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頁
澤仁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您老人家歷天劫,有把握嗎?」
守正微微苦笑:「若不歷,我也不知。」
澤仁:「方才聽祖師講述大羅成就丹之妙,若有此仙丹,為歷天劫絕佳相助。」
守正解釋道:「大羅成就丹並不能助人成仙,也不可盡解天劫,但你說的也不錯,只要神識未散,它可相助修士重塑本尊法身,再有一次重來的機會。」
澤仁嘆息道:「可惜人間未聞有此仙丹。」
守正突然笑了,微笑著反問道:「你怎知人間無此仙丹?此刻,你眼前就有兩枚。」他一伸手,身前憑空出現了兩枚紫氣光華流轉的靈珠,以神識感應,這兩枚丹藥竟然也是神器,此刻以御器之法祭出。
「大羅成就丹!」澤仁吃驚不小,他心念通透旋即反應過來,又問道:「這也是正一門歷代掌門秘傳嗎?」
守正點頭道:「不錯,九十八年前就在此地,前任掌門將這兩枚仙丹傳給了我,今日我再傳於你,並交代它們的來歷……」
這兩枚大羅成就丹,是一千二百多年前,鎮元大仙交給梅振衣的。其中一枚是表達相托的謝意,而另一枚托正一門留在人間,留給當時誰也不知的未來之人。青帝斷緣自斬之後,若有幸於輪迴中化生,此人已經與當年清風無關了,但鎮元不忘緣法,將一枚大羅成就丹留於此人。
而正一祖師將兩枚仙丹都留在了人間,另一枚是留給應願的。身為正一門掌門,在修行界身份雖然尊貴,但責任也不輕鬆,尤其在當時大亂初定尚須守護的環境中,比不得那些清修不問世事的高人,難免會牽扯各種意想不到的業力。
若面對天刑沒有把握,可借大羅成就丹之助歷劫,若應願自己不用,就傳於下任掌門藍采和。
應願未用,傳給了藍采和,藍采和亦未用,又傳給了下任掌門。千年以來正一門歷代掌門,不論一世修行成與未成,都沒動用這枚仙丹,一代代傳到了守正真人手中,如今守正又傳給了澤仁。
澤仁本想勸師祖留下這枚仙丹相助歷天刑,但聽說了歷代掌門故事,守正真人的態度已經很明白,也就沒有開口相勸。他收下兩枚丹藥問道:「正一門世代傳此仙丹,留給那位未來之人,可我們並不知他是誰,他自己也不會知道,怎麼給他呢?」
守正:「祖師未明言,只說屆時自有玄妙,只需待他來取。」
澤仁:「千年之託,總得有所交待吧?」
守正:「交待倒是有一句,此人福報特異,若入修行門徑,世間法不論修為多高,可能也無一絲神通法力。」
澤仁失聲道:「那不就是……」話剛說了一半就被守正真人的神念阻止,沒有將那人的名字說出來。
守正似笑非笑道:「若有神通法力,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出神入化卻無一絲法力,那一定就是他。」
當年青帝於封天台上斷緣自斬,曾公開交待:「此番墮入輪迴,世間已無清風與青帝。不僅如此,若句芒之心不回,再來者就算生而仙身,譬如明月仙童或蓮華生大士那般,也不再有一絲仙家神通法力。」
世上若真的出現了這樣一個人,就應是鎮元大仙當年所說的那位「未來之人」。
第358回、應有神龍騰雲變,一逢春滿到人間
澤仁沉吟道:「明知是他,但十六年前他已封印神識忘卻修行事,自甘為凡人行走紅塵,這枚靈丹不好送上啊。」
守正微笑道:「其人之玄通非能測,他若來取,就讓他取,他若不來,就待他取,你自守好歷代祖師之託即可。」
……
守正與澤仁在祭風台前對話的同時,昭亭山腰的翠亭庵旁,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遊玩路過,正在庵堂前駐足,給兒子講述這一座廟的歷史。她叫柳菲兒,是蕪城中學高中語文老師,兒子隨母姓叫柳言成,今年十一歲,長的非常乖巧可愛。
這座翠亭庵,原先是蕪城市區中的一座送子觀音庵,前幾年由於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蕪城市將觀音庵所在的狀元路改造為文化一條街,擴建後的大街恰好穿過寺廟原址,於是那座庵堂被拆了。
提起那座送子觀音庵,蕪城的老人們沒有不知道的,它的歷史已經有很多、很多、很多年了,歷盡風雨滄桑已重建了很多次。在近幾十年遭遇的兩次「劫數」,人們還記得很清楚。
一次是在文革後期破四舊運動中,廟裡的菩薩被搬走了,庵堂改造成了一家幼兒園。大約過了十年,隨著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八十年代中期幼兒園又變成了觀音庵,重塑了菩薩。
但是好景不上,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經濟的發展推動城市改造,這座觀音庵最終被拆除,從蕪城市區消失。
圍繞著這座小廟的去留,當時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佛教協會和史志辦的工作人員都指出,這座小廟看上去不起眼,它在蕪城的歷史地位卻很重要,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初年。
據說唐初之時,蕪州百姓見到觀音菩薩在昭亭山中顯靈,當地世家之主柳伯舒就在菩薩顯靈的山腰捐造了這座廟。到了高宗年間,山中又有綠雪仙人顯靈,一夜之間這座廟憑空出現在蕪州城中,以便四方百姓供奉。
這些當然都是神話傳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但蕪州地方史志中有明確的記載。據說當時掌權的武則天聽聞此事,下詔冊封綠雪為山神,並懿旨敕令蕪州府建造佛門九林禪院。
守正微微苦笑:「若不歷,我也不知。」
澤仁:「方才聽祖師講述大羅成就丹之妙,若有此仙丹,為歷天劫絕佳相助。」
守正解釋道:「大羅成就丹並不能助人成仙,也不可盡解天劫,但你說的也不錯,只要神識未散,它可相助修士重塑本尊法身,再有一次重來的機會。」
澤仁嘆息道:「可惜人間未聞有此仙丹。」
守正突然笑了,微笑著反問道:「你怎知人間無此仙丹?此刻,你眼前就有兩枚。」他一伸手,身前憑空出現了兩枚紫氣光華流轉的靈珠,以神識感應,這兩枚丹藥竟然也是神器,此刻以御器之法祭出。
「大羅成就丹!」澤仁吃驚不小,他心念通透旋即反應過來,又問道:「這也是正一門歷代掌門秘傳嗎?」
守正點頭道:「不錯,九十八年前就在此地,前任掌門將這兩枚仙丹傳給了我,今日我再傳於你,並交代它們的來歷……」
這兩枚大羅成就丹,是一千二百多年前,鎮元大仙交給梅振衣的。其中一枚是表達相托的謝意,而另一枚托正一門留在人間,留給當時誰也不知的未來之人。青帝斷緣自斬之後,若有幸於輪迴中化生,此人已經與當年清風無關了,但鎮元不忘緣法,將一枚大羅成就丹留於此人。
而正一祖師將兩枚仙丹都留在了人間,另一枚是留給應願的。身為正一門掌門,在修行界身份雖然尊貴,但責任也不輕鬆,尤其在當時大亂初定尚須守護的環境中,比不得那些清修不問世事的高人,難免會牽扯各種意想不到的業力。
若面對天刑沒有把握,可借大羅成就丹之助歷劫,若應願自己不用,就傳於下任掌門藍采和。
應願未用,傳給了藍采和,藍采和亦未用,又傳給了下任掌門。千年以來正一門歷代掌門,不論一世修行成與未成,都沒動用這枚仙丹,一代代傳到了守正真人手中,如今守正又傳給了澤仁。
澤仁本想勸師祖留下這枚仙丹相助歷天刑,但聽說了歷代掌門故事,守正真人的態度已經很明白,也就沒有開口相勸。他收下兩枚丹藥問道:「正一門世代傳此仙丹,留給那位未來之人,可我們並不知他是誰,他自己也不會知道,怎麼給他呢?」
守正:「祖師未明言,只說屆時自有玄妙,只需待他來取。」
澤仁:「千年之託,總得有所交待吧?」
守正:「交待倒是有一句,此人福報特異,若入修行門徑,世間法不論修為多高,可能也無一絲神通法力。」
澤仁失聲道:「那不就是……」話剛說了一半就被守正真人的神念阻止,沒有將那人的名字說出來。
守正似笑非笑道:「若有神通法力,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出神入化卻無一絲法力,那一定就是他。」
當年青帝於封天台上斷緣自斬,曾公開交待:「此番墮入輪迴,世間已無清風與青帝。不僅如此,若句芒之心不回,再來者就算生而仙身,譬如明月仙童或蓮華生大士那般,也不再有一絲仙家神通法力。」
世上若真的出現了這樣一個人,就應是鎮元大仙當年所說的那位「未來之人」。
第358回、應有神龍騰雲變,一逢春滿到人間
澤仁沉吟道:「明知是他,但十六年前他已封印神識忘卻修行事,自甘為凡人行走紅塵,這枚靈丹不好送上啊。」
守正微笑道:「其人之玄通非能測,他若來取,就讓他取,他若不來,就待他取,你自守好歷代祖師之託即可。」
……
守正與澤仁在祭風台前對話的同時,昭亭山腰的翠亭庵旁,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遊玩路過,正在庵堂前駐足,給兒子講述這一座廟的歷史。她叫柳菲兒,是蕪城中學高中語文老師,兒子隨母姓叫柳言成,今年十一歲,長的非常乖巧可愛。
這座翠亭庵,原先是蕪城市區中的一座送子觀音庵,前幾年由於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蕪城市將觀音庵所在的狀元路改造為文化一條街,擴建後的大街恰好穿過寺廟原址,於是那座庵堂被拆了。
提起那座送子觀音庵,蕪城的老人們沒有不知道的,它的歷史已經有很多、很多、很多年了,歷盡風雨滄桑已重建了很多次。在近幾十年遭遇的兩次「劫數」,人們還記得很清楚。
一次是在文革後期破四舊運動中,廟裡的菩薩被搬走了,庵堂改造成了一家幼兒園。大約過了十年,隨著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八十年代中期幼兒園又變成了觀音庵,重塑了菩薩。
但是好景不上,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經濟的發展推動城市改造,這座觀音庵最終被拆除,從蕪城市區消失。
圍繞著這座小廟的去留,當時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佛教協會和史志辦的工作人員都指出,這座小廟看上去不起眼,它在蕪城的歷史地位卻很重要,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初年。
據說唐初之時,蕪州百姓見到觀音菩薩在昭亭山中顯靈,當地世家之主柳伯舒就在菩薩顯靈的山腰捐造了這座廟。到了高宗年間,山中又有綠雪仙人顯靈,一夜之間這座廟憑空出現在蕪州城中,以便四方百姓供奉。
這些當然都是神話傳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但蕪州地方史志中有明確的記載。據說當時掌權的武則天聽聞此事,下詔冊封綠雪為山神,並懿旨敕令蕪州府建造佛門九林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