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沒有牛裡脊?

  對於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研究員來說,他們之前享受了那麼多年語言的便利,如今再多學一門語言,雖然有些費力,但並非完全無法接受。

  但對於那些母語本身就不是英語的研究員來說,他們的心態崩了個徹徹底底。

  當初英美國.家的學術能力強,屬於國際科研領域的第一梯隊,所以他們就學英語,現如今華國在某些領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成為了領軍人物,他們為了緊跟人家的研究步伐,就得轉來學漢語,那將來是不是某個國.家走到了科研領域的前列之後,他們就得再去學另外一種語言?

  仔細想想,貌似俄羅斯在某些領域也挺強的,這是否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就需要去學俄語了?

  學漢語費腦子,學俄語費舌.頭啊!

  嘰里咕嚕說一堆,舌.頭都快打結了!

  如果搞科研需要學那麼多外語的話,他們還不如當翻譯員呢!

  很多研究員都站出來反對華國學術界的這一行為,他們呼籲華國學術界不要劍走偏鋒,更不要走火入魔,要及時回到全球學術界的大隊伍中來。

  華國研究員表示:呵呵噠。

  有些神通廣大的研究員從之前蘇嬌楊發表的論文中找到了蘇嬌楊留下的地址,還特意給蘇嬌楊寫了言辭懇切的信件郵過來。

  蘇嬌楊看了那滿滿都是誠意的信件之後,十分感動,然後用更懇切的言辭拒絕了這些研究員,並且十分氣憤的表示了自己對‘學術歧視’與‘學術不公’的抵制。

  她還在回信中表示:歡迎全世界的科研同行為《研究》投稿,投稿通過審核後,會刊登在《研究》的國際版面上。

  此外,蘇嬌楊重點介紹了《研究》的審稿機制,她請所有科研同行放心,‘公平公正無歧視’是《研究》學術系列期刊的創辦初心,也是整個《研究》編輯部的創刊標準,在保證研究成果真實的情況下,所有刊登在《研究》系列期刊上的成果,都絕對是投稿中質量最高的。

  《研究》系列期刊為了保證論文質量,絕對不會發生湊數的現象,如果沒有與《研究》錄稿標準相匹配的成果,《研究》編輯部寧可停刊待稿。

  剛開始寫回信的時候,蘇嬌楊還一封一封地措辭與斟酌,等到後來,蘇嬌楊發現來信內容都大同小異之後,她每次回信都改為了抄寫,將人稱變一變,不同研究員關注的問題變一變,輪到那些與《研究》相關的內容,她全都一字不改的抄寫了上去。

  於百忙之中手動寫信回復,這已經是蘇嬌楊能拿得出手的最大誠意。

  孫主任還建議她找學生幫忙代寫呢!

  ————————————————

  魯迅先生曾經提出一個‘拆天花板’與‘拆窗戶’的理論,大致意思是,當你覺得屋子比較暗的時候,你如果提議說開個窗戶,肯定會有許多因循守舊的人建議你不要開窗戶,如果你堅定地說,為了追求光明,決定將整個天花板都給拆掉,那些因循守舊的人就會努力建議你開個窗戶。

  蘇嬌楊的目的就是讓學術的光芒照進現實,所以她直接選擇將學術的天花板給拆掉,這個決定就如同是往鯉魚池子裡丟了一條鲶魚進去,直接將所有的鯉魚都攪得不得安生,也讓那些研究員開始思考——要不要一直都逆來順受?

  另外,蘇嬌楊也知道,單單憑國內的研究員很難用學術成果支撐起一個能與《nature》和《sce》勢均力敵的期刊,《研究》想要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的研究員加入進來,優中選優,優勝劣汰。

  《研究》國際版就是給這些研究員打開的一扇窗。

  至於非國際版上的內容,蘇嬌楊還在糾結,之後是應該繼續按半封閉半開放的形式辦《研究》,還是逐步將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以英文的形式公開。

  蘇嬌楊糾結了好一陣子,最後決定還是保持初心,將《研究》與《研究·國際版》加以區分,畢竟她當初決定創辦《研究》時,目的並不不僅僅是給華國的研究員找一個棲身之地,還為了將國際學術圈的中心稍微挪一挪,哪怕國際學術圈的中心不會變成華國,那也決不允許‘學術獨裁’事件的發生。

  蘇嬌楊的回信都一封封寄了出去,那些國外的研究員看到之後,險些暈厥過去。

  蘇嬌楊十分明確的拒絕了他們的提議,但他們還沒辦法說蘇嬌楊的態度不好。

  人家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都親手寫信給他們回復了,他們還要怎樣?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想要追蹤華國這群研究員的研究現狀,只能咬牙買一本《英漢漢英大辭典》去硬啃漢語,只不過這個過程是極為困難的。

  很多國外的研究員深受漢語那‘簡化縮寫’之威力的困擾,最終居然決定到華國來訪學。

  訪學申請如同雪花片一樣飛進了華國,教育部等多個部門經過慎重考慮思量之後,決定開放一定的訪學名額,這屬於‘學術對外開放’。

  那些申請到華國訪學的人一下飛機就驚呆了。

  他們從新聞中、從書報中了解到的華國和眼前所見到的華國完全不一樣!

  誰說華國又破舊又落後的?

  華國這機場明明比他們國內的機場要闊氣漂亮多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