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頁
“哼,狡兔三窟啊,連朕的人都被騙過了……”
上首處的低語,讓下面的鄭海全與周太醫噤聲趴伏,不敢多言。
“這玩意兒是他給你的?”
周太醫抬首看了一眼那瓷瓶,又垂下頭,“是。”
“可有什麼話說與你聽,讓你用這東西害朕?”
“這——”
“有什麼話就說,朕不會要你的腦袋。”
周太醫猶豫再三,還是決然出口:“臣曾斥靖國公大逆不道,靖國公可能為了拉攏臣,便說了幾句……他說、他說陛下現在老糊塗了,視晉王的異動為無物,一味對太子步步緊逼,為了不想節外生枝,晚一日不如早、早一日……還說,這種想法不光是他們有,如若是晉王坐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也亦然,甚至動作會更快……還說晉王無恥之極,為了謀朝串位一再坑害太子,甚至拿陛下的憐憫之意當籌碼,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出此下策……”
上首處是一陣寂靜,靜得讓人心裡滲得慌。
突然,熙帝大笑幾聲。
“想法不錯,解釋也能說通。自己大逆不道,還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好啊,哈哈,朕的好兒子們啊……”
有腳步聲往內殿挪去,周太醫趴伏在下面,也不敢抬頭去看,直到一旁的鄭海全起身跟了去,周太醫才知道陛下這是離開了。
沒人叫起,他也不敢起來,只能跪在又冷又硬的地面上,等待命運的到來。
周太醫已經不知跪了多久了,大腦一片混亂,直到他快堅持不住,才聽到有腳步聲響起。
“周太醫快起,陛下叫您進去呢。”鄭海全輕聲說著,並扶起周太醫。見這老頭一大把年紀,因為陛下的事兒被折騰得幾番欲死,鄭海全也是滿同情他的。
但也僅限於同情,因為他也比他好不到哪兒去!
周太醫進了內殿許久才出來,出來後,忍不住抹了把額上的冷汗。
終於逃過了這一劫!
可一想到即將面對的,周太醫再也忍不住苦笑出來。
*
時間如流水般往前划過,未帶起任何波瀾。
一切都與平時並無什麼兩樣,又似乎哪裡不一樣了。
太子最近沉寂得厲害,宛如早些日子他暴戾的表現如鏡花水月般,而晉王還是如往日一樣在府中靜養,內里私下到底如何只有有心人才知道。
這日,熙帝當朝昏厥,朝野震動。
鄭海全指揮著人把熙帝用龍輦抬回紫宸殿,不過一會兒,蕭皇后與太子便趕到了。
等許貴妃和晉王聽風而來,太醫已經診治過了,蕭皇后坐在龍床一旁,垂淚不休,面露哀傷。
“陛下啊,您這是怎麼了——”
這麼嚎了一聲,許貴妃便開始撲在龍床邊哭了起來,聲音婉轉悽美,面上如梨花帶雨。
蕭皇后厭惡的看了她一眼,忍著想作嘔的衝動,“哭什麼哭,陛下還沒怎麼呢!”
“臣妾也是太擔心陛下的緣故……”
晉王站在一旁滿面焦慮,“太醫呢?皇后娘娘,太醫如何說?”
“太醫診斷,你父皇早年喜服食丹藥,丹毒一直未能清除,積壓在體內,此次爆發而出,情況有些不好。”
“那父皇為何不醒?”
“太醫說昏厥乃龍體太過虛弱……”
晉王還想說什麼,被蕭皇后揮手打斷。
“陛下此時需要靜養,你們一個在這裡哭,一個在這裡追問不休,陛下還怎麼休養?!都退下吧。”
許貴妃看了晉王一眼,兩人才轉身離去。
回到淳鸞宮,晉王說道:“本王總覺得父皇這次病發不對,母妃可知道有哪些太醫過來診過?”
許貴妃蹙著柳眉,“還是那個周太醫診的,皇后說陛下歷來信賴周太醫,而周太醫為你父皇調養龍體已久,便沒有換人。”
晉王俊眉緊皺,在殿內來回踱了幾步,才說道:“此事不可如此,父皇龍體抱恙怎能由一名太醫診治,母妃你讓手下之人查探一番,另還需找個信得過的太醫和周太醫一齊為父皇診治。”
“母妃自然知道,可如果要是真有什麼貓膩,皇后那裡不會輕易同意的。”
“還是先試探下再說。”
*
熙帝一直未醒來,蕭皇后事必親恭,日日服侍湯藥,夜夜不敢安眠,沒幾日人便瘦了下來。
許貴妃藉機想服侍兩日,也被皇后制止了。說自己夫君大病,做人正妻的服侍幾日又有何為難,哪怕服侍一輩子,她也是甘願的。
把許貴妃恨得牙痒痒。
可她又不能說什麼,說白了,蕭皇后才是這個後宮的女主人。而她,哪怕身為貴妃,在一般人家裡,充其量也不過是個貴妾罷了。
熙帝清醒的時候,她能仗著寵愛與皇后分庭抗禮,熙帝不在,她什麼都不是,蕭皇后下的令,她根本不能反抗。
這幾日每日都有前來紫宸殿請安的低等嬪妃,來了便痛哭不已。其實此時整個後宮女人的心都是相同的,自己得寵與否,都不希望熙帝出事。陛下在的時候,她們是皇上的妃嬪,陛下駕崩,她們就成了太妃,甚至那些未能生養過的妃嬪都不知該如何自處。
紫宸殿日日瀰漫在女人哀婉的哭聲當中,沒幾日蕭皇后便煩了,下令她們呆在自己所住的宮室里為陛下燒香祈福,無事不得出門。
這裡頭也包含許貴妃,可許貴妃歷來是個不聽話的,皇后說了與沒說幾乎沒差。只要皇后多說幾句,她便跪著哭熙帝。
熙帝雖然倒了,但身邊的鄭海全還在呢,尤其如今紫宸殿這處萬眾矚目,蕭皇后也不敢做的太惹眼,只能任許貴妃日日來噁心自己。
由於熙帝的昏迷,朝會已經停了許多日了。
總是這麼停著也不是個事兒,畢竟政務可是不能耽誤的。
於是,理所應當由太子來監國。
太子被熙帝帶著學習治理朝政多年,又有左右兩位丞相協理政務,大熙朝還是如以往那般有條不紊的運轉著。
這會兒太子倒是安穩下來,穩坐泰山。
與之相反,倒是晉王坐不住了。
他自然懷疑父皇昏迷不醒其中有貓膩,可紫宸殿如今由皇后把持,哪怕許貴妃在後宮勢力不弱,也插不進半分手去。熙帝的龍體到底如何,是不是有人動了手腳誰也不清楚。
如今由太子監國,若熙帝這期間真的有個萬一,貴妃一系以前所做的一切可都成了無用功。這種時候晉王和許貴妃自然沉寂不下去,此時的情形與不久前別無二致,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區別就是現在換晉王急了。
晉王肯定不能被動挨打,後宮與前朝一起使力,沒幾日便傳出各種流言蜚語來。
流言說陛下此次昏厥蹊蹺,皇后娘娘把持紫宸殿,為陛下診治的太醫僅為一人,於理不合,其中有貓膩。說皇后硬是把著不讓其他太醫診治……
話里話外都是說蕭皇后的,可說皇后不就是說太子了嗎?只差沒指著他們鼻子說狼子野心了!
流言的源頭不可查,蕭皇后嚴整了幾次,都沒剎住這波流言。反而因為她打殺了幾個沒事碎嘴子的宮人太監,流言傳得更加沸沸揚揚起來,甚至傳到了宮外。
蕭皇后知道這是誰幹的,卻只能暗恨在心,面上還要裝無事狀。像這種事情,她不管會鬧得更凶,她管了就是心虛,無論什麼都有人說的,這分明就是有人挖了坑正等著她跳。
目的為何,她心裡清楚。
一時之間,蕭皇后和太子站到了風頭浪尖處。
朝堂那裡開始有御史彈劾,這些個御史面黑嘴壞,揪到什麼都要彈劾一下,這下可算找到由頭了,哪怕太子目前聽政,也當朝把太子彈劾得青筋直爆,還壓著怒氣不能發火。
對方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那就是對熙帝昏迷起了疑。
當然皇后和太子也不是沒有後招的,待許貴妃再次提出要多找幾個太醫看看,皇后很慡快的答應了。?
☆、第169章
?蕭皇后不光請來了太醫院以白院使為首的幾名老太醫,還請來了兩名丞相。
左丞相林簡,為官幾十載,身後的林家是自開朝便傳承下來的名門世家。而右丞相徐晟,身為清流一派砥柱,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深受朝臣愛戴。這兩人差不多把朝中兩派都給代表齊了,一個代表著名門世家,一個代表著寒門清流。
蕭皇后請他們來為何,不言而喻。
紫宸殿內殿偌大的龍床上,熙帝躺在上面,呼吸平緩,如不是面色蒼白,還會讓人以為他只是睡著了而不是昏迷。
蕭皇后立在龍床一側,說道:“周太醫是陛下欽點的太醫,一直為陛下調養龍體。本宮本想既然陛下如此信重周太醫,定是有他的道理,便未成想過要再招其他太醫來診治。誰曾想有那jian邪小人散播流言中傷本宮與太子,為了以示清白,不落人話柄,此次特意請來白院使並兩位太醫,還有周太醫一齊為陛下診脈,順便請兩位丞相大人以做見證。”
上首處的低語,讓下面的鄭海全與周太醫噤聲趴伏,不敢多言。
“這玩意兒是他給你的?”
周太醫抬首看了一眼那瓷瓶,又垂下頭,“是。”
“可有什麼話說與你聽,讓你用這東西害朕?”
“這——”
“有什麼話就說,朕不會要你的腦袋。”
周太醫猶豫再三,還是決然出口:“臣曾斥靖國公大逆不道,靖國公可能為了拉攏臣,便說了幾句……他說、他說陛下現在老糊塗了,視晉王的異動為無物,一味對太子步步緊逼,為了不想節外生枝,晚一日不如早、早一日……還說,這種想法不光是他們有,如若是晉王坐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也亦然,甚至動作會更快……還說晉王無恥之極,為了謀朝串位一再坑害太子,甚至拿陛下的憐憫之意當籌碼,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出此下策……”
上首處是一陣寂靜,靜得讓人心裡滲得慌。
突然,熙帝大笑幾聲。
“想法不錯,解釋也能說通。自己大逆不道,還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好啊,哈哈,朕的好兒子們啊……”
有腳步聲往內殿挪去,周太醫趴伏在下面,也不敢抬頭去看,直到一旁的鄭海全起身跟了去,周太醫才知道陛下這是離開了。
沒人叫起,他也不敢起來,只能跪在又冷又硬的地面上,等待命運的到來。
周太醫已經不知跪了多久了,大腦一片混亂,直到他快堅持不住,才聽到有腳步聲響起。
“周太醫快起,陛下叫您進去呢。”鄭海全輕聲說著,並扶起周太醫。見這老頭一大把年紀,因為陛下的事兒被折騰得幾番欲死,鄭海全也是滿同情他的。
但也僅限於同情,因為他也比他好不到哪兒去!
周太醫進了內殿許久才出來,出來後,忍不住抹了把額上的冷汗。
終於逃過了這一劫!
可一想到即將面對的,周太醫再也忍不住苦笑出來。
*
時間如流水般往前划過,未帶起任何波瀾。
一切都與平時並無什麼兩樣,又似乎哪裡不一樣了。
太子最近沉寂得厲害,宛如早些日子他暴戾的表現如鏡花水月般,而晉王還是如往日一樣在府中靜養,內里私下到底如何只有有心人才知道。
這日,熙帝當朝昏厥,朝野震動。
鄭海全指揮著人把熙帝用龍輦抬回紫宸殿,不過一會兒,蕭皇后與太子便趕到了。
等許貴妃和晉王聽風而來,太醫已經診治過了,蕭皇后坐在龍床一旁,垂淚不休,面露哀傷。
“陛下啊,您這是怎麼了——”
這麼嚎了一聲,許貴妃便開始撲在龍床邊哭了起來,聲音婉轉悽美,面上如梨花帶雨。
蕭皇后厭惡的看了她一眼,忍著想作嘔的衝動,“哭什麼哭,陛下還沒怎麼呢!”
“臣妾也是太擔心陛下的緣故……”
晉王站在一旁滿面焦慮,“太醫呢?皇后娘娘,太醫如何說?”
“太醫診斷,你父皇早年喜服食丹藥,丹毒一直未能清除,積壓在體內,此次爆發而出,情況有些不好。”
“那父皇為何不醒?”
“太醫說昏厥乃龍體太過虛弱……”
晉王還想說什麼,被蕭皇后揮手打斷。
“陛下此時需要靜養,你們一個在這裡哭,一個在這裡追問不休,陛下還怎麼休養?!都退下吧。”
許貴妃看了晉王一眼,兩人才轉身離去。
回到淳鸞宮,晉王說道:“本王總覺得父皇這次病發不對,母妃可知道有哪些太醫過來診過?”
許貴妃蹙著柳眉,“還是那個周太醫診的,皇后說陛下歷來信賴周太醫,而周太醫為你父皇調養龍體已久,便沒有換人。”
晉王俊眉緊皺,在殿內來回踱了幾步,才說道:“此事不可如此,父皇龍體抱恙怎能由一名太醫診治,母妃你讓手下之人查探一番,另還需找個信得過的太醫和周太醫一齊為父皇診治。”
“母妃自然知道,可如果要是真有什麼貓膩,皇后那裡不會輕易同意的。”
“還是先試探下再說。”
*
熙帝一直未醒來,蕭皇后事必親恭,日日服侍湯藥,夜夜不敢安眠,沒幾日人便瘦了下來。
許貴妃藉機想服侍兩日,也被皇后制止了。說自己夫君大病,做人正妻的服侍幾日又有何為難,哪怕服侍一輩子,她也是甘願的。
把許貴妃恨得牙痒痒。
可她又不能說什麼,說白了,蕭皇后才是這個後宮的女主人。而她,哪怕身為貴妃,在一般人家裡,充其量也不過是個貴妾罷了。
熙帝清醒的時候,她能仗著寵愛與皇后分庭抗禮,熙帝不在,她什麼都不是,蕭皇后下的令,她根本不能反抗。
這幾日每日都有前來紫宸殿請安的低等嬪妃,來了便痛哭不已。其實此時整個後宮女人的心都是相同的,自己得寵與否,都不希望熙帝出事。陛下在的時候,她們是皇上的妃嬪,陛下駕崩,她們就成了太妃,甚至那些未能生養過的妃嬪都不知該如何自處。
紫宸殿日日瀰漫在女人哀婉的哭聲當中,沒幾日蕭皇后便煩了,下令她們呆在自己所住的宮室里為陛下燒香祈福,無事不得出門。
這裡頭也包含許貴妃,可許貴妃歷來是個不聽話的,皇后說了與沒說幾乎沒差。只要皇后多說幾句,她便跪著哭熙帝。
熙帝雖然倒了,但身邊的鄭海全還在呢,尤其如今紫宸殿這處萬眾矚目,蕭皇后也不敢做的太惹眼,只能任許貴妃日日來噁心自己。
由於熙帝的昏迷,朝會已經停了許多日了。
總是這麼停著也不是個事兒,畢竟政務可是不能耽誤的。
於是,理所應當由太子來監國。
太子被熙帝帶著學習治理朝政多年,又有左右兩位丞相協理政務,大熙朝還是如以往那般有條不紊的運轉著。
這會兒太子倒是安穩下來,穩坐泰山。
與之相反,倒是晉王坐不住了。
他自然懷疑父皇昏迷不醒其中有貓膩,可紫宸殿如今由皇后把持,哪怕許貴妃在後宮勢力不弱,也插不進半分手去。熙帝的龍體到底如何,是不是有人動了手腳誰也不清楚。
如今由太子監國,若熙帝這期間真的有個萬一,貴妃一系以前所做的一切可都成了無用功。這種時候晉王和許貴妃自然沉寂不下去,此時的情形與不久前別無二致,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區別就是現在換晉王急了。
晉王肯定不能被動挨打,後宮與前朝一起使力,沒幾日便傳出各種流言蜚語來。
流言說陛下此次昏厥蹊蹺,皇后娘娘把持紫宸殿,為陛下診治的太醫僅為一人,於理不合,其中有貓膩。說皇后硬是把著不讓其他太醫診治……
話里話外都是說蕭皇后的,可說皇后不就是說太子了嗎?只差沒指著他們鼻子說狼子野心了!
流言的源頭不可查,蕭皇后嚴整了幾次,都沒剎住這波流言。反而因為她打殺了幾個沒事碎嘴子的宮人太監,流言傳得更加沸沸揚揚起來,甚至傳到了宮外。
蕭皇后知道這是誰幹的,卻只能暗恨在心,面上還要裝無事狀。像這種事情,她不管會鬧得更凶,她管了就是心虛,無論什麼都有人說的,這分明就是有人挖了坑正等著她跳。
目的為何,她心裡清楚。
一時之間,蕭皇后和太子站到了風頭浪尖處。
朝堂那裡開始有御史彈劾,這些個御史面黑嘴壞,揪到什麼都要彈劾一下,這下可算找到由頭了,哪怕太子目前聽政,也當朝把太子彈劾得青筋直爆,還壓著怒氣不能發火。
對方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那就是對熙帝昏迷起了疑。
當然皇后和太子也不是沒有後招的,待許貴妃再次提出要多找幾個太醫看看,皇后很慡快的答應了。?
☆、第169章
?蕭皇后不光請來了太醫院以白院使為首的幾名老太醫,還請來了兩名丞相。
左丞相林簡,為官幾十載,身後的林家是自開朝便傳承下來的名門世家。而右丞相徐晟,身為清流一派砥柱,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深受朝臣愛戴。這兩人差不多把朝中兩派都給代表齊了,一個代表著名門世家,一個代表著寒門清流。
蕭皇后請他們來為何,不言而喻。
紫宸殿內殿偌大的龍床上,熙帝躺在上面,呼吸平緩,如不是面色蒼白,還會讓人以為他只是睡著了而不是昏迷。
蕭皇后立在龍床一側,說道:“周太醫是陛下欽點的太醫,一直為陛下調養龍體。本宮本想既然陛下如此信重周太醫,定是有他的道理,便未成想過要再招其他太醫來診治。誰曾想有那jian邪小人散播流言中傷本宮與太子,為了以示清白,不落人話柄,此次特意請來白院使並兩位太醫,還有周太醫一齊為陛下診脈,順便請兩位丞相大人以做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