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9頁
戴著帷帽的杜綰領著幾個孩子站在不遠處,看著張越對老族長侃侃而談,情知他是未雨綢繆為家族未來打底,不禁微微一笑,目光又轉到了那高大的墓碑上。孩子們多半沒見過這位曾祖母,此時都好奇地打量著,而唯一見過的靜官歪著頭想了許久,終究是記不起那還極小時曾經見過的容顏來,因而當三三四四和小六抓著他的衣角詢問時,他便顯得異常尷尬,最後還是杜綰替他解了圍。
「要是你們都想知道曾祖母的事情,就等你們爹爹回來時再說吧。」
當張越終於結束了和老族長的談話,把人送將出去一程後轉回來的時候,就看見一干孩子全都瞅著自己,忙大步走上前去。等問清楚事由,他不禁微微一笑,隨即就在墓碑前半蹲了下來,望著那兩列大字出神。
賦予他生命的,是冥冥之中的天數,但賦予他這精彩一生的,卻是從開封張家的起步開始。父母當日離京遠遊的時候,大約也曾經到過這裡祭拜,只不知道那會兒,他們是怎樣的心情。想著想著,他便屈下雙膝跪了下來,在墓碑前端端正正叩了三個頭。
等他起身的時候,就發現杜綰也已經拜倒,幾個孩子跟在後頭規規矩矩地磕頭,最後才彼此互相攙扶著起來。見他們圍了上來,張越便看著墓碑輕聲說:「你們曾祖母待人寬厚慈和,對晚輩也是嚴加教導。當年,你們的爹爹我生來多病體弱……」
杜綰曾經聽張越提過過往,但如今看著他對孩子們耐心地講述著從前小時候的事,如何拜師,如何經歷開封府水災,如何考縣試府試院試,如何在家裡突然遭難時上京……一幕幕過往從張越口中道出,那種驚心動魄的事情聽著也覺得恬淡了些,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溫馨感。
張越被幾個孩子圍在當中,說到最後,就成了回答問題。只要不是那麼離譜的,他全都耐心答了,絲毫沒有父親該有的嚴厲。只是聽著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言語,他不禁回頭望了一眼那莊嚴肅穆的墓園,心中暗自禱祝了幾句。
歷代先人,借你們的地方教導一下子女,還請你們不要見怪!
「爹,你真厲害!」—會說這話的,自然是年紀最小的小六。
「爹,要是京師發大水,我也會學您當年那樣,帶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走……不對,還有帶著您和娘親還有姨娘……還有祖父祖母和其他姐姐們……」——這已經有些繞暈了的,自然是挺起胸膛作小男子漢狀的次子端武。
「爹,我一定學你,帶好弟弟妹妹!」——這比較靠譜的話便是來自於長子靜官。
杜綰見張越被一群孩子的表決心逗得滿臉笑容,看了一會方才上前淡淡教訓了幾句,總算是讓孩子們安靜了下來,隨即方才正式上香供祭拜。墓園中尚有張家好幾代先人的墳塋,因而一路祭掃過去,張越便有旁邊老族長委派的那個執事解說那些先人的事跡。自然,河間王張玉因為當年戰死之後便把遺骨運回北京,沒有落葬此地。
祭掃之後,張越就讓杜綰帶著孩子們回去,在祖塋中整整守了三日,這才在第四日的大清早回城。一到家裡,他便得知老族長開了宗族大會,雖說他是晚輩,但既然是官居二品,少不了被人請了過去。有了他坐鎮,老族長自然是底氣十足,輕輕巧巧就定下了數條族規。而張越知道這些條條框框會觸及不少族人的利益,到最後就開口撂下了一句話。
「此次我回來,英國公也有交代,所以我們兩家將為族中再添置五百畝祭田。」
因為五百畝祭田,族中老少很快安靜了下來。有了這麼一大筆田產,族中年末又多了一筆進項,那些只靠這些接濟過日子的族人想想其中的好處,對於那些家規的牴觸心理也就淡了些許。而幾個家產豐厚不用靠這個過日子的,又畢竟畏懼張越和京中英國公的權勢。如此一來,原本就擔心壓不住場子而請了張越過來的老族長鬆了一口大氣。
宗族大會散場之後,張越便回了老宅,他沒有回房去看妻妾兒女,而是徑直來到了北邊最深處的那座院落。自從顧氏舉家搬遷到了京師之後,這座院子便一直空著,雖是一直讓人打掃修繕,可大約是因為少了人氣,終究是流露出了一股陰森陳舊的氣氛來。此時此刻,他推開正房大門入內,見正中仍是從前那張大案,就反手關上了大門,默默地走到了那大案前,輕輕用手指在上頭拂過,卻是沒有發現一絲灰塵。
牆上的字畫早在當年的搬遷時被收走了,如今有的正掛在北京的宅子裡頭,有的還存在庫房裡不見天日。他進了東屋,一應家具仍是當年的舊貌,只欄架格上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雖是纖塵不染,可那種啞暗的光澤卻和勤於拂拭的那種油光完全不一樣。到了最裡邊顧氏的那架螺鈿大床上,他方才輕輕坐下,深深吸了一口氣。
「祖母,您當年的囑咐,我都做到了。如今二哥已經是遼東都司都指揮同知,大哥仍回通州衛,已經升了指揮同知,小四也已經是翰林了,還有兩個更小的弟弟也是讀書的讀書,練武的練武,以後都會有出息……」
「您當初一直想抱孫子,如今光是我這邊,您就有兩個孫子三個孫女,大哥二哥四弟那兒還有不少,這麼多孫兒孫女都聽我們說過您當年的事,而且我們都不曾嬌慣著,孩子們在小書院之中上課,至少不會丟了咱們家的臉……」
「要是你們都想知道曾祖母的事情,就等你們爹爹回來時再說吧。」
當張越終於結束了和老族長的談話,把人送將出去一程後轉回來的時候,就看見一干孩子全都瞅著自己,忙大步走上前去。等問清楚事由,他不禁微微一笑,隨即就在墓碑前半蹲了下來,望著那兩列大字出神。
賦予他生命的,是冥冥之中的天數,但賦予他這精彩一生的,卻是從開封張家的起步開始。父母當日離京遠遊的時候,大約也曾經到過這裡祭拜,只不知道那會兒,他們是怎樣的心情。想著想著,他便屈下雙膝跪了下來,在墓碑前端端正正叩了三個頭。
等他起身的時候,就發現杜綰也已經拜倒,幾個孩子跟在後頭規規矩矩地磕頭,最後才彼此互相攙扶著起來。見他們圍了上來,張越便看著墓碑輕聲說:「你們曾祖母待人寬厚慈和,對晚輩也是嚴加教導。當年,你們的爹爹我生來多病體弱……」
杜綰曾經聽張越提過過往,但如今看著他對孩子們耐心地講述著從前小時候的事,如何拜師,如何經歷開封府水災,如何考縣試府試院試,如何在家裡突然遭難時上京……一幕幕過往從張越口中道出,那種驚心動魄的事情聽著也覺得恬淡了些,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溫馨感。
張越被幾個孩子圍在當中,說到最後,就成了回答問題。只要不是那麼離譜的,他全都耐心答了,絲毫沒有父親該有的嚴厲。只是聽著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言語,他不禁回頭望了一眼那莊嚴肅穆的墓園,心中暗自禱祝了幾句。
歷代先人,借你們的地方教導一下子女,還請你們不要見怪!
「爹,你真厲害!」—會說這話的,自然是年紀最小的小六。
「爹,要是京師發大水,我也會學您當年那樣,帶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走……不對,還有帶著您和娘親還有姨娘……還有祖父祖母和其他姐姐們……」——這已經有些繞暈了的,自然是挺起胸膛作小男子漢狀的次子端武。
「爹,我一定學你,帶好弟弟妹妹!」——這比較靠譜的話便是來自於長子靜官。
杜綰見張越被一群孩子的表決心逗得滿臉笑容,看了一會方才上前淡淡教訓了幾句,總算是讓孩子們安靜了下來,隨即方才正式上香供祭拜。墓園中尚有張家好幾代先人的墳塋,因而一路祭掃過去,張越便有旁邊老族長委派的那個執事解說那些先人的事跡。自然,河間王張玉因為當年戰死之後便把遺骨運回北京,沒有落葬此地。
祭掃之後,張越就讓杜綰帶著孩子們回去,在祖塋中整整守了三日,這才在第四日的大清早回城。一到家裡,他便得知老族長開了宗族大會,雖說他是晚輩,但既然是官居二品,少不了被人請了過去。有了他坐鎮,老族長自然是底氣十足,輕輕巧巧就定下了數條族規。而張越知道這些條條框框會觸及不少族人的利益,到最後就開口撂下了一句話。
「此次我回來,英國公也有交代,所以我們兩家將為族中再添置五百畝祭田。」
因為五百畝祭田,族中老少很快安靜了下來。有了這麼一大筆田產,族中年末又多了一筆進項,那些只靠這些接濟過日子的族人想想其中的好處,對於那些家規的牴觸心理也就淡了些許。而幾個家產豐厚不用靠這個過日子的,又畢竟畏懼張越和京中英國公的權勢。如此一來,原本就擔心壓不住場子而請了張越過來的老族長鬆了一口大氣。
宗族大會散場之後,張越便回了老宅,他沒有回房去看妻妾兒女,而是徑直來到了北邊最深處的那座院落。自從顧氏舉家搬遷到了京師之後,這座院子便一直空著,雖是一直讓人打掃修繕,可大約是因為少了人氣,終究是流露出了一股陰森陳舊的氣氛來。此時此刻,他推開正房大門入內,見正中仍是從前那張大案,就反手關上了大門,默默地走到了那大案前,輕輕用手指在上頭拂過,卻是沒有發現一絲灰塵。
牆上的字畫早在當年的搬遷時被收走了,如今有的正掛在北京的宅子裡頭,有的還存在庫房裡不見天日。他進了東屋,一應家具仍是當年的舊貌,只欄架格上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雖是纖塵不染,可那種啞暗的光澤卻和勤於拂拭的那種油光完全不一樣。到了最裡邊顧氏的那架螺鈿大床上,他方才輕輕坐下,深深吸了一口氣。
「祖母,您當年的囑咐,我都做到了。如今二哥已經是遼東都司都指揮同知,大哥仍回通州衛,已經升了指揮同知,小四也已經是翰林了,還有兩個更小的弟弟也是讀書的讀書,練武的練武,以後都會有出息……」
「您當初一直想抱孫子,如今光是我這邊,您就有兩個孫子三個孫女,大哥二哥四弟那兒還有不少,這麼多孫兒孫女都聽我們說過您當年的事,而且我們都不曾嬌慣著,孩子們在小書院之中上課,至少不會丟了咱們家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