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德榮如何不知道丈夫對當年之事心有餘悸,最怕的是韋國公府百年基業葬送在他手裡,讓丈夫為了女兒去觸犯家族利益,基本不可能。
可她仍舊不甘心,哭道:“那母子三人那般膽大妄為,連謀逆的事都敢犯,咱們阿芫不過是嫁予吳王為妻,從頭到尾不曾參與,何其無辜,憑什麼讓她為了她們母子所犯之罪受過。皇兄也不是那等不講道理之事,若我去求求情,說不定就肯放過阿芫了。”
韋國公聽得面色鐵青,看著妻子,厲聲道:“阿芫無辜?非逼著我跟你說明白才行?不說別的,當日咱們一家四口被怡妃捉住,用來要挾二郎歸順時,阿芫在哪?“德榮一愣,忘了拭淚,道:“國公爺這話什麼意思?”
韋國公齒冷道:“我也是事後才知道,阿芫當日便躲在怡妃的一隊親衛兵護著的馬車上,她明知道怡妃會利用我們來要挾你二哥,事前不曾給我們通風報信,事後不曾出來替我們求過情,當時怡妃威脅你二哥要將我碎屍萬段時,她躲在馬車裡,連面都不露,可見這孩子何其涼薄無情,你竟然還在維護她?”
德榮顫聲道:“不,不會的,阿芫絕不會這樣,這當中一定有誤會。”
韋國公冷哼一聲道:“當時折衝都尉府投降時,阿芫所在的馬車恰好在其中,第一個被御林軍被繳獲,她好端端從車上下來,可能做得了假?哼,我倒是知道這孩子打的什麼主意,知道自己已經嫁給吳王了,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怡妃要造反,二話不說便跟著她婆母造反。這孩子由來自私,跟她自己的安生比起來,咱們這些人的身家性命乃至她二哥的死活,算得什麼?虧得二郎寧死不肯歸順怡妃,否則咱們韋國公府早已論了造反之罪,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了。”
德榮面色難看至極,尤嘴硬道:“她說不定也是被怡妃所迫,怪不得她。”
“怡妃所迫?”韋國公道,“當時長安大亂,吳王不在府中,她不說來韋國公府找咱們,反第一時間去找她婆母,後來親眼目睹咱們如何被怡妃折辱,跟咱們相隔不遠,卻自管躲在馬車上,坐觀其成,想想該是何等冷硬的心腸。最讓人心寒的是,你不見當時怡妃誘勸二郎的話,句句意有所指,若不是阿芫提前知會過怡妃二郎的軟肋,告訴怡妃如何誘勸才能讓她二哥歸順,怎會每一句都正中二郎的心事?我當時聽得心驚膽戰,唯恐二郎犯糊塗,幸虧這孩子還算明事理,沒為了一己私慾棄咱們國公府百年基業於不顧。”
德榮聽得手腳冰涼,嘴唇一張一合,再也說不出一個字。
韋國公寒聲道:“我勸你別再為這孩子四處奔走,也別再想方設法去大理寺看她,這孩子跟她婆母一樣,心裡頭只有自己,沒有旁人,根本不值當咱們為她搭上一家子的身家性命,大郎尚未娶妻,二郎才剛從玉門關九生一生回來。你且想仔細了,你不光只有這一個女兒,莫再犯糊塗。”
第196章
含元殿
皇帝一邊翻閱奏摺一邊對藺效道:“今日一早,道長派人傳話給朕,說陣法已布置妥當,過幾日就能啟陣,可惜需得七七四十九日才能完成陣法,其後還有上百場超度法事,最快也需得兩月方能完成,唉,若是能再快些便好了,朕真怕自己——”
他突兀地收住話頭,遺憾地嘆口氣,不再接著往下說。
殿中空氣頓時變得有些沉重。
藺效看一眼臉色透著幾分青灰的皇上,想起沁瑤說起皇上腿上的屍毒救治得太晚,侵入心脈,恐怕沒多久好活。
這話雖然沒人敢對皇上明說,但皇上這些日日帶著阿寒臨朝聽政,沒日沒夜地整頓朝中政務,背著人時,不時流露憂心,分明已經從腿上那處傷口知道了一些端倪。
雖然皇上喝了無數祛毒藥,但那處傷口仍不斷潰爛,不像能痊癒的模樣,此事被捂得極嚴,只有幾個人知道,可皇上顯然有了預感,猜到自己不久於人世,在卯著命安排身後事。
而皇上之所以如此不惜命,恐怕還是為了蕙妃之死痛悔自責,在變相用這種法子懲罰自己,也在千方百計補償蕙妃母子。
可照當時蕙妃被鎮壓之前對皇上的態度來看,皇上這番苦心安排,蕙妃不見得肯領情。
皇上看著那疊奏摺發了半晌呆,問藺效道:“康平仍執意要出家?”
藺效道:“是。”
起初,康平哭鬧不休,幾次三番鬧著要見父皇,求他給阿娘免罪,可眼見怡妃一族被連根拔起,阿娘被毒酒“賜死”,兩位哥哥被流放,終於明白一切無可迴轉,漸漸沒了聲音。
皇上一啞,許久之後,淡淡道:“先朝一位太妃潛心向佛,其子登基後,為母建了一所無塵庵,就建在宮裡北苑,康平若執意要出家修行,便將她安置到無塵庵罷。”
藺效微訝地看一眼皇上,無塵庵雖為佛庵,實則常年有宮人供養打掃,不比外頭佛庵,可謂自成一國。康平在庵里修行,既清淨,又不至於受委屈,這安排看似隨意,實則煞費苦心,可見皇上仍對康平存有惻隱之心。
正思忖間,忽聽皇上道:“馮伯玉可醒來了?”
藺效神色微斂,回話道:“剛醒不久,太醫看了,暫無大礙了。”
“將當日的情形與朕細說說。”皇上眯了眯眼道。
藺效靜了一瞬,深知自己接下來說的每一句話都將與馮伯玉的生死息息相關,審慎道:“怡妃發動兵變時,康平不明就裡,幾次三番鬧著要找皇上和怡妃,怡妃的手下一來怕康平壞事,二來怕康平身陷險境,將她和駙馬拘到一處偏宅加以軟禁。駙馬猜到怡妃企圖謀朝篡位,不肯同流合污,中途曾試圖逃脫,未能遂願,悲怒之下,只說寧肯做刀下魂,也不做亂臣賊子,趁怡妃手下不留神,觸柱自戕。他求死心切,雖被怡妃手下攔了一把,仍撞得頭破血流。侄兒的屬下找到康平和馮伯玉時,馮伯玉血止不住,已經昏迷不醒,康平心急火燎,正急著派人去找大夫。事後,侄兒派余若水驗了馮伯玉的傷,傷得不輕,確是存了求死之心,照侄兒看,駙馬恐怕對怡妃娘娘謀逆之事全不知情,不過無端被牽連爾。”
每一個字都照實而說,不曾有半點誇大或貶抑之詞。
皇上從案後起身,舉棋不定來回踱了兩步,須臾,嘆著氣點點頭,“余若水這幾日跟朕回過馮伯玉的傷情,朕心裡也有數,這孩子出身寒微,一朝及第,說起來頗為不易。朕之前盛怒之下,只當他權欲薰心,跟怡妃沆瀣一氣,險些治他連坐之罪,如今看來,倒是朕錯怪了他。”
他負著手轉過身,“當初殿試時,朕便覺得這孩子文章做得好,到大理寺之後,又著實踏實勤懇,即便後來尚了康平,依然兢兢業業,不曾有半點懈怠之意,雖因怡妃之事被無端牽連,無路可退之時,竟願意以死明志,讀書人的氣節和傲骨可見一斑,倘若因著怡妃之事就此埋沒,著實可惜——”
皇上說著,沉吟不語。
藺效聽得此話,知道皇上對馮伯玉的安置已然心中有數,不再開口,靜立一旁。
過了一會,皇上從沉思中回過神,臉色掩蓋不住的疲憊,勉強笑著對藺效道:“你也忙了一日了,不如早些回府,你媳婦如今懷了身孕,正需要人照看。馮伯玉的事,朕明日再擬旨。”
藺效告辭退下,到了殿門口,剛下台階,便覺臉上一涼,舉目一望,半昏天色中正落下鵝毛大的片片雪花。
進了臘月,雪一場接著一場,年節也跟著近了。
懸掛在各處的宮燈在雪地中光影流轉,將暮色中的雪地照得昏黃溫暖,宛如思如齋里的暖燈如豆,立在原地靜了片刻,想起那個總在燈下等他的嬌人兒,他心底一片柔軟,一刻不願再在宮中停留,邁開步子往宮外走去。
————————————————————
第二日,皇上果然頒旨,准了康平公主帶罪修行,賜號平寧居士,將其安置在無塵庵。
康平公主接旨後,只說自己潛心向佛,請旨與馮伯玉和離。
皇上接了康平的請奏,立刻准了,另擬一道旨,將馮伯玉無罪釋放,重新起復,外放長安,任邕州縣令。
出行前,馮伯玉應召進宮,去無塵庵見康平一面。
康平洗去鉛華,緇衣素麵,看著倒比往日清婉許多,立在廊下,端詳了馮伯玉半晌,見他額上仍縛著用來護傷口的繃布,臉龐雖消瘦不少,卻一如既往的俊美無儔,心微微揪了一下,嘴上卻笑道:“自你我成親,哪怕錦衣玉食,亦從未在你臉上見過笑意,如今你被外放長安,不過一個小小縣令,倒比從前看著精神喜氣,”
馮伯玉來時對康平的反應做過千般設想,原以為她會怨天尤人或是一蹶不振,萬沒想到她連遭遽變,竟反倒比從前豁達通透,原先準備好的應對之詞一句未派上用場,訕訕立在原地。
“可見我當日錯得有多離譜。”康平靜靜看著馮伯玉道。
馮伯玉不知如何接話,只好繼續沉默。
康平回頭看了看靜悄悄的庵房,幽幽道:“父皇對我手下留情,未讓我經受顛沛流離之苦,我不敢再有別的奢望,只是一想起你,總覺得有些虧欠,要不是當時非讓你做我駙馬,何至於連累你受這份罪,所幸父王總算明白事理,沒降罪於你,就不知其中,還有沒有旁人的功勞。”
說完,文靜了片刻,故態復萌,又大大咧咧起來,“這樣也好,免得咱們倆成日裡彼此怨懟,到最後終成怨偶。今日請你進宮也沒別的,就是想著咱們總算是夫妻一場,你這一走,咱們往後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見,想再看看你。”
語氣雖輕鬆,卻分明透著不舍。
馮伯玉心裡不是滋味,悵惘地嘆口氣,認真道:“保重。”
康平滯了滯,強笑道:“頭一回見你這麼有耐性聽我說話,從前你可是寧肯對著卷宗,也不願多看我一眼。”
說完,心中一酸,笑容忽然有些維持不住,倉皇轉過頭,好半天,才別彆扭扭道:“你走吧,我總算肯放手了,你從此自由了,眼下還不知道心裡有多高興呢。”
她陰晴不定,雖然有心掩飾,到底露出原來的驕橫來,馮伯玉反倒自在了,鄭重對康平行了一禮,斟酌著詞句道:“多謝,我——”
康平暴躁起來,一個勁地催促他道:“怎麼還不走!我話都已經說完了,快走吧!”說話時,眼睛固執地看著一旁。
可她仍舊不甘心,哭道:“那母子三人那般膽大妄為,連謀逆的事都敢犯,咱們阿芫不過是嫁予吳王為妻,從頭到尾不曾參與,何其無辜,憑什麼讓她為了她們母子所犯之罪受過。皇兄也不是那等不講道理之事,若我去求求情,說不定就肯放過阿芫了。”
韋國公聽得面色鐵青,看著妻子,厲聲道:“阿芫無辜?非逼著我跟你說明白才行?不說別的,當日咱們一家四口被怡妃捉住,用來要挾二郎歸順時,阿芫在哪?“德榮一愣,忘了拭淚,道:“國公爺這話什麼意思?”
韋國公齒冷道:“我也是事後才知道,阿芫當日便躲在怡妃的一隊親衛兵護著的馬車上,她明知道怡妃會利用我們來要挾你二哥,事前不曾給我們通風報信,事後不曾出來替我們求過情,當時怡妃威脅你二哥要將我碎屍萬段時,她躲在馬車裡,連面都不露,可見這孩子何其涼薄無情,你竟然還在維護她?”
德榮顫聲道:“不,不會的,阿芫絕不會這樣,這當中一定有誤會。”
韋國公冷哼一聲道:“當時折衝都尉府投降時,阿芫所在的馬車恰好在其中,第一個被御林軍被繳獲,她好端端從車上下來,可能做得了假?哼,我倒是知道這孩子打的什麼主意,知道自己已經嫁給吳王了,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怡妃要造反,二話不說便跟著她婆母造反。這孩子由來自私,跟她自己的安生比起來,咱們這些人的身家性命乃至她二哥的死活,算得什麼?虧得二郎寧死不肯歸順怡妃,否則咱們韋國公府早已論了造反之罪,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了。”
德榮面色難看至極,尤嘴硬道:“她說不定也是被怡妃所迫,怪不得她。”
“怡妃所迫?”韋國公道,“當時長安大亂,吳王不在府中,她不說來韋國公府找咱們,反第一時間去找她婆母,後來親眼目睹咱們如何被怡妃折辱,跟咱們相隔不遠,卻自管躲在馬車上,坐觀其成,想想該是何等冷硬的心腸。最讓人心寒的是,你不見當時怡妃誘勸二郎的話,句句意有所指,若不是阿芫提前知會過怡妃二郎的軟肋,告訴怡妃如何誘勸才能讓她二哥歸順,怎會每一句都正中二郎的心事?我當時聽得心驚膽戰,唯恐二郎犯糊塗,幸虧這孩子還算明事理,沒為了一己私慾棄咱們國公府百年基業於不顧。”
德榮聽得手腳冰涼,嘴唇一張一合,再也說不出一個字。
韋國公寒聲道:“我勸你別再為這孩子四處奔走,也別再想方設法去大理寺看她,這孩子跟她婆母一樣,心裡頭只有自己,沒有旁人,根本不值當咱們為她搭上一家子的身家性命,大郎尚未娶妻,二郎才剛從玉門關九生一生回來。你且想仔細了,你不光只有這一個女兒,莫再犯糊塗。”
第196章
含元殿
皇帝一邊翻閱奏摺一邊對藺效道:“今日一早,道長派人傳話給朕,說陣法已布置妥當,過幾日就能啟陣,可惜需得七七四十九日才能完成陣法,其後還有上百場超度法事,最快也需得兩月方能完成,唉,若是能再快些便好了,朕真怕自己——”
他突兀地收住話頭,遺憾地嘆口氣,不再接著往下說。
殿中空氣頓時變得有些沉重。
藺效看一眼臉色透著幾分青灰的皇上,想起沁瑤說起皇上腿上的屍毒救治得太晚,侵入心脈,恐怕沒多久好活。
這話雖然沒人敢對皇上明說,但皇上這些日日帶著阿寒臨朝聽政,沒日沒夜地整頓朝中政務,背著人時,不時流露憂心,分明已經從腿上那處傷口知道了一些端倪。
雖然皇上喝了無數祛毒藥,但那處傷口仍不斷潰爛,不像能痊癒的模樣,此事被捂得極嚴,只有幾個人知道,可皇上顯然有了預感,猜到自己不久於人世,在卯著命安排身後事。
而皇上之所以如此不惜命,恐怕還是為了蕙妃之死痛悔自責,在變相用這種法子懲罰自己,也在千方百計補償蕙妃母子。
可照當時蕙妃被鎮壓之前對皇上的態度來看,皇上這番苦心安排,蕙妃不見得肯領情。
皇上看著那疊奏摺發了半晌呆,問藺效道:“康平仍執意要出家?”
藺效道:“是。”
起初,康平哭鬧不休,幾次三番鬧著要見父皇,求他給阿娘免罪,可眼見怡妃一族被連根拔起,阿娘被毒酒“賜死”,兩位哥哥被流放,終於明白一切無可迴轉,漸漸沒了聲音。
皇上一啞,許久之後,淡淡道:“先朝一位太妃潛心向佛,其子登基後,為母建了一所無塵庵,就建在宮裡北苑,康平若執意要出家修行,便將她安置到無塵庵罷。”
藺效微訝地看一眼皇上,無塵庵雖為佛庵,實則常年有宮人供養打掃,不比外頭佛庵,可謂自成一國。康平在庵里修行,既清淨,又不至於受委屈,這安排看似隨意,實則煞費苦心,可見皇上仍對康平存有惻隱之心。
正思忖間,忽聽皇上道:“馮伯玉可醒來了?”
藺效神色微斂,回話道:“剛醒不久,太醫看了,暫無大礙了。”
“將當日的情形與朕細說說。”皇上眯了眯眼道。
藺效靜了一瞬,深知自己接下來說的每一句話都將與馮伯玉的生死息息相關,審慎道:“怡妃發動兵變時,康平不明就裡,幾次三番鬧著要找皇上和怡妃,怡妃的手下一來怕康平壞事,二來怕康平身陷險境,將她和駙馬拘到一處偏宅加以軟禁。駙馬猜到怡妃企圖謀朝篡位,不肯同流合污,中途曾試圖逃脫,未能遂願,悲怒之下,只說寧肯做刀下魂,也不做亂臣賊子,趁怡妃手下不留神,觸柱自戕。他求死心切,雖被怡妃手下攔了一把,仍撞得頭破血流。侄兒的屬下找到康平和馮伯玉時,馮伯玉血止不住,已經昏迷不醒,康平心急火燎,正急著派人去找大夫。事後,侄兒派余若水驗了馮伯玉的傷,傷得不輕,確是存了求死之心,照侄兒看,駙馬恐怕對怡妃娘娘謀逆之事全不知情,不過無端被牽連爾。”
每一個字都照實而說,不曾有半點誇大或貶抑之詞。
皇上從案後起身,舉棋不定來回踱了兩步,須臾,嘆著氣點點頭,“余若水這幾日跟朕回過馮伯玉的傷情,朕心裡也有數,這孩子出身寒微,一朝及第,說起來頗為不易。朕之前盛怒之下,只當他權欲薰心,跟怡妃沆瀣一氣,險些治他連坐之罪,如今看來,倒是朕錯怪了他。”
他負著手轉過身,“當初殿試時,朕便覺得這孩子文章做得好,到大理寺之後,又著實踏實勤懇,即便後來尚了康平,依然兢兢業業,不曾有半點懈怠之意,雖因怡妃之事被無端牽連,無路可退之時,竟願意以死明志,讀書人的氣節和傲骨可見一斑,倘若因著怡妃之事就此埋沒,著實可惜——”
皇上說著,沉吟不語。
藺效聽得此話,知道皇上對馮伯玉的安置已然心中有數,不再開口,靜立一旁。
過了一會,皇上從沉思中回過神,臉色掩蓋不住的疲憊,勉強笑著對藺效道:“你也忙了一日了,不如早些回府,你媳婦如今懷了身孕,正需要人照看。馮伯玉的事,朕明日再擬旨。”
藺效告辭退下,到了殿門口,剛下台階,便覺臉上一涼,舉目一望,半昏天色中正落下鵝毛大的片片雪花。
進了臘月,雪一場接著一場,年節也跟著近了。
懸掛在各處的宮燈在雪地中光影流轉,將暮色中的雪地照得昏黃溫暖,宛如思如齋里的暖燈如豆,立在原地靜了片刻,想起那個總在燈下等他的嬌人兒,他心底一片柔軟,一刻不願再在宮中停留,邁開步子往宮外走去。
————————————————————
第二日,皇上果然頒旨,准了康平公主帶罪修行,賜號平寧居士,將其安置在無塵庵。
康平公主接旨後,只說自己潛心向佛,請旨與馮伯玉和離。
皇上接了康平的請奏,立刻准了,另擬一道旨,將馮伯玉無罪釋放,重新起復,外放長安,任邕州縣令。
出行前,馮伯玉應召進宮,去無塵庵見康平一面。
康平洗去鉛華,緇衣素麵,看著倒比往日清婉許多,立在廊下,端詳了馮伯玉半晌,見他額上仍縛著用來護傷口的繃布,臉龐雖消瘦不少,卻一如既往的俊美無儔,心微微揪了一下,嘴上卻笑道:“自你我成親,哪怕錦衣玉食,亦從未在你臉上見過笑意,如今你被外放長安,不過一個小小縣令,倒比從前看著精神喜氣,”
馮伯玉來時對康平的反應做過千般設想,原以為她會怨天尤人或是一蹶不振,萬沒想到她連遭遽變,竟反倒比從前豁達通透,原先準備好的應對之詞一句未派上用場,訕訕立在原地。
“可見我當日錯得有多離譜。”康平靜靜看著馮伯玉道。
馮伯玉不知如何接話,只好繼續沉默。
康平回頭看了看靜悄悄的庵房,幽幽道:“父皇對我手下留情,未讓我經受顛沛流離之苦,我不敢再有別的奢望,只是一想起你,總覺得有些虧欠,要不是當時非讓你做我駙馬,何至於連累你受這份罪,所幸父王總算明白事理,沒降罪於你,就不知其中,還有沒有旁人的功勞。”
說完,文靜了片刻,故態復萌,又大大咧咧起來,“這樣也好,免得咱們倆成日裡彼此怨懟,到最後終成怨偶。今日請你進宮也沒別的,就是想著咱們總算是夫妻一場,你這一走,咱們往後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見,想再看看你。”
語氣雖輕鬆,卻分明透著不舍。
馮伯玉心裡不是滋味,悵惘地嘆口氣,認真道:“保重。”
康平滯了滯,強笑道:“頭一回見你這麼有耐性聽我說話,從前你可是寧肯對著卷宗,也不願多看我一眼。”
說完,心中一酸,笑容忽然有些維持不住,倉皇轉過頭,好半天,才別彆扭扭道:“你走吧,我總算肯放手了,你從此自由了,眼下還不知道心裡有多高興呢。”
她陰晴不定,雖然有心掩飾,到底露出原來的驕橫來,馮伯玉反倒自在了,鄭重對康平行了一禮,斟酌著詞句道:“多謝,我——”
康平暴躁起來,一個勁地催促他道:“怎麼還不走!我話都已經說完了,快走吧!”說話時,眼睛固執地看著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