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秦奕出嫁,自然不好比照郡主的嫁妝。

  盛家亦不會拿出這麼多錢嫁她。

  商定之後,康媽媽吩咐外院的管事去採辦。

  到了五月初,秦奕的嫁妝算是辦齊整了。

  而元昌帝的身體也恢復了些許,已經可以上朝。他上朝第一件事,就是商議立儲。

  文武百官並不是全部偏向二皇子,因為盛昌侯的緣故,三皇子的呼聲也很高。

  攻擊二皇子的,幾乎都是說他怯懦膽小;他的母親薛貴妃娘娘只有一個皇子,不及盛貴妃娘娘有二子,福祿齊全。

  攻擊三皇子的,莫過於說他外戚權勢過大,將來只怕會大權旁落,朝中又是一番風波。

  沒過幾日,就聽說薛貴妃娘娘跟陛下哭訴,說她夜夜有夢,上仙對她說,需廣積慈愛,方可天佑我朝。

  皇帝聽後很感動,就把那個宮外帶進來的四皇子過繼到薛貴妃娘娘名下。

  這樣,薛貴妃娘娘亦有二子。

  盛昌侯氣得吐血。

  盛修頤亦明白當初為何元昌帝那麼痛快認下了興平王送給他的四皇子。他估計那一刻就想好了用四皇子來對付盛家。

  他好不容易借酒裝瘋,把自己對薛東瑗的念頭告訴盛氏父子。

  結果盛氏父子裝傻

  最後,那個該死的興平王還真的弄出那麼一個孩子

  他如何不氣?

  不過轉念也想,估計是盛家在背後搗鬼了。既然是這樣,盛家送過來的孩子,他就要這孩子成為日後讓盛家後悔不已的人。

  於是他痛快認下了四皇子,卻並沒有說要接四皇子的母親進宮。

  這個孩子,如今寄養在薛貴妃娘娘名下,成了薛貴妃娘娘的兒子。

  他估計是想看看,他日盛家如何自食苦果。

  這一切,盛昌侯不知道。他並不知四皇子的來龍去脈,正好撞在陛下說「明珠遺海」這件事上,是因為盛修頤背後推動了。所以他以為是興平王幫襯薛家,用對付盛家。

  心裡對興平王也存了氣。

  這件事,大臣們吵了半個月。

  五月十六那日早朝,元昌帝氣色很差,大臣們對立儲一事意見相佐令他無法抉擇。於是元昌帝說,立儲乃皇帝家事,自古長幼有序,且二皇子不曾有天生缺陷,不該避兄而擇弟。

  這個理由,真不好辯駁。

  就這樣,二皇子被立為太子,他的生母薛貴妃娘娘被封為皇后。

  薛家一時間水漲船高。

  薛皇后的父親薛子侑,鎮顯侯的世子爺,御封了三等奉國將軍、世襲三代的延熹侯;其母榮氏,御賜一品誥命夫人。

  三日後,是皇后冊封大典。

  內外命婦皆要進宮朝賀。

  盛昌侯卻意外的病倒了。

  這回真的不是裝病,而是氣得怒火攻心,半夜發燒起來。

  盛修頤連忙去請了太醫,太醫只說是熱毒內積於心,湧上了痰氣。先開了幾副方子,化痰散氣,而後再慢慢調養。

  出了內室,老太醫就跟盛修頤去小書房開方子,才對盛修頤道:「太傅積年征戰,身子裡舊疾隱患一直未曾消退。年紀越發,舊疾就越顯露。老夫瞧著太傅的神色,不像是新病,而是舊疾復發。世子爺聽老夫一言,勸太傅少操心,多靜養,方是延年保壽之法。」

  盛修頤愣了愣。

  他道了謝,親自送太醫出去。

  元昌帝亦聽說盛昌侯病倒,特意下了口諭,讓盛家女眷不用去封后大典朝賀,在府里盡心服侍盛昌侯。

  雖是關心,卻聽著那麼像幸災樂禍。

  滿京城熱鬧非凡的封后大典,盛家則大門緊閉。

  盛昌侯高燒了一夜,吃了藥燒退了不少,卻一直低燒,持續了兩天。他整個人好像一瞬間就蒼老了。

  盛修頤兄弟幾人、東瑗和二奶奶葛氏也一直在元陽閣侍疾。

  盛修頤甚至在內室安了一張軟榻,不回靜攝院住,日夜在床前服侍盛昌侯。

  盛昌侯這一病,好似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著長子勞心勞力盡孝,前段日子對他的恨意,也減輕了。

  病倒的時候,三個兒子都在床前服侍。

  二爺盛修頤有些煩躁,心不在焉。

  三爺盛修沐從來沒有服侍過旁人,他雖然有孝心,卻不得其法。

  只有盛修頤,服侍盛修頤起身如廁、替他擦拭身子、親手餵藥,樣樣做的仔細又妥帖。

  盛昌侯就輕輕嘆了口氣。

  養兒防老,這句話他到了今日才明白其深意。

  他的父母去世的時候,都是盛夫人在身邊。他一直在外征戰。當年老父親病倒了,是不是也想有個兒子這樣盡心照拂?

  想著,盛昌侯又嘆了口氣。

  「在西北打仗的時候,草原人有句諺語:先長出來的頭髮不如鬍子長久,先長出來的耳朵不如犄角堅硬。」盛昌侯聲音有些嘶啞,「這句話咱們中原人也說,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看著你們兄弟,都比爹爹能幹,爹爹真的老了……」

  二爺和三爺都是一愣,而後才發覺這句話有些淒涼。

  兩人垂了頭。

  盛修頤眼睛有些澀:「爹爹還不足五十,如何言老?」

  「五十而知天命,怎能不老啊?」盛昌侯嘆氣道,神色有些淒婉。

  兄弟三人看著平日裡強悍的父親說這樣的話,都是心頭一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