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旁的大丫鬟們忙勸,遞帕子給韓大太太。

  盛夫人也勸。

  一行人進了暖和的內室,丫鬟們上了茶,韓大太太依舊在打量著東瑗,又是喜歡又是嘆氣:「咱們家離京的時候,你還那么小。也像三娘。如今就是活脫脫三娘當年的樣子了。」

  說著,又忍不住落淚。

  盛夫人也陪著濕了眼眶。

  韓大太太止了淚,訕笑道:「夫人您瞧瞧我,一見到瑗姐兒就失了態,惹得您也跟著傷心。」

  盛夫人也知道韓家的事,明白她們娘們是多年未見的,東瑗又長得像她的母親,韓大太太動情是情理之中,就道:「哪裡話?舅母來瞧阿瑗,我心裡喜歡著呢。」

  韓大太太半晌拭淚,又把上京的目的跟東瑗和盛夫人說了一遍,還叫身後的丫鬟端了一隻檀木錦盒進來。

  那錦盒比平常的首飾匣子大好幾倍,丫鬟抱著很沉手,應該是不少的首飾。

  韓大太太接了,擱在炕几上推給東瑗:「你大婚那些日子,你外祖母正是不好的時候,家裡也沒人來替你送親。外祖母有驚無險,醒來後時時念叨這事。這是外祖母給你的添箱,切莫嫌東西輕。」

  東瑗起身,又給韓大太太行禮:「多謝外祖母掛念,辛苦舅母攜來。舅母替外祖母受瑗姐兒三個頭。」

  說著就要跪下去。

  韓大太太忙拉住:「你懷著身子呢,快起來,快起來!」然後又哽咽道,「看到你都好,我回去告訴你外祖母,她老人家也寬心。」

  不知道為何,東瑗聽著這些話,眼角就濕了。

  她出閣的時候,韓家不曾來人,她也沒有抱怨過。畢竟她只是個外甥女。

  如今看著這首詩匣子,心裡的暖意就止不住湧上來。

  彼此默默抹淚了半晌,才把初次見面的這點感動揭過去。

  盛夫人聽說韓家兩位少爺皆中舉,現在住在鎮顯侯府等著春闈,就道:「舅母帶著兩個表少爺,也到我們府里住住。」

  韓大太太道:「薛家老祖宗留得誠,那裡住得也便宜,多謝夫人的美意了。」又道,「我們安慶府的規矩。不能在外人家過年,所以近幾日在收拾宅子,趁年前搬進去。倘若夫人和瑗姐兒不嫌棄寒舍簡陋,他日去坐坐。」

  看這架勢。是要在盛京重新落足嗎?

  東瑗想著,就忙道好。

  盛夫人也說好。

  韓大太太在盛家吃了午飯,陪盛夫人說了半下午的話,才回了鎮顯侯府。

  她前腳進門,東瑗和盛夫人給韓家兩位少爺的賀禮就送到了。

  韓大太太見盛夫人也是一派的和氣,跟薛家一樣不拿喬,心裡也很欣慰。

  回去說給老太太聽。知道三娘的女兒嫁到不錯的人家,還有個和氣的婆婆,老太太也說高興的。

  冬月二十九那日,宜搬家,韓大太太就帶著兩位少爺,搬回來曾經韓尚書置辦的宅子。

  薛家和盛家都送了厚禮。

  元昌五年臘月初八,又是一年的臘八節。早上剛剛吃過臘八粥,就聽說蕭太傅請求致仕。他的黨羽紛紛請求罷官。

  以抗議巡察使攪亂西北大營。

  不成想,一向對蕭太傅敬畏有加的元昌帝欣然同意了。

  朝中的文武將,一下子就免了將近一半的人。朝廷瞬間就癱瘓了。

  蕭太傅猶自得意時,沒過幾日,就聽聞他的長子蕭宣孝的死訊。

  這個消息一公布,很多投靠蕭太傅的大臣便起了悔恨之心。

  元昌帝知道人心動搖,再降聖旨,將請辭的官員全部官升一級,加俸兩成,承諾絕不秋後算帳。

  這件事就一直鬧到元昌六年的正月里。

  正以為局勢要穩,卻突然發生宮變,蕭太傅埋在宮裡的侍衛和太監衝進了各個宮殿。砍殺妃子皇子。

  薛老侯爺和盛昌侯帶著一千家奴護駕。

  盛昌侯的三子盛修沐有萬夫不當之勇,護住了元昌帝,生擒了蕭太傅。

  宮裡太監、宮女損傷不少,可妃子皇子公主都安全無虞。

  如何處置蕭太傅,便成了元昌帝再次為難之事。

  而在這次動亂中,太后娘娘驚嚇過度。還被砍傷了腿,從此昏昏沉沉的,有些神志不清。

  而後,她的情況越來越糟糕,甚至說皇上不是她親生的,而是陳淑妃生的,還說陳淑妃找她索命。

  皇上日夜不解衣在太后床前侍疾。

  最後,太醫紛紛覲言,送太后去皇家山莊靜養,宮裡不適合太后居住。

  六宮短短几個月內,既沒了皇后,又沒了太后,各宮裡的娘娘紛紛行動,有巴結薛貴妃的,有巴結盛貴妃的,還有巴結薛淑妃的,一時間人心不穩。

  而元昌帝好似不明白,只是偶爾去盛貴妃的宮裡去的勤快些。

  風向改變了,眾人猜測將來母儀天下的,定是盛貴妃娘娘。

  而朝廷里,蕭太傅全族交押大理寺,等到審判。蕭太傅的黨羽太多,倘若隨便就殺了他,這些黨羽可能人人自危,朝中又是一番動盪。

  怎麼處置蕭太傅和蕭家,還需從長計議。

  一場浩劫過後,便是花開春暖之日,三月的驕陽異樣明媚。

  盛修頤再次踏回盛京時,朝中文武數官在西武門迎接著他。

  穿著素服、面容緩和的盛昌侯立在眾人之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