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敘的臉色放鬆了些。春瑛的說法,既避免了她身份的爭議,又說明了不是因為自己照應不得力,還算是有分寸。

  老張聞言,又看了看李敘的臉色,便笑道:“既如此,姑娘儘管問,小老兒知無不言的。”

  春瑛笑眯眯地,只是問了莊子的大小,地勢高低,種了什麼作物,有幾戶佃農。這些原是極淺顯的東西,也沒什麼可瞞的,老張便一一答了。

  春瑛聽說莊裡種的都是糧食,以稻為主,還有些瓜果蔬菜,最遠的山坡地上又種了幾畝果樹,便覺得胡飛當初規劃得挺好的,有些好奇地問:“我常聽說江南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可是真的?小飛哥莊裡的莊稼,也是這樣麼?”

  老張笑道:“這卻有些難說了。咱們這裡種的多是粳稻,夏天收割後,又補上一茬黃穋稻,等八月熟了收割,還會種些麥、豆或其他穀物,加上瓜菜什麼的,也難說是一年幾熟了。不過莊上產出很好,莊主當初在家時,特地請了附近鄉里最會種地的老人來看過,才吩咐下去的。”

  春瑛點點頭,又問:“我聽敘少奶奶說,這裡的人家,多半是種棉花的,這裡沒有種?”

  老張搖搖頭:“莊子在前任主人手上時,原也是種過的,好幾十畝呢,拋荒了幾年,都枯死了,莊主叫連根鏟了去,又重新整治了地,改種別的東西了。李二爺家倒是有棉花。”

  李敘也點頭道:“我曾叫他再種一些,偏他卻說,糧食要緊,便全都種上糧食了,竟是一株棉花都沒有,附近人都笑話他。要知道,常熟一帶,人多是種棉的,饒是這樣,還不夠本地織布呢,要另從太倉運棉花來。在這裡種棉花,本是不愁銷不出去的,偏他咬定了就是不肯!”

  老張笑道:“李二爺,莊主的想法也好,因本地種糧的人少,每到了收割時節,咱們莊上的糧食可從來不愁賣呢,價兒也高。”

  春瑛聽了,忍不住暗笑。胡飛在種地上,或許不算精明,但說到做生意,卻絕對有天賦。

  如此聊了半個時辰,春瑛便把胡飛莊上的情形大概了解過了,敘少奶奶來催他們吃飯,她方才作罷,只等明日去實地察看。

  晚上她是住在李家的。江南宅子,都有小巧精緻的閣樓,她打開雕花窗,借著月色向外望去,便隱隱看到柳樹莊一帶,是一大片新栽不久的稻穀,遠處低矮的坡地上是一片黑。東北方離閣樓大約有一百多米的地方,也能看到一棟小閣樓,矗立在一所白牆烏瓦的宅子後方。她仔細想了想今天去過的地方的方位,便猜想,那大概是胡飛的宅子了?

  到了次日清晨起床,她再望向窗外,那宅子就更清晰了。占地不小,半新不舊的,興許是胡飛買下來後,曾經修整過。隱約能看到是三進三出,東側還有套院,只是具體有幾個,卻看不清楚了。

  荷嫂在門外叫她,她只得收回視線,將拿著水盆的荷嫂迎了進來。

  這一日,她便陪著敘少奶奶,帶了一大幫僕人在附近逛了一圈,又坐船往最近的鎮子去了一趟,暗暗留意著沿岸的人家以及市鎮上的景象,回來後再細細一想,微微笑了笑。

  胡飛眼光真不錯,這裡雖然地方小些,人口也不多,但發展潛力很大,將來必會擴展成興旺的大鎮,現在若買下一點產業,將來升值的空間很大哪。

  春瑛忽然心中一動,產生了一個想法。

  她有些興奮,晚上幾乎沒睡著,只是翻來覆去地想著這件事,把它前前後後、里里外外想了個遍,拿定主意了,到了第三天,再出門時,便開始留意一些本地的信息,連附近鎮上的八卦也沒放過。

  就這麼在練塘待了三四天,回到蘇州後,春瑛第一時間就找到父親,將他拉進屋裡,關上了門。

  路有貴一頭霧水:“你怎麼了?路上還順利吧?小飛哥的莊子可有什麼不妥?”

  “沒,他莊子挺好的。”春瑛坐在父親對面,認真地道,“爹,我問你,這回你出來,身上帶了多少銀子?”

  路有貴有些疑惑:“有三四百兩呢,幾乎把家裡的活錢都提出來了。既是跟著侯府辦事,自然不擔心會被人搶了去,我這幾天正看料子和繡品呢,這回運一批貨回去,應該會賺不少。”

  春瑛忙道:“爹先別忙著買,我有件事要跟你商量。你說……咱們家在這裡置產好不好?若嫌蘇州的貴,就到常熟去,不然臨近的嘉興、湖州什麼的,也是可以的。”

  路有貴怔了怔,以為自己明白了女兒的意思:“這倒是,先置辦一點田產,等你過門時陪嫁過去,也有體面。”

  “我不是這個意思!”舂瑛臉紅了紅,深吸一口氣,“爹做中人賺錢,只能看別人拿了什麼貨來,再從中說合,其實每次賺的都不多,除了一兩幾錢佣金,就是買家一時高興了給的賞錢。東府那樣的大買賣,一年裡能有一兩回就不錯了,平時不過是幾錢幾錢地攢,爹卻要來回不停地跑,豈不是太累了?”

  路有貴嘆了口氣:“這也是沒法子的。只等咱們家境況再好些,銀子再多些,自家開了店,也就好了。”

  春瑛道:“爹既要開鋪子,為何一定要是綢緞鋪?我這幾年在外頭逛了一圈,發現這江南有一種牙行,專做絲綢布匹生意,將本地的料子收購過來,再高價賣給各地的貨商。爹是老手了,做這行眼光包管夠,況且這裡是江南,附近幾個大小城鎮,什麼東西最多?什麼料子沒有?又有各地客商雲集。爹在這裡開店,必能如魚得水!”

  路有貴沉默了,過了一會兒才問:“你見那些牙行……生意果然好?”

  “坐船經過時,看到拿貨的商人都排到門外了。我也不是要爹您隨便開店,自然要事先細細打聽過的。如慕不想在本地開,那就回京里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兩地奔走,倒比先前還要辛苦了。”春瑛見父親似乎有些動搖的意思,忙添了幾句,“我還有一個主意:象東府這樣的官宦人家,一年裡辦喜事,或是平日換季做新衣裳,都愛用江南的絲綢,賣價比江南能看到的貴了三倍不止!咱們在京中人頭熟,若能拿下這樁買賣,哪怕一年只做上一二十樁,也比如今爹四處去問人家要採買什麼東西強多了。咱們也不用包圓,只專做兩三樣好的,爹能輕鬆些,咱們還能打響招牌!”

  路有貴面上隱現猶豫之色:“咱們家……畢竟根在京城,況且還有你姐姐姐夫一家,和你二叔一家。”春瑛小心地道:“我並不是叫爹拋開京中的基業,只不過,在江南似乎更好做生意些。說到親人分隔兩地……的確是件難辦的事,這還得要爹您拿主意。橫豎並不十分著急。”

  路有貴點點頭,沉默了一會兒,又嘆了口氣。

  春瑛壓低了聲音道:“其實……離開京城,也不是什麼壞事。那裡知道咱們底細的人太多了,三兩天碰上一個,就夠膩歪的。在江南,人人都不認得咱們,爹您也少受些氣。”

  路有貴沒吭聲。春瑛覺得應該見好就收,便笑道:“不管爹最後怎麼想,如今咱們都可以先打聽打聽這裡鋪面房屋的價錢什麼的,若有便宜的,就買下來放租。或是有好田地,買下來種些棉花,也是好的。雇個老實人幫忙看著,租子就讓墨涵去收吧。他回來時跟我說,他父母聽說是賣到了江南,打算不回京里去了,留下來找到了父母再想以後的事。”

  路有貴點點頭:“我知道了,這些天我也打聽到些消息,等我明天去逛一圈,四處看過,再說吧。”

  春瑛應了,又說了一會兒話,便退出房門來。

  她這個建議,並不是一時心血來cháo,而是考慮了很久了,雖然與親人分別,頗讓人不舍,但是,要想擺脫過去的糾纏,安安心心過日子,恐怕還是要離開京城另尋居處。而且,絲綢牙行或布牙行都是朝陽產業,父親也好,胡飛也好,都是做過類似工作的,做起來駕輕就熟。錢不多,就先收一批緊俏的好料子,轉手賣出去,立時便能賺到差價,若是能運回京里去賣,光是賣給各個綢緞莊,就能至少提高一倍價錢。比之前小打小鬧強多了。既然有資金有眼光,為什麼不做大一點?

  鄧爺爺說得好,發展才是硬道理嘛。

  第三百三十章 發家第一步

  不知是不是因為春瑛一席話的緣故,路有貴忽然沉默下來,把自己關在屋裡待了整整一天,直到第二天中午,方才出現在眾人面前。待吃過飯,他便對李敬道:“大少爺,若接下來幾天沒什麼事,小的想到蘇州附近的鄉鎮走一走,松江、湖州等地也去一趟,看有什麼好料子,收一些回來。

  李敬雖說已經有了個小官職,但這種買貨賣貨的事,年輕進卻是常乾的,如今又分家自立,為了家計,也打算重操故會,便道:“我也要去的,索性你與我同行,也好彼此有個照應。”

  路有貴臉上帶著笑,卻沒點下頭:“大少爺何必勞累?有事派人去辦就是了,您如今是位官老爺,叫京里人知道了,對名聲不好。”

  李敬略一沉吟,覺得也有道理,便暫且將這件事擱下,轉頭再看路有貴,笑道:“你也不容易,如今年紀也不小了,還要在外頭奔波。我聽說你有腿風,可別累著了。這個病即使現下能忍,也要仔細些,免得過幾年受罪。”

  路有貴暗暗擦汗,乾笑著混了過去。待收拾行李的時候,把這話跟女兒一說,春瑛也捏了一把冷汗,慚愧地道,“是我想得不夠周到,如今咱們一家是出來了,可是謊話總有叫人戳穿的一天,不回東府或后街又不行,老是回去,又怕會叫人看出來。”

  路有貴嘆了口氣:“當時這個法子的確是奏效的,如今也不過是略裝模作樣一點罷了。難道他們發現你說了謊,還能打我們板子不成?且將它丟在一邊,辦好咱們的事要緊。”又囑咐了春瑛幾句話,讓她儘量留在住所,不要到處跑,便帶著墨涵出了門。

  春瑛有些鬱悶,沒了墨涵,其他男僕人她又信不過,只有一個荷嫂,又不好老是出去,她只得耐下心,等待父親回來,順便再想一想自己的計劃。

  記憶中,江南是魚米之鄉,蘇杭周邊地區,還有松江一帶,都十分繁華,而且會越來越發達。這個時空的歷史已經改變了很多,雖然她拿不準現在處於明朝的哪個階段,但從這些年收集的資料看來,估計至少已經是史書上的明末時期了,甚至有可能進入到清初時期。那本該坐上紫禁城寶座的清朝皇帝,如今仍然還窩在北方小小的清國里。清國國力並不算強盛,幾次挑起邊亂,都沒成功,每年在糧食、鹽、糖、布匹、茶葉等方面都要依賴大明,想來一時半會兒還沒那能力入侵中原,江南應該可以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太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