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蕁心裡嘆口氣,不再奢望會議充滿著喜悅而活潑的氣氛,仍由這群人開始嚴肅而火氣十足的開始討論劉蕁所提出的內容。

  本來他們只是以為這次只是和皇帝見一面,誰知道劉蕁直接塞過來一大堆事務,讓他們來不及試探來不及研究,就眼見著要投入緊張的工作。

  而且這些工作,他們並不想唱反調。

  無論是推廣不占良田、不和其他糧食作物衝突的新糧食,還是推廣印刷術,建立圖書館,廣納天下賢才,這些事他們都覺得是理應之事。

  雖然有些地方望族出身的官員隱約感覺了不妥,但他們細思之後,又未曾發覺哪裡不對勁,最後他們將其歸結於益州動作如此大,其他勢力肯定會有所行動。

  不過若能完成這兩件事,益州實力定會再上一個台階,到時候即使他們聯合來襲,也不用擔心。

  而且有陛下在,大義在他們這邊,其他勢力可不一定能聯合起來。

  就算是扛著討伐於澤的大旗,那些勢力仍舊是各自為政,出工不出力,何況面對益州這個比於澤難啃得多的骨頭。

  於是眾人心理稍稍安定,開始為這兩件事擼袖子爭吵。

  漢時文臣多彪悍,朝堂上經常發生一言不合就開始打群架的事。他們現在這樣已經算是比較“文雅”了。

  劉蕁坐在上首,眼神有點飄。

  果然如司俊所說,這群人沒反應過來呢。

  亂世中有一點好,戶籍崩壞,路引幾乎沒用,人才流動大;察舉制崩壞,人才們都在自己找機會出人頭地。

  一般這時候,世族會得到極大發展。

  那些人才沒有了正規途徑嶄露頭角,只能投靠名門望族,得到其舉薦或者讚揚,才能有可能被世人所知。

  這些人才在出人頭地之後,就和幫助過他們的名門望族形成天然的聯盟,因此在所有朝代開國之處,都要面對許多地方門閥。這要等好幾代皇帝之後,才能依靠中央集權,慢慢削弱這些人的勢力,讓天下賢才更傾向於投靠天子。

  劉蕁現在建立圖書館,不設門檻廣邀天下賢才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建立考試制度,來選拔這些進入學宮的人才。

  最終,這個考試選拔制度會固定下來。即,現在劉蕁要建立的,是科舉制的前身。

  科舉制後來被成為封建糟粕,但是那只是因為考試內容不合時宜。考試選拔就算到了現代,仍舊是相對來說,最公平的選拔。

  科舉制就是為了打破世族門閥對人才的壟斷,讓人才有途徑直接面對天子。就算其中有許多不公平之事,但比起察舉制來說,不知道先進到哪兒去了。

  天子設立學宮,廣邀人才,且只要通過考試,就能直接被天子問策。有如此便捷途徑,那些心高氣高的賢才們,誰還會低聲下氣的去求名門望族的垂青?

  劉蕁一來益州,就做出了要和天下世族門閥搶人才的架勢。

  第21章

  劉蕁本來想,這樣做會不會被豪族給排斥,連司俊也在猶豫,後來經過了系統里小夥伴們教導,他才知道,不用太擔心。

  第一,世族的人才優勢和削弱,是後世人分析出來的,那時候的人實際上看得並沒有那麼透徹。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後世的人看了歷史走向,才能理清並總結出這些結論。甚至當帝王在推行科舉制的時候,也可能只是單純想廣納賢才,並未想過這是挖世族牆角的問題;

  第二,類似做法很常見,特別是在亂世中。周文王時,就廣納賢才,不問出身,親自考核。春秋戰國時,只要是叫得出來名字的英明諸侯,都曾經修建了各種建築或者高台,以顯示自己廣納賢才的決心,比如戰國時期齊桓公田午時修建的稷下學宮,當時幾乎容納了所有諸子百家學派,是推動百家爭鳴的關鍵。劉蕁目前的做法與這些人並無區別。

  只是這些措施都是爭霸時的“一時之計”,益州的官吏們當然不會想到,劉蕁是想將這些制度延續下去。

  不過當這制度成熟穩固之後,就算有人反對,通過這個制度獲利的人也不會同意。

  當大量“出身不好”的庶族人才們進入了權利中樞機構,若士族門閥不將其完全接納,他們為了自保,自會組建保護自己利益的另一個勢力。

  而士族門閥們都是驕傲的,即使有賢能之士會不看身份地位出身,客觀評價對方。但士族門閥中的人太多了,只有“傲氣”卻沒有匹配“傲氣”的才學和眼光的人更多,有這些拖後腿的人,帝王只要稍稍有些心計手段,就不怕自己的官員們抱作一團。

  對此,劉蕁的老師,慕晏和宿誼特別有發言權。特別是慕晏,他本身是世族出身,卻幫昱朝皇帝完善科舉制,挖世族的牆角,分化世族內部勢力,並且幾乎沒有遭到反對。

  雖然慕晏所在國家已經完成了大一統,皇帝是憑自己打下的天下,實力和魄力都很足。但益州在司俊的管理下已經是鐵板一塊,又有外部壓力,劉蕁推行科舉的處境說不定比他當初還容易些。

  待劉蕁重新組建了自己的朝廷,再將這制度推行到全國,就容易許多。

  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有許多兇險,這就要看劉蕁自己發揮了。

  劉蕁雖學了許多東西,但之前一直被囚於宮中,還未將自己所學用於實踐,一切不過是紙上談兵。

  這是他第一次踐行小夥伴們交給他的知識,雖然之前因為太緊張嘴上跑了一會兒火車,現在看來,也算是開門大吉,出師順利?

  劉蕁開始走神。

  司俊瞟了一眼劉蕁,知道他思維不知道發散到哪去了。

  不過劉蕁這模樣倒是一副認真聆聽的樣子,這大概是在於澤高壓下練出來的。若不是司俊很了解劉蕁一些小動作,也看不出來。

  因劉蕁一副側耳聆聽,十分認真的模樣,官吏們“吵”得更厲害了。

  司俊忍不住心裡嘆氣。

  在他手下,這群人還沒這麼吵。

  那時候,他們還恪守著上下級的地位區別,說話雖有夾槍帶棒,但並仍舊顧忌著身份。

  現在他們大概心中已經將自己定位為上朝的大臣,皇帝的臣子,同等地位的存在了吧。

  雖然他們本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之前謹言慎行的幾人如今都放開了手腳爭論,絲毫沒有擔心得罪望族出身的同僚的樣子。或許他們心中已經潛意識接受了,自己將要跟著天子入主京城,幹得好,就又是一個崛起的新世族,完全不必在意地方上的豪族。

  說句醜話,益州的豪族算什麼?待天子之事傳出,許多名門望族都會趕著入益州,益州的士族門閥的優勢肯定會被沖淡。

  天子可是要建立學宮,廣納賢才。

  有圖書館,就算不想投靠勢力的一些隱世賢才們,說不定也想過來看看。

  說不得這學宮,會成為第二個稷下學宮,再開百家爭鳴。

  漢武帝時雖獨尊儒術,但黃老之學和法家學說等思想並非就完全被壓制住了。在漢末之時,其他學說也逐漸興盛。畢竟儒家很多思想是國家統治已經平穩的時候才能實施,在戰亂之時,還是縱橫、法家、兵家等思想更符合實際。黃老之學,也能給一些因社會黑暗而內心痛苦不可自拔的人一些慰藉,更能讓在戰亂時仍舊能過得醉生夢死的士族門閥們用以裝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