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為一個技術宅, 製造玻璃的原料不難得,製作工藝也並不難,怎麼可能沒做過?這種好不容易抽出五星卡,結果是自己有且已經滿破的卡的感覺,簡直比沒抽中還……

  咳咳,比沒抽中還是要稍稍好一點。至少證明自己運氣不錯。宿誼自我安慰道。

  宿誼掃了一眼“玻璃製造方法”,確定除了分類比較詳細之外,並沒有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然後就將其夾在了剛抽出來的《論語》中。

  如果哪天他心血來cháo想製造玻璃的時候,至少不用自己總結了。

  宿誼強行把自己這次抽獎歸於圓滿成功,然後把茶葉炒制的方子交給了管家,他只管茶葉炒製成功之後,來嘗嘗味道對不對。

  管家對宿誼拿出來的所有東西都報以崇高的敬意,這次也不例外。

  說實話,現在雖然因為皇帝提倡節儉,飲茶之風漸漸興起,但那茶真的不好喝。

  現代人喝的茶葉,是在明代才開始興起的。在明朝之前,仍舊流行煮茶。日本的“茶道”,是源自宋朝的“點茶”。

  “點茶”的過程為先將餅茶碾碎,將碾碎的茶放入茶碗中,待水燒開之後,用沸水“點”茶碗中的茶葉碎末,其成品在陸羽的《茶經》中描述為“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慡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jú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但喝過抹茶的人都知道,無論抹茶的功效被吹的再神奇,但抹茶的確是失去了茶葉本身的清香,而加重了茶葉本身的苦澀。因此在炒制茶葉在明朝被發明之後,“點茶”這種茶禮就逐漸消失了。

  這和什麼保留傳統文化之類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在華國人心目中,茶葉不過是一種飲品,貴族喝得,平民也喝得。上層人士拿著高檔的器具研究怎樣泡茶才能最好喝最有逼格的時候,平民用開水一衝一泡,照舊能喝得開心。淘汰“點茶”,不過是因為“點茶”不夠好喝罷了。

  雖然外國的確有許多好的地方,在保留傳統文化上也有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的地方。但是拿著華國人淘汰的飲茶方式,非說是華國退步了,這就是睜眼說瞎話了。

  宿誼作為有錢人,喝茶自然是比旁人講究的多的。在平時的時候,他也是直接沖一杯茶就喝。但經過比較繁瑣步驟的“泡茶”,確實味道和直接沖泡茶葉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可以裝逼。

  作為天師,怎麼能不裝逼。

  下次來客人,他需要裝逼的時候,就親自泡茶給人喝吧。

  現在,他開始練習泡茶的姿態,怎麼才能讓姿態更優雅更優美,要如同行雲流水一般賞心悅目。

  為此他浪費了許多極品茶葉。不過這些茶葉也不算浪費,因為茶水都分給其餘人喝了,還邀請了慕晏那邊的管家來喝。

  在兩邊管家喝過宿誼親手泡過的茶之後,對於茶葉炒制就更加上心了。

  說誇張一點,他們從未喝過那種口齒留香的“茶”。茶的苦澀降到了最低,只餘下茶葉的清香,在口鼻中縈繞不散。

  茶葉本來就有提神的功效,但現在的人並不知道茶葉的成分,只將去提神功效歸功於茶葉苦澀的口感。但現在茶葉的苦澀味已經壓到了最低,但提神的效果卻半點折扣都沒打。不僅人在喝了茶之後疲憊一掃而空,還有一種淡淡的愉悅從心中升起。

  而隨著宿誼泡茶的技藝逐漸熟練,其泡出來的茶的味道也越來越讓人沉醉。

  宿誼沒有茶園,慕晏是有的。慕晏早就說了這些“俗物”可由宿誼隨意支配。不過一些茶葉而已,管家自己都能做主。

  茶葉根據發酵程度的不同,分為綠茶、青茶、紅茶、黑茶等。工人熟練掌握了炒制茶葉的技術之後,但泡出來的茶仍舊沒有宿誼泡出來的好喝。

  即使他們最後在原料選擇上極盡苛刻,但與宿誼泡出來的茶仍舊有些許差別。

  最後喝茶的人只得將這種味道的差距歸結於宿誼這個人本身的“魅力加成”。

  宿天師親手泡出來的茶,和普通凡人泡出來的茶,能一樣嗎?

  其實……能一樣的。只是宿誼用的是系統出品的極品茶葉而已。

  拿綠茶“竹葉青”舉例。竹葉青為峨眉山出產的綠茶,分為三個級別。“品味級”即是茶葉嫩芽精製而成,色香味形俱佳;而“靜心級”則是在精製後的茶葉再精選而得,其色香味形自然又上了一個檔次。

  最終的“論道級”,連產地都限制了。只有峨眉茶場中一小塊特定的地方所產出的茶葉,在特定的時間採集嫩芽,再經過精製並精選之後,才能得到的極其稀有的茶葉。而“論道級”中也有高低差別,最貴的一小盒定價兩萬元左右。

  “竹葉青”還只是創立歷史較短的名茶。若是“君山銀針”“祁門紅茶”等老牌名茶,其品級最高等的,只能用“有價無市”來描述了。

  宿誼從系統中得到的茶葉,就是如此的珍品。即使在前世,宿誼也只能偶爾蹭到一點。老牌名茶基本沒可能喝到。

  現在靠著系統,居然能喝到如此極品的茶葉。宿誼已經沉醉在茶香中,無法自拔了。

  這極品的茶葉不僅僅是物以稀為貴,其香味和普通茶葉,的確是天壤之別。

  因此之後雖然茶葉炒製成功了,享受慣了的宿誼仍舊習慣從系統兌換茶葉。反正放進系統空間的包裹里,物品的時間並不會流失。

  而宿誼待客時,給客人喝的當然是自己喝的茶葉,其味道和外面的茶葉不一樣,可想而知了。

  但別人並不知道茶葉不同,只道是宿誼與眾不同了。

  當宿誼將泡茶的姿勢練的七七八八的時候,慕晏終於回來了。

  剩下的繁瑣的掃尾工作,皇帝派了其餘人接手。大功臣慕晏和太子可以休息了。

  當慕晏風塵僕僕回到家的時候,宿誼炫耀似的給慕晏泡了一杯解乏的綠茶。

  宿誼專門讓工匠製作了一套泡茶的陶器——雖然他想用紫砂壺,但他忘記紫砂壺的原料是產自哪裡了。

  水是清晨從嫩葉上收集而來的露水,當水“銚緣涌如連珠”的時候,略等幾秒,待沸水稍涼,用水壺從高處沿著壺邊將水緩緩注入茶壺之中,從高處留下的水迅速將茶葉衝散。水與壺平後,宿誼輕輕掛去浮沫,蓋上茶壺蓋,再用滾水淋灌茶壺,最後,再將茶壺嘴湊近杯沿倒出。

  先用茶水燙杯後才斟茶。第一道茶倒出之後,再泡第二次。

  第二次倒出的茶和第一次倒出的茶水混合。第三次泡出的茶與第二次倒出的茶水混合。如此反覆。

  慕晏驚奇的看著宿誼泡茶,心中稱讚宿誼泡茶姿態的句子已經可以寫成一篇賦了。

  當他將茶入口之時,“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嚨,神明凌霄漢”,煩躁和疲憊好似在茶香中消失無蹤。

  “如何?”宿誼得意道。

  慕晏微笑:“雖說早已從信中得知康樂的茶,但真品過之後才知其中真味。康樂此刻心情似乎很喜悅?”

  宿誼道:“據說厲害的品茶者可以從茶中品得泡茶者的心情。不知河清是品出的,還是猜出的?不過友人歸來,貧道自然是喜悅的。”

  宿誼端起茶杯:“以茶代酒,賀河清歸來。”

  慕晏笑容越發燦爛:“我回來了,康樂久等。”

  第80章

  自宿誼給慕晏泡了一次茶之後, 慕晏就愛上了喝茶。

  準確來說, 應該叫愛上了泡茶。

  有茶園,有炒制方法,很快就有茶葉陸續送到。慕晏纏著宿誼教他泡茶,自認為動作什麼的都已經出師,但泡出來的茶味道還是不如宿誼。

  宿誼對慕晏除了系統和穿越之外,其餘沒什麼不可說的, 便直言是茶葉的問題。

  慕晏並不問宿誼的茶葉是從哪裡來的, 為何之前沒見過。他一門心思想泡出更好喝的茶,便詢問這茶葉有什麼講究。

  宿誼道:“種植的土壤、氣候, 採摘的季節、時間、手法,都是有影響的。”

  慕晏嘆息:“世人以飲茶為清廉,可以康樂所說, 飲茶也不見得清廉。”

  宿誼笑道:“清廉有清廉的飲茶方式,不清廉有不清廉的飲茶方式, 因人而異罷了。何必非給物安上一個名頭?都說翠竹為君子, 家中栽種翠竹, 就是君子了嗎?”

  慕晏點頭:“康樂所言極是,是我著相了。”

  慕晏在知道茶葉有這麼多講究之後,就開始研究怎樣的茶葉泡出來才最好喝,最後寫成一本筆記。

  後人有整理先人文獻, 結合自己經歷成研究茶藝一書,其中多處引用慕晏的筆記。

  因慕晏並沒想過將自己飲茶筆記刊印成書,之後雖然因多次傳閱而流傳下來, 但到現代之時,他的飲茶筆記已經失傳。

  所幸在那一部書中被引用摘抄,留存了一部分內容。

  而慕晏的飲茶筆記,為歷史學家研究炒茶法的起源時間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以慕晏筆記所言,炒茶法為最具傳奇色彩,在各種影視小說中瘋狂跑龍套的宿天師最先採用。但宿天師說是門派所創,並非他發明。所以發明人並不可考。

  但炒茶法的確是在宿天師手中推廣的。宿天師多次用新的泡茶方法待客,因其玄妙的手法和絕佳的口感,被京中權貴爭先效仿。

  本來飲茶之風在南方盛行,北方仍舊以飲酪漿為主。當炒茶法從宿天師手中傳出之後,北方飲茶之風逐漸盛於南方。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炒茶法和泡茶法應該早於這個時期。因為從慕晏的筆記中可以看出,宿天師拿出的一套方法已經十分完善,連各種茶的分類都十分清晰。這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若是剛發明出來,應該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只是不知道宿天師師從何處,這套方法是從何而來。

  宿天師的門派為謎,歷史學家爭論紛紛,卻沒辦法拿出一個令所有人信服的結果。

  宿天師的門派所在地也被眾多國家地區紛紛搶奪,多是根據宿天師來之後,帶來的“農作物”來判定。

  有說來自印度的,有說來自歐洲的,有說來自非洲的,更多的說法是宿天師的門派就建立在美洲大陸上。

  因為宿天師最先提出了美洲大陸的位置,之後昱朝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根據宿天師留下來的訊息,經歷九死一生,到達了美洲大陸,為第一位發現美洲大陸的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