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下他正準備開口,只見門外一陣喧鬧,幾個衣著不凡的大漢簇擁著一個少年走了進來,那少年面目並不出色,只是眸子中間或流露出一股冰寒氣勢,再加上身後那幾個護衛,顯然是世家子弟。那些舉子也都是有眼色的人,見進來的人不同等閒,聲音也就輕了不少,連著何叔銘等人也好奇地打量著那個少年。

  一襲月白長袍,發間綴著一顆質地上佳的美玉,腰間懸掛著一枚形狀奇特的佩飾,除此之外,並無其他耀眼之處,這正是悄悄出宮的風無痕一行。轉眼間,他已經在宮中度過了一年多的歲月,這一年多的磨練,足以讓一個原本純樸的少年變得無比深沉,如今的宮裡宮外,再沒有人敢小覷這位皇子,而他不結交外官以固援的做法,也讓皇帝異常滿意。只有陳令誠心裡清楚,這位殿下還在等待著時機,畢竟他的起步太低,也太晚了。

  「主子,」徐春書恭恭敬敬的聲音驚醒了風無痕的思緒,「這倚雲閣的千里醉在京城也是赫赫有名的,您要不要來一些?」

  風無痕似有些漫不經心地打量了一下四周,這才微笑道:「這是在外頭,不是家裡,我和你們說過多少遍,不用這麼立規矩。你吩咐其他人,隨便找張桌子坐下,你和冥絕就坐在我身邊,陪我說說話。好容易出來一趟,太拘束就沒趣了。」

  徐春書待要推辭,一見風無痕微帶不豫的臉色,連忙答應了一聲,片刻功夫,幾名侍衛全都找地方坐了下來,饒是如此,眾人還是警惕得很,要是這位主兒傷了半根毫毛,他們回去就非得吃掛落不可。

  看到新來的一群人沒有以往那些紈絝子弟飛揚跋扈的樣子,舉子們也就又放肆了起來。本來嘛,天子腳下,說話連聲音也要放低些,可這裡是城郊,又是難得的好天氣,能疏解一下會試前緊張的心情,他們又怎麼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

  「仗卷天下行,平生不得志,哈哈哈哈!什麼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什麼少年得志,金榜題名!想我師京奇自負才學,十六歲得中頭名解元,會試卻年年落榜,現在竟淪落到作個清客相公還要看小人臉色,至聖先師,難道我真的白白苦讀這麼多年了麼?」

  靠中央的一桌突然傳來一陣悲嘆聲,與二樓歡快的氣氛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風無痕好奇地循聲望去,只見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身著一襲半舊不新的青袍,腳下是一雙幾乎看不見本色的布鞋,鬍鬚足足蓄了半尺,偏偏又參差不齊的,看上去怪異得很。看看那桌子上好幾個空酒壺,就知道此人喝了不少,剛才的話恐怕也是一時酒後胡言,發泄發泄罷了。但風無痕卻注意到,那人因為醉酒而顯得混濁不堪的眸子裡,間或還射出一種銳利的光芒,這讓他心中不禁一動。

  他正準備叫徐春書打探一下此人身份,誰料旁邊一桌的幾個舉子早就不屑地叫開了,「哼,你師京奇也有今天?想當初眼高於頂,不是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嗎?」一個神色猖狂的年輕人大聲嘲笑道。

  「就是就是,這叫老天開眼!」另一個人立即接口道,「你還公然在這大庭廣眾之下褻瀆至聖先師之名,真是我等讀書人的恥辱!」

  「虧他還號稱中過解元,吟的句子既不押韻,也無意境,真不知道是誰教的!」一個錦衣青年撇撇嘴,言語更是惡毒,「也不看看自己什麼德行,想要金榜題名,下輩子吧!」

  風無痕不禁皺起了眉頭,這就是號稱才學的舉子?竟然對一個落魄之人如此橫加嘲諷,顯見他們的德行也是猥瑣得很,要是讓這些人把持了朝廷,恐怕老百姓就要倒大霉了!

  「各位可知道,這位師大才子當初曾對一人如此說:『倘若你能中舉,除非六月飛雪,晴空霹靂。』只氣得別人拂袖而去。只可惜那人之大才豈是他可枉自猜度,閔大人如今已貴為天津道,堂堂的四品大員,他卻還是年年待考,唉,老天真是有眼啊,要不是閔大人心地仁慈,只怕這師大才子早就被尋個不是革了功名了!」一位士子唯恐天下不亂似的插言道。

  此話一出,風無痕的臉色愈發難看了起來,雖說不能干預朝政,但那士子口中的閔大人他卻是認識的,那天在海府,他一見到那個肥頭大耳,一臉奴才相的胖子,就有一種難言的厭惡感,事後聽海觀羽提起此人巴結上官,苛待下屬的種種劣跡,讓他更是鄙夷。可偏偏他巴結上了四哥風無候,連海觀羽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時聽到那師京奇曾嘲諷過此人,風無痕更是對他平添了幾分好奇。

  第二章 落魄

  儘管遭人冷嘲熱諷,師京奇卻仍是一副半醉半醒的樣子,半句反駁的話也沒有,似乎早丟了銳氣。只是風無痕九煉陰陽罡已有小成,雖說沒見什麼奇效,但耳聰目明已是不在話下,他清清楚楚地聽到那中年人喃喃自語道:「老天無眼啊,即使不給我一展抱負的機會,居然連知己者也找不到,三殿下號稱賢王,卻只把我當常人看待,連他的奴才也容不下我,肉食者鄙,看來真是天意啊!」

  風無痕心中大訝,原來此人說的竟是曾在三哥府中作清客,這倒令人納悶,按理按三哥的才學,不應該隨便放過這樣的人才對。正思量間,靠窗的范衡文突然開口了。

  「各位,就算這位師先生過去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如此冷嘲熱諷,似乎對不起我讀書人的明經通理之稱,大違聖人教化之道。再者,能做官的並不見得都有才德,否則當今聖上又怎麼大倡廉政?百姓又怎會苦於苛政?那位閔大人到底如何,自有天下人評說,師先生當年一時口快,如若追究此事,那閔大人豈非肚量太小?」一席話說得振振有詞,同桌的幾人連連點頭,顯然對范衡文此舉大為讚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