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
海蘭珠垂下眼帘,兵荒馬亂,本就不能注重衛生,再加上人口流動很大,這些都會加快瘟疫的蔓延,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就是因為瘟疫吧?若是將這些歸咎於天命,那中原恐怕更會亂套的。海蘭珠一下子起身,堅定的說道:“準備筆墨,我要給皇上寫信。”
海蘭珠伏在書案上寫了小半個時辰,最後吹乾筆墨,將書信封好交給侍衛,叮嚀道:“送到皇上手上,另外——烏瑪,將我最近兩年收集到的糙藥拿出來,送到皇上眼前,以解燃眉之急。”
烏瑪輕聲說道:“格格,那可是好幾大車呢。”
“安排人手,送到北京城。”海蘭珠一錘定音,送走了押送糙藥的侍衛,慢慢的闔上了眼,“皇太極,能做的我都做了,剩下的就看你的了。”
紫禁城的金鑾殿上,皇太極高坐在龍椅上,看著下面站立的親王旗主以及八旗將領,最後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怒道:“朕告訴你們,大清不是土匪強盜,更不會搶奪一空返回盛京,朕要的是整個中原,整個天下。”
“可是皇上,瘟疫——”岳托硬著頭皮說道:“已經越發的厲害,現在百姓傳言,是因為——”
“住嘴,瘟疫嚇跑了李自成,卻趕不走朕。”皇太極怒氣沖沖的站了起來,“朕就是天命所歸的天子。”
“皇上,娘娘來信了,還帶來了十幾車的藥材。”滿德海跑進了金鑾殿,將書信獻上,“藥材都是現在最缺乏的,娘娘有先見之名,幾年前都收集好了,這次一起送了過來。”
“那叫有備無患。”皇太極收斂了身上的怒氣,撕開書信看了起來,上面說了許多防止瘟疫的事情,戒嚴、隔離、淨化水源、防止交叉感染等等現代的防禦方法以及瘟疫後死屍的處理,皇太極嘴角上揚,當看到最後一句話時,不敢相信的睜大了眼睛,不自覺的揉了揉,‘皇太極,你又要當阿瑪了,這次要不是女兒的話,哼哼——後果你自己想去。’‘再說一句心裡話,我想你。’
第三百八十六章 公主駕到
剛剛還暴怒的皇太極,此時臉上掩飾不住的狂喜,讓下面站立的旗主親王都有些摸不著頭腦,多鐸厚著臉上前問了一聲:“皇上,皇后娘娘送來了藥材,可算是及時雨——”
“多鐸,朕的海蘭珠有了身子,朕高興,非常的高興。”皇太極再也忍不住大笑起來,眾人‘轟’的一聲,跪倒在地,慶賀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願皇后娘娘再為皇上添皇子——”
“咳咳,咳咳。”皇太極冷不丁的咳嗽起來,凝眉道:“怎麼?難道皇后就不能生女兒嗎?朕難道就不能有個小公主?”
“皇阿瑪,兒子也想要個妹妹,可是額娘——呃——”葉布舒見皇太極臉色不好看,連忙住嘴,悶聲道:“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皇阿瑪,還是先把額娘肚子裡那個當弟弟的好,到時也許有意外的驚喜呢,那豈不是喜從天降?”
皇太極眉頭皺了起來,看著信紙的最後那兩句話,心中一緊,這次要再不是女兒,海蘭珠真的會‘折磨’死自己的,皇太極微微仰頭,朕是天子,怎麼也得有個女兒。
“皇阿瑪,這是喜事,可是額娘的身子——”阿爾薩蘭上前無不擔心的說道,“上次就很兇險,這回您不在額娘身邊,額娘的脾氣又很——任性倔強,兒子怕——”
皇太極收斂了身上的喜悅,神情也憂慮起來,想到如今遍地瘟疫的形勢,海蘭珠也不適合此時就來北京,可是若肚子真的大起來,車馬勞頓也承受不住,還是先得解決眼前的危局,等她生產之後再迎海蘭珠入紫禁城。又仔細地看了看書信,皇太極開口說道:“范文程。”
“臣在。”范文程上前一步,他為了瘟疫,為了穩定被清軍占領的地盤,一直就沒有休息過,此時身體消瘦上很多,眼眶有些凹陷,但目光卻更顯得精神,“恭請皇上吩咐。”
皇太極本想將書信遞給他,卻在半空時收住手,眼裡透著不舍,海蘭珠的信怎麼能讓別人看到,尤其是最後那句‘我想你’,只要看到此處,皇太極就想飛回到海蘭珠身邊,緊緊地抱著她,寵著她。
坐回到龍椅上,皇太極提起筆,將書信里放置瘟疫的法子抄寫下來,隨後將海蘭珠的書信妥當的收好,才將自己親筆所寫的交給范文程,沉聲說道:“你按此辦理,如皇后所言,中原原本賦稅很重,民不聊生,才有揭竿而起的流寇;同中原不同,大清盛京以及屬地朝鮮一直都糧食豐收充足,朕已經讓皇后將儲備的糧食送往北京。”
“皇上,您這不是便宜漢人嗎?”直脾氣的岳托率先反對,“憑什麼用大清的糧食養活漢人?”
“混話,真是混話。”皇太極看旁邊的人也露出這個意思,更加憤怒,用手指點著他們,“你們都是這麼想的?你們還有腦子嗎?朕以前同你們說得都白說了?大清治下的百姓都是朕的子民,雖然有滿漢之分,但朕——漢人也是朕的子民,朕要入主中原,而不是在關外當個土皇帝。”
皇太極語氣越發的嚴厲,對著朝臣們說道:“朕今日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你們,朕絕不會返回關外,你們都給朕記住了,不准隨意的欺凌漢人,違令者朕軍法處置。”
“遵旨。”眾人低頭應道,眾多新投降的漢大臣以及世家子弟都長長的出了一口氣,看來大清的皇帝志在天下,他們家族的選擇並沒有錯。
皇太極想了一會,緩聲說道:“平息了瘟疫,朕要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墓,告慰他在天之靈,朕要讓全天下百姓明白,朕是代明而立,更是真命天子。”
當眾說完這些,皇太極擺手先讓漢大臣退下,只留下八旗的旗主親王,皇太極看著他們,沉聲說道:“你們若是想不通,下面的八旗就更想不明白,朕只告訴你們一句話,江山朕要定了,誰也阻擋不了朕。”
旗主們互看一眼,多鐸摸了摸腦袋,點頭道:“八哥,你的志向我們也清楚,中原的花花世界,別說你捨不得,我們也捨不得,住慣了紫禁城,誰耐煩再回關外去?只是——只是漢人的天下不好平定,他們彎彎繞繞的心思太多。”
“不好平定也得平,朕就不信做不到。”皇太極眸光里透著必得天下之意,雙手扶著御案,含笑道:“你們都是朕的兄弟子侄,平定天下的榮耀也有你們一份,希望你們輔佐朕實現父汗他們的心愿。”
“奴才明白,請皇上放心,大清定會一統中原,您會君臨天下。”眾人紛紛表態,皇太極滿意的笑了起來,同旗主親王說了幾句笑談,才讓他們離開。
等到大殿裡再無旁人,皇太極才疲憊的揉著額頭,多日方方面面的壓力,皇太極也疲倦困惑,唯一支撐他的就是不論自己如何選擇,海蘭珠都會站在他身邊,永遠不會離開。
皇太極攥緊海蘭珠的書信,眼底划過一抹思念,低沉的念叨:“海蘭珠,朕也想你,只想著你。”
隨著皇太極一系列防止瘟疫的措施頒布,瘟疫的蔓延速度漸漸地減緩下來,清軍在征討平定北方的時候,雖然做不到秋毫無犯,但是軍紀和服從命令上比流寇好上許多,再加上源源不斷運來的糧食,讓由於清軍入關百姓動盪的心漸漸地安定下來,他們發現,除了統治者不同,他們的日子同往常沒有多大的變化,而且皇太極聽從范文程的建議,很注重對氏族的收買安撫。
雖然也殺掉了一批不服管制的或者十分留戀明朝統治的氏族,但是皇太極卻扶植起來新興聽話的世家大族歸入漢軍旗,填補空缺。
一月後,瘟疫徹底的結束,民間紛紛傳言,清帝皇太極乃天命說歸之人,所以瘟疫才會散去。
七個月後,清軍逐漸平定了北方,更是由於皇太極祭拜崇禎皇帝、大修明陵,使得反抗的流寇以及忠於明朝的仁人志士失去了最後的依仗,轉而投向南明,清和南明對峙長江兩岸。
養心殿裡,旗主王爺陪著皇太極飲酒,高聲的談笑這,鄭親王濟爾哈朗贊道:“皇上,這坊間傳言還真是好用,若沒有您授命於天的話,又哪會讓大清順利的平定北方?”
皇太極攥著酒杯,心中得意暢快,低笑道:“民心可用,這話沒說錯,若沒有海蘭珠——朕也想不到這些。”
“要不怎麼說皇后娘娘命格高貴呢!鳳臨天下,那可是大祭司的箴言。”
皇太極放下了酒杯,揉了揉微醉的腦袋,輕聲嘆息:“也不曉得海蘭珠是否平安生產,朕這心中總是惦記著。”
海蘭珠伏在書案上寫了小半個時辰,最後吹乾筆墨,將書信封好交給侍衛,叮嚀道:“送到皇上手上,另外——烏瑪,將我最近兩年收集到的糙藥拿出來,送到皇上眼前,以解燃眉之急。”
烏瑪輕聲說道:“格格,那可是好幾大車呢。”
“安排人手,送到北京城。”海蘭珠一錘定音,送走了押送糙藥的侍衛,慢慢的闔上了眼,“皇太極,能做的我都做了,剩下的就看你的了。”
紫禁城的金鑾殿上,皇太極高坐在龍椅上,看著下面站立的親王旗主以及八旗將領,最後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怒道:“朕告訴你們,大清不是土匪強盜,更不會搶奪一空返回盛京,朕要的是整個中原,整個天下。”
“可是皇上,瘟疫——”岳托硬著頭皮說道:“已經越發的厲害,現在百姓傳言,是因為——”
“住嘴,瘟疫嚇跑了李自成,卻趕不走朕。”皇太極怒氣沖沖的站了起來,“朕就是天命所歸的天子。”
“皇上,娘娘來信了,還帶來了十幾車的藥材。”滿德海跑進了金鑾殿,將書信獻上,“藥材都是現在最缺乏的,娘娘有先見之名,幾年前都收集好了,這次一起送了過來。”
“那叫有備無患。”皇太極收斂了身上的怒氣,撕開書信看了起來,上面說了許多防止瘟疫的事情,戒嚴、隔離、淨化水源、防止交叉感染等等現代的防禦方法以及瘟疫後死屍的處理,皇太極嘴角上揚,當看到最後一句話時,不敢相信的睜大了眼睛,不自覺的揉了揉,‘皇太極,你又要當阿瑪了,這次要不是女兒的話,哼哼——後果你自己想去。’‘再說一句心裡話,我想你。’
第三百八十六章 公主駕到
剛剛還暴怒的皇太極,此時臉上掩飾不住的狂喜,讓下面站立的旗主親王都有些摸不著頭腦,多鐸厚著臉上前問了一聲:“皇上,皇后娘娘送來了藥材,可算是及時雨——”
“多鐸,朕的海蘭珠有了身子,朕高興,非常的高興。”皇太極再也忍不住大笑起來,眾人‘轟’的一聲,跪倒在地,慶賀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願皇后娘娘再為皇上添皇子——”
“咳咳,咳咳。”皇太極冷不丁的咳嗽起來,凝眉道:“怎麼?難道皇后就不能生女兒嗎?朕難道就不能有個小公主?”
“皇阿瑪,兒子也想要個妹妹,可是額娘——呃——”葉布舒見皇太極臉色不好看,連忙住嘴,悶聲道:“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皇阿瑪,還是先把額娘肚子裡那個當弟弟的好,到時也許有意外的驚喜呢,那豈不是喜從天降?”
皇太極眉頭皺了起來,看著信紙的最後那兩句話,心中一緊,這次要再不是女兒,海蘭珠真的會‘折磨’死自己的,皇太極微微仰頭,朕是天子,怎麼也得有個女兒。
“皇阿瑪,這是喜事,可是額娘的身子——”阿爾薩蘭上前無不擔心的說道,“上次就很兇險,這回您不在額娘身邊,額娘的脾氣又很——任性倔強,兒子怕——”
皇太極收斂了身上的喜悅,神情也憂慮起來,想到如今遍地瘟疫的形勢,海蘭珠也不適合此時就來北京,可是若肚子真的大起來,車馬勞頓也承受不住,還是先得解決眼前的危局,等她生產之後再迎海蘭珠入紫禁城。又仔細地看了看書信,皇太極開口說道:“范文程。”
“臣在。”范文程上前一步,他為了瘟疫,為了穩定被清軍占領的地盤,一直就沒有休息過,此時身體消瘦上很多,眼眶有些凹陷,但目光卻更顯得精神,“恭請皇上吩咐。”
皇太極本想將書信遞給他,卻在半空時收住手,眼裡透著不舍,海蘭珠的信怎麼能讓別人看到,尤其是最後那句‘我想你’,只要看到此處,皇太極就想飛回到海蘭珠身邊,緊緊地抱著她,寵著她。
坐回到龍椅上,皇太極提起筆,將書信里放置瘟疫的法子抄寫下來,隨後將海蘭珠的書信妥當的收好,才將自己親筆所寫的交給范文程,沉聲說道:“你按此辦理,如皇后所言,中原原本賦稅很重,民不聊生,才有揭竿而起的流寇;同中原不同,大清盛京以及屬地朝鮮一直都糧食豐收充足,朕已經讓皇后將儲備的糧食送往北京。”
“皇上,您這不是便宜漢人嗎?”直脾氣的岳托率先反對,“憑什麼用大清的糧食養活漢人?”
“混話,真是混話。”皇太極看旁邊的人也露出這個意思,更加憤怒,用手指點著他們,“你們都是這麼想的?你們還有腦子嗎?朕以前同你們說得都白說了?大清治下的百姓都是朕的子民,雖然有滿漢之分,但朕——漢人也是朕的子民,朕要入主中原,而不是在關外當個土皇帝。”
皇太極語氣越發的嚴厲,對著朝臣們說道:“朕今日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你們,朕絕不會返回關外,你們都給朕記住了,不准隨意的欺凌漢人,違令者朕軍法處置。”
“遵旨。”眾人低頭應道,眾多新投降的漢大臣以及世家子弟都長長的出了一口氣,看來大清的皇帝志在天下,他們家族的選擇並沒有錯。
皇太極想了一會,緩聲說道:“平息了瘟疫,朕要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墓,告慰他在天之靈,朕要讓全天下百姓明白,朕是代明而立,更是真命天子。”
當眾說完這些,皇太極擺手先讓漢大臣退下,只留下八旗的旗主親王,皇太極看著他們,沉聲說道:“你們若是想不通,下面的八旗就更想不明白,朕只告訴你們一句話,江山朕要定了,誰也阻擋不了朕。”
旗主們互看一眼,多鐸摸了摸腦袋,點頭道:“八哥,你的志向我們也清楚,中原的花花世界,別說你捨不得,我們也捨不得,住慣了紫禁城,誰耐煩再回關外去?只是——只是漢人的天下不好平定,他們彎彎繞繞的心思太多。”
“不好平定也得平,朕就不信做不到。”皇太極眸光里透著必得天下之意,雙手扶著御案,含笑道:“你們都是朕的兄弟子侄,平定天下的榮耀也有你們一份,希望你們輔佐朕實現父汗他們的心愿。”
“奴才明白,請皇上放心,大清定會一統中原,您會君臨天下。”眾人紛紛表態,皇太極滿意的笑了起來,同旗主親王說了幾句笑談,才讓他們離開。
等到大殿裡再無旁人,皇太極才疲憊的揉著額頭,多日方方面面的壓力,皇太極也疲倦困惑,唯一支撐他的就是不論自己如何選擇,海蘭珠都會站在他身邊,永遠不會離開。
皇太極攥緊海蘭珠的書信,眼底划過一抹思念,低沉的念叨:“海蘭珠,朕也想你,只想著你。”
隨著皇太極一系列防止瘟疫的措施頒布,瘟疫的蔓延速度漸漸地減緩下來,清軍在征討平定北方的時候,雖然做不到秋毫無犯,但是軍紀和服從命令上比流寇好上許多,再加上源源不斷運來的糧食,讓由於清軍入關百姓動盪的心漸漸地安定下來,他們發現,除了統治者不同,他們的日子同往常沒有多大的變化,而且皇太極聽從范文程的建議,很注重對氏族的收買安撫。
雖然也殺掉了一批不服管制的或者十分留戀明朝統治的氏族,但是皇太極卻扶植起來新興聽話的世家大族歸入漢軍旗,填補空缺。
一月後,瘟疫徹底的結束,民間紛紛傳言,清帝皇太極乃天命說歸之人,所以瘟疫才會散去。
七個月後,清軍逐漸平定了北方,更是由於皇太極祭拜崇禎皇帝、大修明陵,使得反抗的流寇以及忠於明朝的仁人志士失去了最後的依仗,轉而投向南明,清和南明對峙長江兩岸。
養心殿裡,旗主王爺陪著皇太極飲酒,高聲的談笑這,鄭親王濟爾哈朗贊道:“皇上,這坊間傳言還真是好用,若沒有您授命於天的話,又哪會讓大清順利的平定北方?”
皇太極攥著酒杯,心中得意暢快,低笑道:“民心可用,這話沒說錯,若沒有海蘭珠——朕也想不到這些。”
“要不怎麼說皇后娘娘命格高貴呢!鳳臨天下,那可是大祭司的箴言。”
皇太極放下了酒杯,揉了揉微醉的腦袋,輕聲嘆息:“也不曉得海蘭珠是否平安生產,朕這心中總是惦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