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雲初沒說的是,這董仁和潘敏倒是天生的一對,竟然去請姚瀾,果真被姚瀾知道了,那倩雲絕對活不到明天,她又何苦去沾惹那個是非。

  以為雲初生氣,發起了牢騷,喜菊連連給芙蓉打眼色,示意她別再多話,以雲初這幾日突變的心性,真大搖大擺地過去,兩人不對上才怪。

  正文 第五十三章 刺繡

  管事房在國公府的正北面,四周是二米高的青磚圍牆,前後三排房子,規劃出幾個小院落,各處有角門相連,雖是辦理日常雜事的地方,卻也修的假山怪石,花草掩映,正南面兩扇十多米寬的大門,平常不開,只一個小側門供人出入。

  門前有一條十米多寬東西走向的青石路,能並排進兩三輛馬車,直通國公府的東大門,國公府的糧庫,倉庫都在這院裡,修這條路,是為了方便運送,國公府的大宗採買都由東大門進來,運到這裡。

  轎子進了院子,左轉連過了兩個拱形門,一路來到中間的院子方才停下。芙蓉上前打起轎簾,扶雲初下了轎子,與想像中不同,只見眼前一個的歇山頂二層朱紅小樓,門前一對石獸,四周種了些銀杏,黃楊,紫薇等樹木,間或幾個石桌石凳,中央一個橢圓形花圃,和小樓相輝映,別有一番景致,哪像管事房,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個休閒的去處,至少雲初是這麼想的。

  赫總管早侯在小樓門口,見她沒瞧見自己,目光只顧飄向四處,見過禮後,隨口問道:「四奶奶是好奇一個管事房竟會修的這麼漂亮?」

  見雲初點頭,赫總管繼續說道:

  「這兒原不是這樣的,只是個光禿禿的院,大奶奶接管事務後,說她一月里至少要在這呆上半月,看著實在彆扭,才找了匠人,修成這樣。」

  「大嫂常來這兒理事?」

  「四奶奶您瞧,這二樓是個大議事廳,能容納二百多人,大奶奶每三天來這兒點一次卯,聽各院管事回話,處理日常瑣事,平日也很少來,如有大事兒都是直接去逸院回話。」

  「噢……大嫂也夠辛苦。」

  雲初點點頭嘆道。赫總管也隨聲附和,少不得又誇讚了一番,最後指著一直垂手立在他身後的一個婦人說道:「四奶奶,這位便是李華,牙行里都叫她李媽,是牙行屬一屬二的人物,欒城有頭有臉的大戶買奴才大都找她,她和我們府合作多年,對府里的規矩也是一清二楚,送來的人,不僅托底牢靠,而且都是事先教習好的,買回來直接就能用,不用再另請教習嬤嬤……」

  說著,又回頭對李媽道:

  「李媽,這便是四奶奶。」

  事先教習?

  輸送勞動力的同時免費提供培訓,古人也有這麼超前的意識,夠精明的,難怪這李華能把個討人閒的行當經營的有聲有色,成為欒城屈指可數的牙婆,聽了介紹,雲初上下打量了李華幾眼。

  李華三十左右,鵝蛋臉,杏核眼,一雙彎月眉修剪得極其精細,薄薄的雙唇,一看就是極會說的,人長得不出眾,但一張臉皮卻是極其的白皙,讓人一眼便能記住,身穿一件水粉色散花錦繡羅衫,外罩一個墨綠色長褂,頭綰雙螺髻,插戴的珠光寶氣,異常艷麗見雲初看過來,立即滿面春風地迎上前來,問了好,仔細打量了雲初一陣,笑著說道:「早聽說四奶奶的大名,我今兒算是飽了眼福,四奶奶不僅文章、詩詞做的好,人也這樣標誌,竟像是天上仙女,聽說四奶奶的女紅也是欒城第一,尤其那雙面秀。我前些日子去宰相府送女孩,趕巧大奶奶的小外甥過百日,正布置廳堂,搬出一個的刺繡屏風,正反兩面,一面是牡丹富貴,一面是山水人物,不僅花色不同,針法、色彩也不同,嘖嘖,那才叫真正的雙面三異秀,我初時還以為是宮裡流出來的,那秀藝,除了皇家,民間哪有!一打聽,才知道竟是您的手藝,真是絕了……」

  在雲初印象中,這古代女子,識字的不多,大多不會女紅,只有那不識字的,每天坐在家裡納鞋底,練出一手好活,被稱之為賢惠,不想她的前身,那曠世才女竟連女紅都會,還真是有才,難怪要短命了,天妒英才嘛。面對李華的奉承,雲初無一絲欣喜,心卻是越來越涼,她還第一次聽說那曠世才女會做女紅,雖繼承了這個身子,但那絕世才藝,卻是一點都沒繼承,曠世才女會的越多,她越被動。不會詩詞歌賦還好說,左右太太不喜歡,但這女紅可就不同了,萬一哪天太太心血來潮,要她繡個什麼,她可怎麼辦?

  想到這兒,雲初不覺皺起了眉頭。那李華也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見雲初如此,便住了嘴,訕訕地看著她。

  見李華住嘴,雲初淡淡地說道:

  「李媽這次帶了多少人?」

  「為了讓您挑著方便,我多帶了些,共46人,都在小議事廳侯著,您先挑挑看,如果沒稱心的,我明兒再帶一批進來。」

  說著,眾人已隨赫總管進了門,沿著一條走廊,有四五個門,赫管家一面走一面給雲初介紹,各門口的小丫鬟也紛紛上前見禮,雲初沒停步,一直隨赫管家來到小議事廳。

  進了門,轉過一道巨大的黃梨木金漆點翠屏風,只見堂下烏壓壓站了一地人,一見她們進來,立時挺了挺胸,屏息立在那兒,目不斜視。

  四十幾人前後站成四排,前三排都是十多歲的小姑娘,穿著一色的衣服,最後一排是三四十歲的婆子,雲初不覺暗暗吃驚,知道古代沒人權,可以自由買賣人口,原以為只是那些吃不上飯的人家買兒買女,不曾想竟連三四十歲的婆子都賣,難道是老公養活不起,才把老婆買了換錢?心裡疑惑,嘴上卻沒有問出來,只緩緩地走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