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大暉的工匠們步子邁的十分大,直接就先裝到海船上,還成功了。
雖然這海船比起後世的輪船噸位小太多,但勝在靈活。在海戰時,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況且,只要成功一次,之後改進還遠嗎?
大的輪船指日可待。
馮博聞第一次坐這麼快的船,不過他好歹常在船上玩耍,並不暈車。
在船上的幾日,余柏林很快就重新博得了馮博聞的尊敬和好感。只是現在馮博聞不再像小時候那麼單純天真,因此兩人的相處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樣親密了。
余柏林遺憾之餘又有些欣慰。馮努放養似的教育方式,余柏林是不認同的。
但幸虧他給馮博聞找的先生和寄養的友人品德還算端正。雖然過於方正了些,至少馮博聞沒有學壞。
只要馮博聞品行端正,哪怕能力差了些,他也能保其一輩子安順。
這也是他唯一能報答馮努的地方了。
這大概也是馮努唯一請求的地方了。
余柏林知道馮努的心思。他不求馮博聞有多高地位,大概是親人相繼離世讓他打擊太大,他只希望馮博聞能平安。
若是要讓馮博聞將來有一個好前程,他就不會將馮博聞帶離京城。就算想對余柏林表現出拒絕送養馮博聞的態度,他大可以在京城選擇一友人寄養。
余柏林和皇室親近,馮博聞只要留在京城,肯定從小就和皇子在一起長大,將來怎麼也能得個面子情,有一個好前程。
但馮努很害怕。
大概這個時代的百姓,大多都挺害怕皇帝。
馮博聞和皇子玩得好,馮努並沒有想到馮博聞將來的前程,而是想到的危險。
伴君如伴虎的危險。
他家不過是被牽連就家破人亡。馮博聞和皇子走得近,將來一個萬一,就算是余柏林也保不住他。
可以說馮努太過小心謹慎,也可以說馮努掐斷了馮博聞的青雲路。
可他就馮博聞這一根獨苗苗,再小心謹慎也不為過。
余柏林理解馮努,因此也並不主動提出幫助馮博聞的事。
馮博聞現在也懂事了,知道他爺爺的心情。
他覺得自己很理解。但是現在看著余柏林身邊的排場,他又不由想著,若是自己沒離開表叔身邊,被表叔教養長大,現在該是何種樣子。
不過馮博聞畢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即使他常被寄養在別人家裡,也沒有打消他的孝順之心。
過去的事情已經成定局,既然是爺爺的決定,那他就安然接受就好。
不是自己的,終究不是自己的。
馮博聞心理變化,余柏林一眼就看穿了。
當見到他從黯然到釋然,余柏林心中更顯欣慰。
苗苗的確長大了,懂事了。
余柏林不由又想到小寶。
他最後一次離開京城的時候,小寶還是一團孩氣。現在,他也應該成為當初在北疆時,見到的大寶的那個樣子了吧?畢竟他們兩是親兄弟。
小寶雖然在外人面前一直很懂事,但在他面前卻是又調皮又嬌氣。不知道過了這麼幾年,小寶究竟有如何變化。
只是從書信隻言片語,余柏林很難拼湊出小寶如今的模樣。
這時候,他有一種想家的感覺。
看來,他已經把京城當成家了。
而大寶小寶,以及封蔚,都已經被他當做家人了。
穿越到這個時代,若是母親和舅舅給了他活下去的動力,那封蔚一家,才給了他家的感覺,讓他的心漸漸踏實下來,漸漸完全融入這個時代。
他的確想家了。
……馮努雖然病重,意識卻還清醒的。
他正是趁著意識清醒,讓馮博聞請余柏林過來。他擔心自己若是昏迷過去,支撐不住,沒等到余柏林來就去了,那之後的事,可能失去先機。
馮努掙了這麼大一份家產,他如今病重,身邊又只有一小孫子,馮家的人說不心動是不可能的。
財帛動人心。
按法理來說,馮博聞才是馮努唯一的繼承人,其餘什麼宗族旁親一個子都分不到。但馮博聞還小啊。既然他還小,總要有人照顧吧?所以眾人都爭相在馮努面前賣好,想讓馮博聞在自己家住。
然而馮努之前寧可將馮博聞寄養在友人家,也不願意送到宗族親戚家,就很能體現馮努的意願了。
第126章
離開的時候,封蔚焦慮過度,擔憂余柏林太過正直善良,被那些刁民欺負,因此特意給他換了一隊長得最凶神惡煞的士兵,換掉了余柏林本身的侍衛。
侍衛:……
余柏林:……
只有省略號能代表他們此時的心情。
封蔚不但派了在戰場上廝殺過的士兵給余柏林充當臨時侍衛,還讓能說會道的官吏,去給余柏林充當臨時管家。
官吏笑眯眯的同意了。
家裡長短,財產糾紛什麼的,他最喜歡了。
余柏林繼續無語。
似乎這一位下屬的愛好有點怪異啊。如果他生活在現代,是不是每天八點檔的忠實愛好者?
不過封蔚一時擔憂過度,余柏林當來到馮家的時候,還真唬住了不少人。
也不能說唬住,他們在得知馮博聞去請余柏林來的時候,就已經被嚇到了。
倒是有人被金錢迷住了雙眼,說余柏林不過一外甥,管不得馮家的事。
那人立刻就被清醒的人給摁了。
“人家余大人深受天子大老爺信任,聽說天子大老爺奇珍異寶一屋子一屋子的送給余大人,馮家這點錢,他哪看得上眼?”一老者抽了一口旱菸,嘆氣道,“余大人是為馮博聞那小子撐腰來著。我們再怎麼說,不過是宗親而已。馮家的錢,本來就該馮博聞那小子得,沒我們什麼事。不然何苦要搶著去多養一張嘴?”
“說的也是,我們看著馮努好像多年沒聯繫余大人,都忘記余大人是他親外甥,他要是託孤,當然要托給余大人。”另一人滿臉羨慕,“要是能讓我家娃跟著余大人,我把我家全部財產都獻給余大人都可以啊。”
聽這人一說,其餘人紛紛露出恍然神色。
比起馮家那巨額的家產,好似跟余柏林打好交道,似乎才更誘人?
在這個時代,士農工商,能當個小官,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只有錢,沒有權,那就寸步難行。
因此許多大財主,都會想盡千方百計去捐一個小官來當。
對於他們這些,連馮努的財產都要窺伺,想要算計人家馮家小兒郎的人而言,要是能討好了余柏林,得一個官噹噹……
一些人只想一想,就忍不住露出垂涎的表情。
他們也不想想,都做出這種事了,只說幾句好話,余柏林鳥他們才怪。
這時候,余柏林身邊的“侍衛”和“管家”就發揮作用了。
余柏林只需要全程擺著一張臭臉,展現他的官威,然後一句話都不用說,讓“管家”說話就成了。
其餘人也沒覺什麼不對。
如果余柏林真態度溫和了,他們還真會上杆子往上爬。
但余柏林舉止威嚴,態度冷淡,他們立刻就慫了。他們之前想了千遍萬遍的應對之話,現在統統抓瞎,唯唯諾諾的連話都說不全。
看著那一隊帶著血型之氣的“侍衛”,腿都嚇軟了好吧?
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見了本地縣官,都跟老鼠見了貓似的。現在見著余柏林這種大官,還能站著,就算不錯了。
“管家”笑眯眯的將所有事都解決了,並協助召來宗族,趁著馮努還清醒著,將家產一筆一筆的分割了。
本來這些東西全該馮博聞繼承。但馮努只讓馮博聞讀書,並未教他經商。所以他只留給了馮博聞足夠用一輩子的錢財,然後又捐了一部分購買祭田,安撫宗族。
其餘的,都交給了自己的好友。
那位好友,現在也成為了皇商。
這財產分配方式,讓宗族的人十分驚訝。
雖然錢他們已經不準備要了,馮努肯購買祭田他們已經很驚喜了。但難道這些錢不是該都留給馮博聞嗎?再不來,也要送給余柏林,讓余柏林照顧馮博聞吧?給一個外人,是什麼意思?
他們忙看向馮博聞和余柏林,想從他們臉上看到不悅和震驚。
出乎他們所料,兩人都很平靜,似乎早就知道這件事了。
兩人的確是早就知道了。
馮努將自己所舉理由一五一十的告訴了馮博聞。
馮博聞沒學過經商,馮努也不準備讓他走商人這條路,甚至是皇商,也比不過一小官。
至於錢,馮博聞平日生活並不奢侈,留下的錢,足夠他一輩子不愁吃穿。更何況,馮努知道,余柏林也絕對不會放著馮博聞不管。
馮努想儘可能的為馮博聞鋪路。
他不送錢給余柏林,是知道這樣明目張胆的送,反而會給余柏林增加麻煩,說不得還會有人以此為把柄,彈劾余柏林。
他作為皇商,可是與許多官員打過交道,對官場中的彎彎道道不說特別了解,也是略知一二。
何況,余柏林並不缺錢。
先不說京中日進斗金的百香樓等產業都有餘柏林的影子在裡面,就說海上貿易一事,賺錢最多的不是皇商,而是皇上。
而皇帝陛下的那一份子中,就有德王和余柏林的一份錢。
能綁住余柏林,讓余柏林心甘情願幫助馮博聞的,只有之前的感情投資。
除了在馮博聞一事上,馮努反應過度之外,其餘事情上,馮努對余柏林好的沒話說。
馮努問心無愧,又對余柏林品行十分了解,所以才敢做出此事。
余柏林此次前來,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馮努了解余柏林,余柏林何曾不了解馮努?
馮努即使不明說,余柏林也知道馮努的考慮打算。
只要馮博聞自己爭氣,他自然會幫襯著馮博聞。而馮努將大半財產交給自己同樣作為皇商的好友,並且將家中積攢的字畫古籍等風雅之物,偷偷都送給了另一讓馮博聞經常借住的那一位好友,都是用錢財換人情。
為了馮博聞,馮努即使病入膏肓,也步步斟酌,恨不得在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前,替其鋪平所有道路。
余柏林來的時候帶來了封蔚府中供奉的大夫。大夫替馮努診斷之後,搖搖頭,表示無能為力。
馮努是老了。
只是因為精力消耗過度,提前老了。
而老,是治不了的。
“舅舅,你放心。”余柏林嘆了口氣,“博聞很懂事。”
雖然這海船比起後世的輪船噸位小太多,但勝在靈活。在海戰時,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況且,只要成功一次,之後改進還遠嗎?
大的輪船指日可待。
馮博聞第一次坐這麼快的船,不過他好歹常在船上玩耍,並不暈車。
在船上的幾日,余柏林很快就重新博得了馮博聞的尊敬和好感。只是現在馮博聞不再像小時候那麼單純天真,因此兩人的相處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樣親密了。
余柏林遺憾之餘又有些欣慰。馮努放養似的教育方式,余柏林是不認同的。
但幸虧他給馮博聞找的先生和寄養的友人品德還算端正。雖然過於方正了些,至少馮博聞沒有學壞。
只要馮博聞品行端正,哪怕能力差了些,他也能保其一輩子安順。
這也是他唯一能報答馮努的地方了。
這大概也是馮努唯一請求的地方了。
余柏林知道馮努的心思。他不求馮博聞有多高地位,大概是親人相繼離世讓他打擊太大,他只希望馮博聞能平安。
若是要讓馮博聞將來有一個好前程,他就不會將馮博聞帶離京城。就算想對余柏林表現出拒絕送養馮博聞的態度,他大可以在京城選擇一友人寄養。
余柏林和皇室親近,馮博聞只要留在京城,肯定從小就和皇子在一起長大,將來怎麼也能得個面子情,有一個好前程。
但馮努很害怕。
大概這個時代的百姓,大多都挺害怕皇帝。
馮博聞和皇子玩得好,馮努並沒有想到馮博聞將來的前程,而是想到的危險。
伴君如伴虎的危險。
他家不過是被牽連就家破人亡。馮博聞和皇子走得近,將來一個萬一,就算是余柏林也保不住他。
可以說馮努太過小心謹慎,也可以說馮努掐斷了馮博聞的青雲路。
可他就馮博聞這一根獨苗苗,再小心謹慎也不為過。
余柏林理解馮努,因此也並不主動提出幫助馮博聞的事。
馮博聞現在也懂事了,知道他爺爺的心情。
他覺得自己很理解。但是現在看著余柏林身邊的排場,他又不由想著,若是自己沒離開表叔身邊,被表叔教養長大,現在該是何種樣子。
不過馮博聞畢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即使他常被寄養在別人家裡,也沒有打消他的孝順之心。
過去的事情已經成定局,既然是爺爺的決定,那他就安然接受就好。
不是自己的,終究不是自己的。
馮博聞心理變化,余柏林一眼就看穿了。
當見到他從黯然到釋然,余柏林心中更顯欣慰。
苗苗的確長大了,懂事了。
余柏林不由又想到小寶。
他最後一次離開京城的時候,小寶還是一團孩氣。現在,他也應該成為當初在北疆時,見到的大寶的那個樣子了吧?畢竟他們兩是親兄弟。
小寶雖然在外人面前一直很懂事,但在他面前卻是又調皮又嬌氣。不知道過了這麼幾年,小寶究竟有如何變化。
只是從書信隻言片語,余柏林很難拼湊出小寶如今的模樣。
這時候,他有一種想家的感覺。
看來,他已經把京城當成家了。
而大寶小寶,以及封蔚,都已經被他當做家人了。
穿越到這個時代,若是母親和舅舅給了他活下去的動力,那封蔚一家,才給了他家的感覺,讓他的心漸漸踏實下來,漸漸完全融入這個時代。
他的確想家了。
……馮努雖然病重,意識卻還清醒的。
他正是趁著意識清醒,讓馮博聞請余柏林過來。他擔心自己若是昏迷過去,支撐不住,沒等到余柏林來就去了,那之後的事,可能失去先機。
馮努掙了這麼大一份家產,他如今病重,身邊又只有一小孫子,馮家的人說不心動是不可能的。
財帛動人心。
按法理來說,馮博聞才是馮努唯一的繼承人,其餘什麼宗族旁親一個子都分不到。但馮博聞還小啊。既然他還小,總要有人照顧吧?所以眾人都爭相在馮努面前賣好,想讓馮博聞在自己家住。
然而馮努之前寧可將馮博聞寄養在友人家,也不願意送到宗族親戚家,就很能體現馮努的意願了。
第126章
離開的時候,封蔚焦慮過度,擔憂余柏林太過正直善良,被那些刁民欺負,因此特意給他換了一隊長得最凶神惡煞的士兵,換掉了余柏林本身的侍衛。
侍衛:……
余柏林:……
只有省略號能代表他們此時的心情。
封蔚不但派了在戰場上廝殺過的士兵給余柏林充當臨時侍衛,還讓能說會道的官吏,去給余柏林充當臨時管家。
官吏笑眯眯的同意了。
家裡長短,財產糾紛什麼的,他最喜歡了。
余柏林繼續無語。
似乎這一位下屬的愛好有點怪異啊。如果他生活在現代,是不是每天八點檔的忠實愛好者?
不過封蔚一時擔憂過度,余柏林當來到馮家的時候,還真唬住了不少人。
也不能說唬住,他們在得知馮博聞去請余柏林來的時候,就已經被嚇到了。
倒是有人被金錢迷住了雙眼,說余柏林不過一外甥,管不得馮家的事。
那人立刻就被清醒的人給摁了。
“人家余大人深受天子大老爺信任,聽說天子大老爺奇珍異寶一屋子一屋子的送給余大人,馮家這點錢,他哪看得上眼?”一老者抽了一口旱菸,嘆氣道,“余大人是為馮博聞那小子撐腰來著。我們再怎麼說,不過是宗親而已。馮家的錢,本來就該馮博聞那小子得,沒我們什麼事。不然何苦要搶著去多養一張嘴?”
“說的也是,我們看著馮努好像多年沒聯繫余大人,都忘記余大人是他親外甥,他要是託孤,當然要托給余大人。”另一人滿臉羨慕,“要是能讓我家娃跟著余大人,我把我家全部財產都獻給余大人都可以啊。”
聽這人一說,其餘人紛紛露出恍然神色。
比起馮家那巨額的家產,好似跟余柏林打好交道,似乎才更誘人?
在這個時代,士農工商,能當個小官,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只有錢,沒有權,那就寸步難行。
因此許多大財主,都會想盡千方百計去捐一個小官來當。
對於他們這些,連馮努的財產都要窺伺,想要算計人家馮家小兒郎的人而言,要是能討好了余柏林,得一個官噹噹……
一些人只想一想,就忍不住露出垂涎的表情。
他們也不想想,都做出這種事了,只說幾句好話,余柏林鳥他們才怪。
這時候,余柏林身邊的“侍衛”和“管家”就發揮作用了。
余柏林只需要全程擺著一張臭臉,展現他的官威,然後一句話都不用說,讓“管家”說話就成了。
其餘人也沒覺什麼不對。
如果余柏林真態度溫和了,他們還真會上杆子往上爬。
但余柏林舉止威嚴,態度冷淡,他們立刻就慫了。他們之前想了千遍萬遍的應對之話,現在統統抓瞎,唯唯諾諾的連話都說不全。
看著那一隊帶著血型之氣的“侍衛”,腿都嚇軟了好吧?
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見了本地縣官,都跟老鼠見了貓似的。現在見著余柏林這種大官,還能站著,就算不錯了。
“管家”笑眯眯的將所有事都解決了,並協助召來宗族,趁著馮努還清醒著,將家產一筆一筆的分割了。
本來這些東西全該馮博聞繼承。但馮努只讓馮博聞讀書,並未教他經商。所以他只留給了馮博聞足夠用一輩子的錢財,然後又捐了一部分購買祭田,安撫宗族。
其餘的,都交給了自己的好友。
那位好友,現在也成為了皇商。
這財產分配方式,讓宗族的人十分驚訝。
雖然錢他們已經不準備要了,馮努肯購買祭田他們已經很驚喜了。但難道這些錢不是該都留給馮博聞嗎?再不來,也要送給余柏林,讓余柏林照顧馮博聞吧?給一個外人,是什麼意思?
他們忙看向馮博聞和余柏林,想從他們臉上看到不悅和震驚。
出乎他們所料,兩人都很平靜,似乎早就知道這件事了。
兩人的確是早就知道了。
馮努將自己所舉理由一五一十的告訴了馮博聞。
馮博聞沒學過經商,馮努也不準備讓他走商人這條路,甚至是皇商,也比不過一小官。
至於錢,馮博聞平日生活並不奢侈,留下的錢,足夠他一輩子不愁吃穿。更何況,馮努知道,余柏林也絕對不會放著馮博聞不管。
馮努想儘可能的為馮博聞鋪路。
他不送錢給余柏林,是知道這樣明目張胆的送,反而會給余柏林增加麻煩,說不得還會有人以此為把柄,彈劾余柏林。
他作為皇商,可是與許多官員打過交道,對官場中的彎彎道道不說特別了解,也是略知一二。
何況,余柏林並不缺錢。
先不說京中日進斗金的百香樓等產業都有餘柏林的影子在裡面,就說海上貿易一事,賺錢最多的不是皇商,而是皇上。
而皇帝陛下的那一份子中,就有德王和余柏林的一份錢。
能綁住余柏林,讓余柏林心甘情願幫助馮博聞的,只有之前的感情投資。
除了在馮博聞一事上,馮努反應過度之外,其餘事情上,馮努對余柏林好的沒話說。
馮努問心無愧,又對余柏林品行十分了解,所以才敢做出此事。
余柏林此次前來,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馮努了解余柏林,余柏林何曾不了解馮努?
馮努即使不明說,余柏林也知道馮努的考慮打算。
只要馮博聞自己爭氣,他自然會幫襯著馮博聞。而馮努將大半財產交給自己同樣作為皇商的好友,並且將家中積攢的字畫古籍等風雅之物,偷偷都送給了另一讓馮博聞經常借住的那一位好友,都是用錢財換人情。
為了馮博聞,馮努即使病入膏肓,也步步斟酌,恨不得在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前,替其鋪平所有道路。
余柏林來的時候帶來了封蔚府中供奉的大夫。大夫替馮努診斷之後,搖搖頭,表示無能為力。
馮努是老了。
只是因為精力消耗過度,提前老了。
而老,是治不了的。
“舅舅,你放心。”余柏林嘆了口氣,“博聞很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