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頁
趙禎還是翻著奏摺,不置一詞。
文彥博又道:「聖上又升他為樞密使,不就是在增長他的氣焰?他昨日可逼聖上服軟,到明日會逼聖上做什麼,實在讓人難以想像……」見趙禎還是沉默,文彥博並不住口,繼續道:「聖上可知道狄青每戰必披頭散髮,以青銅面具遮面是何緣故嗎?」
趙禎抬起頭來,皺眉道:「不都說他自嫌相貌過於俊朗,陣前難以威嚇敵手,這才以面具攝敵嗎?」
文彥博道:「這不過是傳言。據臣所知,狄青是因每逢出戰,都會頭出龍角,臉現神異,這才為要遮住異相不為人知!現在街頭巷陌早已傳開,狄青有……什麼……之相……唉……臣不敢說。」
人生龍角,不言而喻,就是有天子之相。文彥博只怕觸怒趙禎,因此住口。
趙禎握著奏摺的手突然一緊,手上青筋爆出。終於舒了口氣,輕輕嘆道:「狄青是忠臣……」
話未說完,文彥博已搶道:「太祖豈非周世宗之忠臣?」
趙禎霍然站起,一拍桌案,喝道:「大膽!你說什麼?」
原來宋太祖趙匡胤曾是後周之主世宗柴榮的臣子,周世宗早逝,託孤給最信任的臣子趙匡胤。可趙匡胤不多久,就在陳橋黃袍加身,逼周世宗身後的孤兒寡母退位,以後周堅實的基業,這才打下大宋的天下。
這段往事,太祖一直諱莫如深,不想手下提及。文彥博以狄青比趙匡胤,趙禎一聽,難免憤怒,可憤怒之餘,心中戚戚。
文彥博早跪倒在地,叩首道:「聖上,臣今日前來,就是不惜一死勸聖上醒悟。狄青或是忠臣,但他這些年來威望太盛,聽聞汴京百姓知他平定了嶺南,交口稱頌,更有無數人知道他要回京,早早的出京等待,只為要見狄青一面。如今京師,百姓只知狄青,不知聖上……」
趙禎緩緩落座,神色更是難看。文彥博見狀,又道:「聖上以仁治天下,但狼子野心,不能不防。狄青當年對抗夏軍,輕易可招兵近十萬之眾,這次前往嶺南,沿途更是雲集景從,隨意都能讓十數萬大軍跟隨,他召集舊部進攻儂智高,固然是出乎不意,但從此可見那些兵士對他的忠心耿耿。退萬步來說,就算狄青忠心,但太祖難道不忠心嗎?可黃袍加身之時,由不得他不從。聖上若等到那日,只怕後悔已晚。」
趙禎坐在龍椅上,神色微變。
他目光投遠,望向那殿外的風光。殿外雪已融,可春風尚冷,冷得人骨子裡面發寒。
有風過,趙禎微微顫抖下,臉色在那忽明忽暗的燈火下,已琢磨難定……
第三卷 射天狼 第三十七章 破盟
春風料峭,凍殺年少。
整個汴京在寒風中,卻是興奮的發抖。不知多少百姓交頭接耳,傳說狄將軍就要迴轉京城。
早有很多人相約出城,守在路邊,只為先看狄青一眼。汴京城外,群情涌動,激盪著這個還有些冷意的春。
風起夜落,有孤燈明滅,照耀著狄青滿是滄桑的臉。他坐在酒肆中,已經許久。在百姓出城迎接他狄青的時候,他早就無聲無息的入了汴京,悄然的坐在劉老爹的酒肆中。
酒肆一如既往的清冷,只有狄青一個食客。
劉老爹端上酒菜後,就坐到後堂,悄悄地望著狄青,那久經苦難的臉上,不知為何,有了悲涼之意。
狄青在燈下看著一封信。
那封信並不算長,可他看了許久。握著那封信的手,在燈影下,顯得有些顫抖。終於放下了那封信,狄青凝望著桌案上的油燈,喃喃道:「我明白了。原來如此。」嘴角帶分苦澀的笑。
信是郭遵托狄青交給郭逵的,可郭逵終究又把信轉給了狄青。
因為這封信,本來就是郭遵寫給狄青的。
郭遵為何要經過這般轉折?狄青本不知情,但他看過信後,已明白了郭遵的用意。
將那封信緩緩地放在火焰上,望著一團火光燃起,帶著飛灰而落,狄青鬆開了手,端起了桌案的酒杯,卻又放下。
韓笑悄然走了進來,低聲道:「狄將軍,鞏縣那面並無意外。」
「我請你幫忙查的事情,你查得如何了?」狄青問道,他望著閃爍的燈火,眼中有了迷離。
韓笑從懷中掏出一幅畫卷遞給狄青道:「狄將軍請看。」
狄青攤開畫卷,借著燈火望過去,只見到那畫卷上畫著兩人,一人面容俊朗,赫然就像狄青。而畫像的另外一人,明眸淺笑,依稀有幾分飛雪的模樣。
狄青手持畫像的手有些發抖,凝望那畫像許久,這才問道:「你確定……這是段思平的畫像嗎?」見韓笑點頭,狄青澀然一笑。其實他問話的時候,就已肯定了答案。
他從未想到過,段思平竟和他如此相像。
是巧合,還是早有因果?
燈火一跳,耀亮了狄青的眼眸,宛如當初從瀑布中被衝出那一刻。那時候,他腦海中突然有分幻象,莫名的出現,他從未對旁人說過。他當初清醒後,其實就想找飛雪問問,可他終於沒有去問。
當那捲畫像出現在眼前時,再次勾起他的當初的記憶。混亂中,有清晰的畫面出現在他腦海……
那個如他狄青長相的段思平,跪在一床榻前,緊握著一女子之手,泣聲道:「飛雪,朕寧舍江山,也想留下你來陪朕。可是……」
文彥博又道:「聖上又升他為樞密使,不就是在增長他的氣焰?他昨日可逼聖上服軟,到明日會逼聖上做什麼,實在讓人難以想像……」見趙禎還是沉默,文彥博並不住口,繼續道:「聖上可知道狄青每戰必披頭散髮,以青銅面具遮面是何緣故嗎?」
趙禎抬起頭來,皺眉道:「不都說他自嫌相貌過於俊朗,陣前難以威嚇敵手,這才以面具攝敵嗎?」
文彥博道:「這不過是傳言。據臣所知,狄青是因每逢出戰,都會頭出龍角,臉現神異,這才為要遮住異相不為人知!現在街頭巷陌早已傳開,狄青有……什麼……之相……唉……臣不敢說。」
人生龍角,不言而喻,就是有天子之相。文彥博只怕觸怒趙禎,因此住口。
趙禎握著奏摺的手突然一緊,手上青筋爆出。終於舒了口氣,輕輕嘆道:「狄青是忠臣……」
話未說完,文彥博已搶道:「太祖豈非周世宗之忠臣?」
趙禎霍然站起,一拍桌案,喝道:「大膽!你說什麼?」
原來宋太祖趙匡胤曾是後周之主世宗柴榮的臣子,周世宗早逝,託孤給最信任的臣子趙匡胤。可趙匡胤不多久,就在陳橋黃袍加身,逼周世宗身後的孤兒寡母退位,以後周堅實的基業,這才打下大宋的天下。
這段往事,太祖一直諱莫如深,不想手下提及。文彥博以狄青比趙匡胤,趙禎一聽,難免憤怒,可憤怒之餘,心中戚戚。
文彥博早跪倒在地,叩首道:「聖上,臣今日前來,就是不惜一死勸聖上醒悟。狄青或是忠臣,但他這些年來威望太盛,聽聞汴京百姓知他平定了嶺南,交口稱頌,更有無數人知道他要回京,早早的出京等待,只為要見狄青一面。如今京師,百姓只知狄青,不知聖上……」
趙禎緩緩落座,神色更是難看。文彥博見狀,又道:「聖上以仁治天下,但狼子野心,不能不防。狄青當年對抗夏軍,輕易可招兵近十萬之眾,這次前往嶺南,沿途更是雲集景從,隨意都能讓十數萬大軍跟隨,他召集舊部進攻儂智高,固然是出乎不意,但從此可見那些兵士對他的忠心耿耿。退萬步來說,就算狄青忠心,但太祖難道不忠心嗎?可黃袍加身之時,由不得他不從。聖上若等到那日,只怕後悔已晚。」
趙禎坐在龍椅上,神色微變。
他目光投遠,望向那殿外的風光。殿外雪已融,可春風尚冷,冷得人骨子裡面發寒。
有風過,趙禎微微顫抖下,臉色在那忽明忽暗的燈火下,已琢磨難定……
第三卷 射天狼 第三十七章 破盟
春風料峭,凍殺年少。
整個汴京在寒風中,卻是興奮的發抖。不知多少百姓交頭接耳,傳說狄將軍就要迴轉京城。
早有很多人相約出城,守在路邊,只為先看狄青一眼。汴京城外,群情涌動,激盪著這個還有些冷意的春。
風起夜落,有孤燈明滅,照耀著狄青滿是滄桑的臉。他坐在酒肆中,已經許久。在百姓出城迎接他狄青的時候,他早就無聲無息的入了汴京,悄然的坐在劉老爹的酒肆中。
酒肆一如既往的清冷,只有狄青一個食客。
劉老爹端上酒菜後,就坐到後堂,悄悄地望著狄青,那久經苦難的臉上,不知為何,有了悲涼之意。
狄青在燈下看著一封信。
那封信並不算長,可他看了許久。握著那封信的手,在燈影下,顯得有些顫抖。終於放下了那封信,狄青凝望著桌案上的油燈,喃喃道:「我明白了。原來如此。」嘴角帶分苦澀的笑。
信是郭遵托狄青交給郭逵的,可郭逵終究又把信轉給了狄青。
因為這封信,本來就是郭遵寫給狄青的。
郭遵為何要經過這般轉折?狄青本不知情,但他看過信後,已明白了郭遵的用意。
將那封信緩緩地放在火焰上,望著一團火光燃起,帶著飛灰而落,狄青鬆開了手,端起了桌案的酒杯,卻又放下。
韓笑悄然走了進來,低聲道:「狄將軍,鞏縣那面並無意外。」
「我請你幫忙查的事情,你查得如何了?」狄青問道,他望著閃爍的燈火,眼中有了迷離。
韓笑從懷中掏出一幅畫卷遞給狄青道:「狄將軍請看。」
狄青攤開畫卷,借著燈火望過去,只見到那畫卷上畫著兩人,一人面容俊朗,赫然就像狄青。而畫像的另外一人,明眸淺笑,依稀有幾分飛雪的模樣。
狄青手持畫像的手有些發抖,凝望那畫像許久,這才問道:「你確定……這是段思平的畫像嗎?」見韓笑點頭,狄青澀然一笑。其實他問話的時候,就已肯定了答案。
他從未想到過,段思平竟和他如此相像。
是巧合,還是早有因果?
燈火一跳,耀亮了狄青的眼眸,宛如當初從瀑布中被衝出那一刻。那時候,他腦海中突然有分幻象,莫名的出現,他從未對旁人說過。他當初清醒後,其實就想找飛雪問問,可他終於沒有去問。
當那捲畫像出現在眼前時,再次勾起他的當初的記憶。混亂中,有清晰的畫面出現在他腦海……
那個如他狄青長相的段思平,跪在一床榻前,緊握著一女子之手,泣聲道:「飛雪,朕寧舍江山,也想留下你來陪朕。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