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貞節,顧名思義是對愛情的忠貞,長相斯守,不與他人。果真她和四爺感情深厚也就罷了,她願意為忠貞的愛情做個守墓人。

  但,他和她根本就是陌生的兩個人,她甚至連他是圓是扁都不知道,憑什麼要為這樣一個人孤獨一生!她還不足15歲,想一想,以後幾十年的寡居生活,冷月寒星,青燈熒熒,孤眠獨宿,廖淨初的心立時涼了個透。

  看著臉色陰沉得欒姨媽,廖淨初不死心地問道:

  「母親,欒國不是也有回娘家守寡的嗎?怎麼偏偏女兒不能?」

  「快閉嘴,這麼粗魯的話,也是你說的!那些回娘家守節的女人,哪個不是夫家窮的要死,不願多養活一口吃閒飯的人,才給打發回了娘家,或任其再嫁,但哪個兒不是被世人指著鼻樑唾罵,畢竟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你看看,但凡有些體面的人家,哪那有讓媳婦回娘家守節的?不都是守在夫家盡孝……更何況董氏一族又是……」

  又是什麼?難道國公府對自己家的寡婦還有別的規矩?

  見欒姨媽說到這兒,恍若失言般打住了話題,廖淨初不覺疑惑起來,卻也不想追問,左右不管什麼規矩,她都不會真的去死守。

  正思量怎麼說服欒姨媽,只聽她娓娓地說道:

  「我朝太祖時,有個翰林院侍講,叫李錦,女兒李月玲出落的花容月貌,14歲便嫁給了海城知縣的次子,夫妻倒也恩愛,不想半年的光景,姑爺就沒了,這李月玲仗著娘家的勢力大,不肯守節,多次跑回娘家,懾於女方的勢力,夫家也是敢怒不敢言。好在這李侍講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女兒每次回去,他都親自給送回夫家,並向夫家賠禮道歉……有一天,這李月玲又跑回娘家,吵著鬧著要改嫁,李侍講親自把她綁回夫家,不想他前腳剛離開,那李月玲因為夫家給鬆了綁,便又跑了回來。李侍講一怒之下竟活活地把女兒縊死,讓她殉了節……太祖聽說了此事,不僅嘉獎李侍講,加封他為順天府治中,還下旨史官立傳,昭示天下,以供後人效尤。李侍講也因此揚名,身價百倍,你當初聽到這個故事時,也不齒那李月玲的行為,說她丟盡了女人的臉,幸虧還有一個開明的父親,沒讓她做出遺臭萬年的事兒,你還曾寫文章褒獎過李侍講……怎麼現在竟要學起她來?」

  天!自己這是到了個什麼地方?親生父親殺了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女兒,竟還被當時皇帝嘉獎!

  更有甚者,竟被樹為榜樣、楷模,號召天下人效仿,真應了那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太祖樹了這麼個榜樣,幾代下來,竟然讓如此寵她愛她的欒姨媽也眼睜睜地看著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說相救,卻根深蒂固地認為這才是正道,鼓勵她、逼她去做!

  前世常聽程、朱理學講究什麼「存天理,滅人慾」,這哪是存天理,是根本沒有天理!

  那曠世才女竟還寫文章讚頌,她到底是女人不,長了個什麼腦袋?聽了欒姨媽的話,欒淨初心中不覺大罵。

  當然了,只是腹排,她可不敢真罵出口,只不小心把「守節」說成「守寡」,這欒姨媽就送了頂粗魯的帽子給她,這要真罵出口,怕是欒姨媽也該像那李侍講般大義滅親了吧。

  見廖淨初久久不語,欒姨媽嘆了口氣說道:

  「這都是命啊,我也不捨得你年輕輕的就……你出嫁前,我聽說姑爺得了不治之症,有心想悔了這莊婚事,可你偏偏不肯,說什麼背信棄義,不是君子所為……那時你要悔,我厚著臉皮求求你現在的婆婆,也就悔了,如今你已過了門,哪有回門長住的理啊?你父親是國子監祭酒,天下的賢士學子都看著他,以他為表帥,你久負盛名,一直是你父親的驕傲,果真做出什麼……豈不讓天下人恥笑,讓你父親沒臉,你讓他還怎麼活在這個世上?」

  讓天下人恥笑!讓父親沒臉!

  臉面重要,還是女兒的一生幸福重要?難道就因為一個虛名,就妄斷了她的一生,要這虛名何用?聽了這話,儘管廖淨初心裡頗不平衡,但也知,學卓文君回娘家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多日來的美夢驀然間被打碎,廖淨初不覺神色黯然,看來,娘家並不是她追求幸福的堅強後盾,鬧不好,會成為除了國公府外的頭號阻力。

  至此,她終於明白,這古代想要改嫁,並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像卓文君那樣與人私奔,只是掛在月亮上的一個美麗的傳說,離她真的很遙遠。

  想要自由,她除了逃離國公府外,沒第二條路可走,但現在她對欒國兩眼一抹黑,又沒娘家支持,離開了國公府,一無長物的她,也是寸步難行。

  沒有銀子,沒有後盾,沒有安身的本領,她將如何立足?看來,她還真的要仔細籌劃一下了。

  不急,左右她才14歲,在國公府耗上幾年也無所謂,沒後盾不要緊,她可以想法弄些銀子,等攢夠了錢,再離開這裡。國公爺的勢力大?不怕,不是還有黎國、赤國嗎,她逃到別國去嫁人,看國公爺的爪子還能伸過去不。

  沒了娘家的依靠,生性樂觀的廖淨初並沒就此灰心,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只一瞬間,就又振作起來,開始了新的打算……

  見她神色黯然,欒姨媽不由一陣心痛,嘆了口氣說道:「都是雲初命苦,多好的一莊婚事,姑爺剛被立為世子,誰曾想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