辦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