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慎言”王十娘嚴厲得輕喝。

  秋扇努努嘴,還嘟噥,“那個宋墨紫有什麼啊?爹娘都不在的孤兒,好好的女兒家當什麼官,還跟男人似得駕船,惺惺作態和蕭將軍論戰論國,不是想引人注意,就是整個男人婆。”

  啪——王十娘抬手給了秋扇一個耳光,氣得臉紅,“真真是平日裡對你們太好,養成無法無天了。我讓你慎言,你還喋喋不休。”

  秋扇嚇呆了。自家姑娘從來不打罵丫頭,這一巴掌不輕,可見是真生了氣,連忙跪下,哭著邊磕頭,說知錯了。

  王十娘嘆口氣,扶秋扇起來,“我常教你,不要信口開河,尤其是議論別人。慎言慎行,任何時候都不要以驕恃驕,以傲恃傲。我王十娘比不過宋墨紫。她不靠父母,卻贏得皇上信賴,蕭維上心。剛才你也瞧見了,吃個飯,圍著她的,個個當她親人,也尊重到十分。這是她自身的本事。而我,離了王家,頂多就是個貌美的女子,恐怕連混口飯都難。所以,今後你再也不可如此說一個真正憑自己實力並努力不懈的人,尤其這人跟我們一樣,都是女子。”

  秋扇怏怏應了,“姑娘,秋扇再不說了。只是,蕭將軍和姑娘才匹配啊。姑娘這般尊重他人,是姑娘品性高潔,但自古才子佳人也得門當戶對。墨紫姑娘的出身,委實與蕭將軍差了許多。奴婢就是怕姑娘因墨紫姑娘而退讓,才說了那番不知天高地厚的話。就我看,蕭將軍對姑娘也是溫柔體貼,姑娘切莫一昧讓了這等好男兒。若是錯過,家裡給姑娘指親,萬一不中意,豈非耽誤了一生?”

  “隨緣吧,強求不得。”說不失望,那是騙自己,但她有她的驕傲,王十娘微嘆之後,又說,“不過,若說宋墨紫已經很美,她妹妹宋豆綠真是絕色天香。奇怪的是,我覺得她好不眼熟,就好像很久以前便看過她似的。”

  “奴婢瞧她的眼氣兒,也想起一個人來,就是不敢說。”秋扇讓那一巴掌打乖了。

  “我只是讓你別說人的壞話,不是讓你別說話。”王十娘很想聽。

  “奴婢覺著她的眼睛特別像皇后娘娘。”去年皇后回王家省親,她跟著王十娘在近前瞧過。

  “皇后娘娘?”經秋扇這麼一說,王十娘突然想起來了,“原來,她像七姨。”

  秋扇啊一聲,“姑娘說的是嫁得很遠卻早逝的七姑奶奶?可是,姑娘怎知兩人像?七姑奶奶嫁出去的時候,姑娘還沒出生呢。”

  “爺爺存了七姨的一幅畫像,約摸十六七歲的模樣。我那時調皮,從窗口偷瞧見了。仍記得看到那幅畫的心情,覺得那樣的美,真正和仙女一樣。都說皇后娘娘是王家最美的女子,我卻認為只有七姨最美。皇后娘娘與她一母同胞,與她形似,卻非神似。”她曾好奇,那麼美麗的女子,會遇上什麼樣的愛情,何以嫁得那麼遙遠,又何以那麼早香消玉隕。她問過,但爺爺從來無言。

  “聽說老太爺曾經最疼七姑奶奶的,恐怕就跟疼姑娘似的。”人雖去了,卻在王家還殘留著一些片斷。

  “不,我聽說爺爺疼七姨如掌中寶,比王家男兒更勝。親自教她讀書寫字,不以其他女兒閨閣不出要求她,外放為官時,便攜她游遍名勝古蹟,還常和她論古說今,談朝堂思天下。奶奶說,爺爺和七姨不但是父女,還猶如忘年交的好友。我聽了,心裡還彆扭過一陣。想爺爺原來還是偏心。他只教我讀書,也跟我說文章評詩詞,帶我出去卻限制多多,從不讓我隨他出遠門,更不許我談論國家大事。”王十娘皺皺鼻子,露小女兒嬌態。

  “我的好姑娘,就這樣,別人都不敢上門提親了。老太爺後悔著呢。上船前,他還說不該教你讀書認字,姑娘家的心不能大。你忘了嗎?”秋扇暗道,還偏心?

  “為何女子的心不能大?遠說花木蘭,近說則天大帝,再說眼前宋墨紫,不都精彩?是我才能平平,心大也無用。”王十娘嘆道。

  秋扇什麼好話壞話都不敢說,沉默最好。

  墨紫那兒,贊進把蕭維和仲安的話一五一十說了一遍。

  “蕭維派了人盯紅萸和元府?”那個仲安搞錯了,這是喜歡一個人的表現嗎?墨紫心中略鬆快,“他倒是越來越明白我們做事的方法了。不過,盯著也沒用,因為船一入上都,他就得先忙著清理他自己人。”

  過了三日,蛟船入上都官港。一靠岸,就衝上來一隊全副武裝的千牛衛。驚到已走上甲板的王家姑娘們,自家的護衛連忙團團護住。

  蕭維冷下臉,問道,“這是何意?”

  “蕭將軍,卑職奉皇上之命,要將您此行的隨從暫時收押。”千牛衛領隊隊長畢恭畢敬。

  蕭維眯起眼,怒氣隱隱,“為何?”

  “將軍莫怒,此事實與將軍無關。禮王圖謀篡位,與大求勾結,天顏震怒,令大理寺與中書省嚴查真相。據禮王殺手招供,將軍帳下有禮王安插的眼線。皇上擔憂將軍安危和軍情泄露,因此命我等在此將一干人直接帶到大理寺詢問。將軍放心,若是無辜的,定會放人。”隊長很會說話。

  但他這番話,卻令船上大多數人聽著猶如晴天霹靂。

  禮王造反,勾結大求?

  蕭維呼吸都急促起來,“究竟是怎麼回事?你說說清楚”

  --------------------

  今天第一更。

  第一卷 欺我 辱我 我不忍 第394章 你保重吧

  收費章節(12點)

  第394章 你保重吧

  “蕭將軍,禮王之事由大理寺和中書省在查,尚無定論,卑職不敢亂說,只奉命來把人帶走。還請將軍合作,將人清點出來給我。”隊長不回答蕭維。

  “你要帶人走,拿出聖旨來。”蕭維不相信自己這些人中有內應,因為執行密旨,他選的是他最信任的。“他們都是從小跟著我的兄弟,我不能隨隨便便交給你。”

  隊長當然是有聖旨的,遞給蕭維。

  蕭維看過,這才知道確實是皇上的意思,只得喊了一個個名字,看著千牛衛將人帶下去。等他說完,卻發現隊長還在看著他。

  “怎麼?我難道少給了不成?”語氣很不好。

  隊長倒有些不好意思,指著仲安說,“還請仲都尉也跟我走一趟。”

  蕭維大怒,“什麼你們連他也懷疑?他可不是我的手下,是皇上親封的輕騎都尉,也是我水寨軍師。他立戰功的時候,你們都不知道在哪兒呢”

  隊長表情有點討好了,“將軍,卑職怎不知仲都尉?只是皇上的意思,卑職也不敢違背。那殺手說,內應是將軍帶著的人。仲都尉不也是由將軍帶著的嗎?”

  蕭維握緊了雙拳,雙眼死死盯住隊長,“是禮王篡位不成,還是有人揭發?”

  “萬幸,禮王還沒來得及動手,就被發現了他的意圖。”隊長不懂蕭維此問的意義。

  墨紫卻是懂的。

  “是誰發現的?”蕭維果然問道。

  “是元大人。”隊長說。

  “元澄?”蕭維一笑便收,“我就知道是他搞得鬼。哪裡是有人造反,分明是想製造冤案,動搖大周國本。”

  墨紫聽不下去,“蕭將軍,這話可不能亂說。”

  蕭維頓然看過去,目光厲苛,“你,早就知道了吧?”

  “禮王所派殺手差點取我性命,我怎會不知道?我親耳聽到殺手招供,你的人一路留暗記給他們跟從。我們經歷的一切都在禮王的眼皮底下。這可不是有誰惡意製造冤案,而確實是有陰謀在發生。蕭將軍難道忘了,你那艘沉了的將船?那也是你所謂的自己人暗中做的手腳。”墨紫穩穩說道,“蕭將軍何必震怒?若不是元大人揭露,你是不是就好過些?你始終帶有個人偏見,對你自己也好,對國家社稷也好,都不是一件好事。請你在妄下斷論之前,先把事情的前後起因了解清楚再說。”

  她一番言辭咄咄逼人,說得蕭維無法還口。

  仲安適時打破緊張氣氛,“我去一趟就是。身正不怕影斜,白羽,你安心吧。”

  千牛衛拿齊了人,立刻下船走了。

  魏佳拍拍蕭維的肩,“仲安說得對,身正不怕影斜,你也別想太多。不過,怎麼會出這樣的事?禮王是皇上親弟,只有他能留在都城,不用前往封地。皇上也是極信任他的。”

  蕭維答不了魏佳的話,他看到墨紫已經準備下船,上前一把拉住她,就在眾目睽睽之下,用力帶她進正艙,並狠狠甩上了門。

  秋扇差點叫出來,顧及到自家姑娘,連忙掩口。

  王八娘沉靜看著,然後吩咐王家眾人下行李,和王十娘上了車。

  “十娘,我會寫信告訴爺爺,和蕭家聯姻之事就此作罷。”八娘說道。

  “姐姐且莫心慌。禮王造反,茲事體大,爺爺他們一定會擔心。我的婚事可以先不提,但等一段日子再看看,免得老人家更生氣。”十娘淡淡回答。

  “也是。此事若真,恐怕太子大婚都得往後推延。不過,那蕭二也太不知禮數,眾目睽睽之下,竟與女子拉扯。我王家女子,豈能嫁於這等輕浮人?”八娘冷哼,仿佛不知道,她嫁的太子比蕭維輕浮百倍。

  “宋姑娘是女官,兩人便是同僚。出了如此大事,心急在所難免,姐姐體諒了吧。”十娘語氣仍淡。

  “什么女官?”八娘不屑一顧,“與男子同朝進出,成何體統?你呀,千萬別學她。爺爺太寵你。女子就該本分守己,為丈夫生兒育女,孝順公婆,勤勞持家,成為賢內助,才能讓丈夫做大事而無後顧之憂。”

  十娘說了聲是,就將目光投向竹簾外。

  此時,墨紫早就甩開蕭維的手,他的脾氣大,她的脾氣也不小,“蕭將軍幹什麼?一副捉拿惡徒的模樣。”

  “告訴我,元澄究竟打什麼主意?”蕭維遇到這兩人,好像就是劫數,沒辦法冷靜。

  墨紫吐口氣,“我為什麼要告訴你?”

  “墨紫,我也想知道你為什麼總幫著他?別說你跟他是一樣的人。你身上有正氣義氣,他沒有。”有時他會有一種錯覺,好像她也是當兵的。

  “你怎麼知道他沒有正氣義氣?我說過了,你對他有偏見。因為他當過南德的宰相,你就認定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人。那你也應該知道,南德官場營私舞弊不是由他開始的。他在其位謀其職,因為和那些人同流合污,才能真正為百姓做些事。這種無奈和不得已的選擇,你能不能體會?而你說他對大周有異心,可迄今他所做的不過是為元氏還個清白。換個立場,如果你們蕭家被滿門抄斬,獨留你一個,你會不會恨?會不會報仇?”趁此機會說開也好,對蕭維無休無止的偏見,她為元澄受夠了,“蕭將軍,元家是被冤枉的,連皇上都願意給元澄一個找出真相的機會,為何你執著不肯?難道就因為當年的揭發信是由你爺爺交上去的,所以你不得不咬緊牙關,死不承認這是冤案嗎?因為如果承認了,你爺爺正義凜然的行為就變得可笑;如果承認了,你們蕭家就等於間接害死了元氏一百多口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