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量子生物學派提出的突變可能性公式吧,我倒是對它有所了解,我在國外的導師痴迷於量子生物學,我對這個公式是這麼理解的……」

  經過一番交流,武俊強豁然開朗,他開始起草論文。

  論文的標題是《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

  摘要大意為:「研究表明,嚙齒類動物的智商在一定程度上受SHANK3基因影響,本課題組選用Wistar大鼠為實驗對象,通過錯配編輯、核苷酸切除編輯、鹼基切除編輯、同源重組編輯、非同源末端連接編輯等方法對實驗大鼠進行SHANK3基因編輯,取得了初步的研究進展。」

  其他四位實驗員也加入了論文編寫的行列。

  韓猛在他所負責的論文部分中寫到,通過錯配編輯法,使得實驗大鼠的智商明顯提高。並列出了主要的實驗數據,進行了原因分析。

  武俊強在他所負責的論文部分中寫到,通過鹼基切除編輯法,使得實驗大鼠的智商有所降低。並列出了主要的實驗數據,進行了原因分析。

  崔華林、唐亞星、杜源也給出了他們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

  導致實驗鼠顱內出血、狂暴、自閉的真正原因,崔華林、唐亞星、杜源不得其解。這部分失敗教訓的原因分析由沈奇主筆。

  在大家的勤奮努力下,《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很快寫完了。

  看上去有些倉促,但沈奇認為可以先發表。

  動物實驗有許多種類,比如說口服或注射藥物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其實驗周期是藥效周期及動物的代謝周期。

  而基因編輯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其實驗周期應該是動物的正常生命周期,乃至要考慮到一代或者幾代實驗動物子代的生命周期。

  正常情況下,Wistar大鼠可以活幾年。

  那麼對Wistar大鼠的基因編輯實驗所產生的論文,應該在幾年後Wistar大鼠死亡時才會完稿。

  論文作者甚至要觀察Wistar大鼠的後代的各種指標,才能寫完論文,才能給出遺傳性結論。

  這麼操作的話,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時間。

  沈奇等不了那麼久,他的五位博士研究生也不等了。

  所以他們在論文摘要及總結中寫到:「本次實驗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下一階段會持續觀察實驗大鼠的各種指標,更加深入的研究SHANK3基因的運作原理。」

  必須得這麼寫,因為下一階段的研究結論,有可能推翻這篇論文的初步結論。

  在初步結論中,沈奇團隊給出了他們的核心觀點:

  1、SHANK3基因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鼠的智商;

  2、通過技術性手段編輯SHANK3基因,可調節大鼠的智商;

  3、調節智商存在風險,有很大概率引發新的突變,但引發新突變的機制尚未完全了解清楚。在本團隊給出最終結論之前,其他研究團隊切勿模仿。

  第711章 你們選一家

  《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是總論文,可分解為5篇分論文,韓猛等五位實驗員一人再寫一篇分論文,作為他們在燕大的博士畢業論文。

  大家各司其職去推進總論文與分論文事宜,總論文《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發在哪裡?

  沈奇的建議是《Nature》、《Science》、《Cell》三選一:「我個人更偏向於《Nature》,它的IF高。我讀書時,我導師告訴我,當你難以選擇往哪家期刊投論文時,就選擇同類型里IF最高的那家。當然了,《Science》、《Cell》也可以考慮,你們五個投票吧,票數多的期刊獲勝。」

  當一個科研團隊可隨意選擇《Nature》、《Science》、《Cell》時,意味著這個團隊不是一般的團隊。

  五位實驗員研究過沈奇之前發表的論文,沈奇貌似特別偏愛《Nature》。

  數學是因為其特殊性,難以被《Nature》收錄。

  但在物理、化學方面,沈奇的論文多發表於《Nature》上,其中不乏沈奇的個人專刊。

  「《Nature》確實是一家不錯的期刊,但咱們還是低調一點吧?」崔華林有些擔憂的說到。

  崔華林在美國因特殊原因沒有完成博士學業,他在答辯前夕倉促回國。

  其他四位兄弟也差不多,韓猛逃離加拿大,武俊強悄咪咪離開英國。

  杜源通過生物技術把他自己短期內轉變為女人,他跟隨婦女旅行團先從法國坐船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再從埃及飛回中國。

  唐亞星能說一口毫無破綻、接地氣的尼德蘭語,他偽裝為華裔荷蘭商人,從阿姆斯特丹港出發,坐貨櫃船回國。

  五位實驗員在國外頂級生物實驗室待不下去的原因不是由於他們不夠優秀。

  正是因為他們太優秀了,他們所做的實驗項目危害到了該國的國家安全。

  危害該國的國家安全這話是該國政府說的,五位實驗員鬱悶又惱火。

  「在中國,實力不允許你低調。在中國,你們是絕對安全的。」沈奇給予了大家勇氣。

  「那就《Nature》吧。」崔華林舉手表決。

  「我也同意《Nature》。」其餘四人紛紛表態。

  《Nature》總刊以及下屬的若干子刊,每周會收到來自世界範圍內超過一千份論文稿,因為版面有限,《Nature》總刊及若干子刊每周的發表量不到一百篇。

  作者們通過www.nature.com/submit來投稿,他們的論文或許要在幾個月後才能被編輯看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