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路有貴在生意場也歷練過幾年了,從前在門房上當差時,更是見識過各色人等,哪裡還看不出眾人的意思?也不說什麼,仍舊笑吟吟地應酬著,又向他們打聽行內的規矩禁忌,打算照著做。眾人見他如此,面上更親熱了些。

  春瑛對這些牙行商人的做法有些不以為然,統一賣價沒問題,還能避免價格戰呢,那可是行商的大忌,但是統一買價,而且價錢還很低,就未免太不厚道了。照他們訂出來的標準,織戶們只能維持溫飽而已,但凡有別的客商給的價略高些,織戶們就有可能改弦更張,而偏偏蘇州這邊的牙行,又不如嘉定的牙行那般, 能完全控制本地織戶。強制低價收貨的結果,只會對蘇州本地牙行的經營越來越不利。

  不過她也理解父親的顧慮,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他們一家初來乍到的,也沒必要壞了本地布牙行當的規矩。

  路有貴大概也明白女兒的想法,從牙行開張起,他便沒讓春瑛再出面料理生意了,連帳房也是另外僱人,從進貨到銷售,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有托人雇來的熟手,也有臨時僱傭性質的經濟,除了一個帳房是本地人外,其他都不是蘇州本籍。墨涵當了夥計,給路有貴打下手,很是能幹。路有貴特地給他漲了月錢,足足有二兩銀子,幾乎跟當初侯府小管事的待遇等同了。

  春瑛因為父親撇開自己的舉動頗生了幾天悶氣,聽父親說了幾車好話,臉色方才緩過來。雖然不出面做買賣了,但家務事她也是幫得上忙的。她特地帶著荷嫂與姚嬸,仔細收拾了新宅子,無論是前面的店鋪,還是後頭的住宅,都整埋得乾乾淨淨、體體面面,每一樣家具、擺設都恰到好處。

  她還特地在前頭店鋪邊上設置了接待室,也就是世人常說的雅室,擺放了樣式簡單大方透著文氣的家具,又買了兩幅小有名氣的書法家的作品掛在牆上,窗邊的小几擺著盆栽的薌糙,作為間隔的博物架上整整齊齊地碼著一卷卷的樣品,上頭附有標籤,上門的客商看中了哪一種,只要憑著標籤上的天干地支號數,就能在倉庫里找到相應的貨品,迅速完成提貨程序,十分方便。

  屋子收拾好後,路有貴前後細細察看一回,暗暗點頭:在大戶人家侍候多年,果然不是一點用都沒有的,至少見過世面,也知道家務該怎麼料理。不過想想侯府一向的風格,又想想東府的,倒是對東府的二老太太和二太太多了一分感激之心,更有信心,女兒出嫁後一定能把小家打理得妥妥噹噹的,也不用自己操心了。

  當然,以春瑛的做風,不可以乖乖待在後院做古代淑女打理家務的,棉布生意父親已經決定了,她不好插手,便向他提了三個建議。

  第一是兼綢緞紗羅。這也是為了給東府、侯府一個可靠的布料供應渠道,除了兩府日常所用,還能供貨給木晨掌管的鋪子以及東府新添的綢緞莊,既可以維持與兩府的聯繫,借他們的勢在外立足,又可以保證銷路,同時借用侯府船隊主力,免費來往京滬之間,連通信渠道也不用自己腰包了,方便又快捷。

  第二是所有衣料,不管是棉布是絲織品,都只固定幾個品種,並且在質量上嚴格把關。畢竟蘇杭松江一帶,棉布品種極多,幾乎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齊全”二字對於路家這樣的外來戶不太實際,又增添了人力成本,還不如固定守著幾個有聲譽有品質又受歡迎的棉布品種,再添幾樣別的棉布牙行不做的蘇州特色絲織品,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搏得最大的利潤,對質量的嚴格要求也有利於建立口碑。路有貴以前慣了經營綢緞鋪子,一時間沒從“花色齊全”這四個字里鑽出來,多虧女兒提醒,才改變了經營方式,提高了效益。

  第三,則是跟其他布行、綢緞莊建立有限的合作關係,掌握各家擁有的自家不經營的布料花色名單——因為自家只做固定的幾個花色品種,倒不怕對方會有所猜忌——若是上門客商在自家牙行里找不到想要的貨物,牙行可以儘快替他聯繫有貨的布行、綢緞莊甚至是牙行,若是生意做成了,只收取一點中介費用。這樣一方面能交好同行,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客戶,對他們這樣的外來新丁極有好處。

  路有貴考慮了兩天,方才決定全數採用這些建議。不久,路家牙行乾淨雅致的店面,以及東家乾淨利落又和氣周到的做事風格,以及質量上佳的貨物,便深深獲得了外地客商與同行們的一致好評。哪怕價錢與蘇州城內其他牙行的等同,外地客商們還是樂意到他們家來。沒多久,路家牙行就在蘇州城內站穩了腳跟。

  過了中秋,又過了重陽,進了十月後,天便涼快下來,雖然是在溫暖的江南,人們也要穿起厚實的夾襖了。路媽媽擔心留在京中的兒子和女兒外孫,吵著要回去,讓春瑛陪她走一趟。路有貴便道:“我留著春兒給我查帳呢!雖有帳房,到底是外人,也該小心些。你要走,我托人送你,侯府的船隊那邊,循例在入冬前是要北上的,我明兒去打聽他們哪天走,你跟著船走就是。”

  路媽媽撇撇嘴,卻也知道丈夫的牙行剛剛站穩腳跟,他不可能在這時候陪自己回家,便抱怨道:“都是你們父女倆弄出來的,京里哪裡不能開店?偏要跑蘇州來,如今回一趟家都要花上二十多天!”

  春瑛小聲勸她:“娘,江南的冬天比京城的暖和些,要不,你索性不走了,托人送弟弟過來不是很好麼?若是姐姐家裡沒事,就讓一家子都來!小孩子最怕冷了,這江南的冬天總會比京里好過。”

  “不中用!”路媽媽搖頭,“咱們家的親朋好友都在京里呢,難不成過年了,也不回去看看?行了,你們有正事要忙,我自己回去!”說罷氣沖沖地上了樓。春瑛回頭看了父親一眼,後者不動聲色地轉回頭去看帳本,她只好無奈地嘆了口氣。

  路媽媽堅持要回京,路有貴只好託了侯府船隊的管事,將她送上了回京的船,又讓荷嫂陪著同行。母親一走,春瑛便把家務全部接管過來,因內宅只有一個上了年紀的姚嬸,她又到人市逛了一圈,選中了一個父母雙亡後被叔叔送過來的十歲小女孩,名叫小香的,買來細細調丅教,好做自己的幫手。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路家的生活越過越好,路家牙行也越做越穩了。它雖然不是生意做得最大的商家,也不是質量最好的,更不是貨物花色最全的,卻在日復一日的買賣中,漸漸樹立起自己的品牌,以穩健親和的作風深受蘇州城內外牙行、織戶以外地的客商的信賴。

  看到女兒的提議給牙行帶來的好處,路有貴又一次感嘆:“可惜了,你為什麼是女兒家?若是個兒子,我也有個幫手。”

  春瑛不以並然地道:“爹這是什麼話?難道我如今不是你的幫手?怎麼就只有兒子才能做你的幫手了?”

  路有貴笑笑:“話雖如此,可是這世上,斷沒有女兒家拋頭露面出來打理生意的,少不得要我在外頭奔走。”

  春瑛更不以為然了:“我倒覺得江南比起京城,民風要開明些,街尾的張家布行,東家張娘子不就是女子麼?我看她平日打理店鋪,甚至是跟其他同行來往,也沒什麼避諱的。”

  “她又與你不同。”路有貴道,“她是寡婦,又有兒子,只是兒子太小,才替他打理家業。張家在本地也是老資格了,她年紀又大,人家自然敬她。你是未出閣的女孩兒,做事處處不方便,等你出嫁,又是另一說。”頓了頓,“話又說回來了,胡小哥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吧?等他回來,你們也該把事辦了,你的年紀可不小了呢!”

  她還不到十九歲好不好?春瑛撇撇嘴,也知道在古代這個年紀還沒嫁人已經算晚了。不過父親這話倒提醒了她一件事:“爹,差點。忘了跟你說了,我讓墨涵在劉家港雇了一個人,每月給他一吊錢,讓他專程在碼頭打聽寶船的行程。只要小飛哥他們使團回到大明,我們立刻就能得到消息了。我讓他報到前頭鋪子來的, 你記得吩咐下去,讓夥計們別把人趕走了。

  路有貴正在喝茶,聞言被嗆了一口,瞪著女兒半日,才嘆息一聲:“算了,你們也不容易……”

  (某人要回來了——)

  第三百三十五章 歸來

  碼頭的耳報神遲遲沒有好消息傳來,即便打聽到什麼,也只是出洋的船隊在哪個港口“聽說”過使團的消息,如此而已,春瑛壓下心中的掛念,一邊照看家裡,一邊準備嫁妝,偶爾拿紙筆根據回憶畫出世界地圖,估算胡飛的日程。

  而路家牙行,則漸漸興旺起來。路有貴不滿足於只經營棉布生意為主,便逐漸加大了絲織品的份額。不過他沒冒險做大,只是聯繫上過去在京城認識的江南綢緞商人,開始充當他們的供貨商。那些商人都笑說:“從前是我們賣料子給你,如今你反過來賣料子給我們,真真是風水輪流轉了!”路有貴哈哈大笑。

  年下路家牙行盤帳,幾個月下來,居然積下了五百多兩的利潤。照這個勢頭,不出十年,路家就真的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貴人家了。

  路有貴心滿意足,打算開春就將老婆兒子一起接過來。他已經看好了城內一家學堂,夫子是個舉人,最善長教孩子讀書的,過去十年裡便欺出了兩個進士、五個舉人、十幾個秀才,而且待農家與商戶的兒子也是一視同仁。他打算把兒子送過去,讀上幾年書,將耒哪怕是考個秀才功名回來,他這輩子也再沒有遺憾了。

  為了讓自家名聲好聽一點,他還跟女兒商量一番,趁著年關,在蘇州府附郭的吳縣買下孑—\十畝田地,沒租給佃戶,只是雇了人手修整溝渠,打算開春後再雇上三四中熟練的長工,種上稻、桑、豆、油菜、瓜菜等物。這樣一來,哪怕產業小一點。,路家也從商戶轉變成了地主。

  次年開春,運河一解凍,路有貴就立刻運一批貨物北上,順便把妻兒接了過來。小虎頭一次到江南,看什麼都新鮮,興奮得街頭巷尾ll亂竄,春瑛哭笑不得地喊了他回來,又塞他幾樣蘇州特色小吃,並把自己精心準備的書木和筆墨紙硯指給他看。

  路媽媽滿意地看著修整一新的宅子,再瞥一眼恭謹侍候在旁的小香,心情很好,甚至還微笑著教小香身另丫頭穿衣裳應該怎麼配色,並糾正了她幾處“規矩”。小香困惑地看了春瑛一眼,見了春瑛的眼色,立刻明白了恭敬地答應著路媽媽,至於背轉身後如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為了轉移母親的注意力,春瑛特地叫荷嫂和小香拿了十幾匹料子過來,對毋親道:“娘,這是預備給你和弟弟衣裳的,都是上好的料子,有紗羅,也有緞子,你瞧瞧喜歡哪個?我覺得這藕荷色的湖縐,正好能做件夾襖,襯娘那條醬紫色的裙子最適合不過了。雖然已經是三月了,但早晚還是挺涼的,我連夜趕做,三天就能得了。這匹寶藍的綿綢,就留著做件夏衣,過個把月就能穿了。這個石青的,給弟弟做新衣裳吧?他要去上學,還是穿得簡潔穩重些好,先生見了也喜歡,況且這料子顏色深,質地又厚實,最耐穿不過了一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