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友誼參演明星:容止,藺昕。

  媒體們:打臉預感成真。

  黑子們:成真就成真,反正這段時間黑了個慡,開心!

  粉絲們:哦,MD被許靖給耍了(冷漠臉)。

  這期希望工程公益廣告一共分十個片段,總共有近三十分鐘,在華視電視台和官網上不同時段播放。這播放當然都是兩三分鐘的片段。

  沒有合集,想看完十個片段……嗯,等吧。隨機播放。

  粉絲們:……華視你們是不是有病啊!放個合集在官網上很困難嗎?!

  華視:你說什麼我沒有耳朵。jpg。

  粉絲們:吐血三生,倒地不起。

  這時候藺昕的粉絲和容止的粉絲們聯合起來了,他們組成統一戰線上,一同在華視官網留言,求打包,求合集,隨機播放什麼的,到底能不能好了!

  華視:你說什麼我沒有耳朵,眼睛也沒有。jpg。

  粉絲們:……我要爆了這個網站!

  華視:冷漠臉,有本事就來了,who怕who?我是官媒我怕誰?哼?

  ☆、第41章

  在公益廣告中, 容止飾演的是一個老教師, 藺昕飾演的是一個農村里長大的孩子。

  廣告的開端都是一樣的,容止飾演的老教師在山區希望小學中教導孩子, 然後是藺昕飾演的長大的山區孩子獲得了錄取通知書。

  十個短片的內容在這裡發生改變,藺昕將飾演十種不同職業, 比如擁有農業技術的高科技農民、帶領大家開展旅遊農家樂的鎮長、回到鄉村讓更多孩子走出山村的老師、為山村修路的工程師等等。最後公益廣告展示了藺昕為貧窮的山村帶來的改變,從而揭示了這期公益廣告的主題——希望工程, 造血工程。

  “再窮不能窮教育”。希望工程,其核心思想就是源自於這句話。

  扶貧工程,最開始輸血,即給錢。

  最後政府發現,給錢沒用,窮的地方的人, 他們拿著錢就用了,之後照舊窮。

  之後, 政府便輸出技術和生產資料。不給錢, 給雞鴨魚羊,給種子,教他們技術,希望他們能自己富裕起來。

  但這見效也不是特別大。有的人拿著種子就是不幹活, 有的人直接把給的雞鴨魚羊吃了。

  即使窮,這些人寧願躺著,寧願去村頭賭小錢,寧願這頓吃了沒下頓, 仍舊不願意勞動。

  之後,政府終於明白,扶貧,首先要從思想上扶貧。要讓這些人在思想上想振作起來,想擺脫貧困,願意勞動,扶貧才是有效果的。

  只要人想富裕起來,就會最大限度的利用政府給的扶貧資源。老人可以在家裡養雞養鴨養羊,年輕人可以在外面打工,也可以承包高產的經濟作物,只要手腳健全,只要家裡沒有大病大災,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是能夠自己立起來的。

  但政府發現,已經成年的人,他們的“貧困思維”根深蒂固,很難改變。即使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繁華,他們也不願意做出改變。

  政府注意到貧困地區的孩子們。

  成年人的思想已經無法改變,但孩子們可以。他們從小學習基礎知識,知道外界的生活,考到外界的學校,接觸到開放的社會,他們的內心和思維就會改變。

  這種改變對於地區扶貧而言是長期的,是緩慢的,但是也是根本的。

  只要一代一代的孩子走出大山,這個地區的貧困的根源就會慢慢改變。

  這就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教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海邊他們的思維,以及讓他們抓住改變命運最直觀的捷徑。

  許多大城市中的富裕家庭,已經在思考應試教育的弊端,希望孩子在學習基礎知識之餘,能有更多發展創造性思維、獨立思維的機會,希望他們能學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可應試教育和高考,對大山裡的孩子而言,就是唯一改變命運的獨木橋。

  他們不一定要考上多麼好的學校,只要是高職、技校就可以了,他們走出了大山,擁有了一技之長,有了立身根本,就能在城市中活下去,也可以帶著技術回鄉,在鄉里發展。

  或許許多人看不起服務員、建築工人、司機等等,但這些職業,對於那些貧困地方的人而言,已經是改變了命運。

  他們可以攢錢在城郊付首付買一個小公寓,可以在家裡玩著電腦手機吹著空調,可以頓頓外賣吃肉,可以對自己的孩子說,只要你成績好,大學的學費爹娘給你攢好了。

  而貧困地區的人呢?

  這十個短片,除了最開始高大上的宣傳,讓藺昕飾演的山裡長大的孩子造福鄉里,也有十分平凡的工作。

  在那幾個短片中,藺昕沒有能力帶領鄉親致富,但他自己漸漸富裕起來,拿著錢在鄉里翻修了一座二層樓的房子,然後鄰里都很羨慕他。

  於是有更多的人走出大山,也有更多的人讓孩子好好讀書。

  “學藺昕,讀書,走出去,賺錢修大房子!”

  懵懂孩童點頭,重複道:“大房子!”

  這就是希望工程。

  在實施希望工程的途中,政府發現,除了孩童的思維會被希望工程改變,讓他們擁有富裕起來的能力之外,那些懶散的大人們也被改變了。

  他們口裡抱怨著貧窮,自己卻不想努力。但看著孩子上學,問他外界的世界,問能不能繼續讀書的時候,許多懶散的大人沉默了一會兒,摸了摸孩子的頭,道“好好聽爺爺奶奶的話”,然後有的背著行囊走出大山打工,有的開始翻新土地池塘笨拙的學習政府給下的扶貧資料。

  “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前一句,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人類就是這麼奇怪。對於一些人而言,自己為了懶惰可以輕易放棄一切努力和希望,但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他就變得勤奮起來,爭強好勝起來。

  他不會因為想多吃一口肉就去工作,但一想著孩子,立刻精神抖擻投入工作中。

  這當然也造成了許多問題,比如留守兒童。但,比起他們留在山村一日一日貧窮的過下去,他們有這個勇氣、有這個志氣走出去,為家人爭取更好的生活,就是扶貧獲得了初步成功。

  現在大家都在關注留守兒童的精神空虛,但那是物資已經充足的前提下,才會有關注精神空虛的說法。

  他們有了新衣服,有了美味營養的食物,有了足夠的學費,大家才會考慮他們寂寞不寂寞,家庭教育是否缺失。

  社會在思考物質充足之餘,也要重視孩子的精神生活,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前提是物質充足。

  扶貧首先是物質上的充足,然後才考慮其他的。

  這系列短片也是這個思路。

  首先他們走出大山,獲得資源;然後他們拿著資源回來,引領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最後許許多多走出大山的人回來,開始建設山村。

  唯一不變的,是希望小學中走出來的孩子們的笑容,還有那一位年老的老師。

  所有都在改變,那一位老師一直都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