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轉眼半個月過去,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數學紀年》做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在原有文章出版序列不變的情況下,補充刊發一本‘單行本’,用以刊登蘇嬌楊的那三篇論文成果。

  第一篇是為‘證偽黑德爾猜想’的論文挑刺,第二篇是‘證明黑德爾猜想’,第三篇則是蘇嬌楊剛剛投稿過去的那篇與經濟學相關的數學文章。

  本來蘇嬌楊投稿的第三篇文章是不夠資格登上單行本的,但鑑於三篇論文系同一位作者所出,《數學紀年》的編輯部便有了成人之美之心。

  《數學紀年》乃是國際數學界的頂級刊物之一,在數學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絕大多數數學研究機構都會訂閱這本雜誌,故而《數學紀年》刊發單行本的消息一經傳出,立馬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能上《數學紀年》發行單行本的成果,最差的都是讓很多人難禿頭的數學猜想,只是不知道,《數學紀年》這次為哪個猜想宣布死刑?

  數學界內的研究人員議論紛紛,有人猜測是‘微幔猜想’,有人猜測是‘數理統一論’,甚至還有人猜測是‘數形互通論’,唯獨沒人猜測是‘黑德爾猜想’。

  原因無它,黑德爾猜想已經被證偽了,而且是國際數學聯盟認證過的,棺材板都已經釘死了,難道還能詐屍?

  《數學紀年》大抵是為了營造一場轟動,在增刊發行之前,丁點兒消息都沒有透露出來。

  而在增刊上,《數學紀年》沒有丁點兒的含蓄,不僅在封面上用加粗加大的字體寫上了‘黑德爾猜想???’,還把之前證偽黑德爾猜想的那個學者的照片貼了上去,在人家的臉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紅叉。

  看到這一期《數學紀年》增刊的數學工作者們都驚呆了!

  黑德爾猜想還真詐屍了,棺材板都被炸飛了!

  鑑於《數學紀年》在學術界內的超然地位,鮮少有人在沒看完論文之前就直接發聲,多數學者都將目光聚焦在了論文內容上。

  給原先證偽黑德爾猜想的論文挑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論文原作者在證偽過程中運用到了相當多的理論,而絕大多數數學家終其一生,都是在研究一個理論,一套方法,故而極少有人能看懂蘇嬌楊的挑刺過程。

  但蘇嬌楊證明黑德爾猜想的過程就簡單多了,她運用的都是純粹的代數知識,只不過是在數學分析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神來之筆……總的來說,她的證明過程還是很接地氣的。

  同樣,世界上也不乏有人看懂了蘇嬌楊用來挑刺的那篇文章。

  尤其是國際數學聯盟之前邀請去為那篇證偽論文做審核的專家,那幾位投棄權票的專家從一開始就不認可證偽理論,只不過他們當時沒能挑出那篇論文中的問題來,只是憑感覺覺得那篇論文的某些地方有些彆扭,如今蘇嬌楊不僅將問題挑出來了,還把條出來的刺明明白白地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會看不懂嗎?

  數學界的很多大牛都看懂了蘇嬌楊的文章,對蘇嬌楊‘化繁為簡’的證明過程十分讚嘆。

  看不懂挑刺過程、但能看懂證明過程的人也覺得蘇嬌楊的論文更為靠譜。

  至於那些既看不懂挑刺過程,也看不懂證明過程的門外漢,則是完全的從眾,聽專家說《數學紀年》增刊上發表的文章沒有問題,他們便主動搖旗吶喊,聽磚家說《數學紀年》增刊上發表的論文存在瑕疵,便立馬倒戈……大型牆頭草聚會場面,簡直就是一片牆頭草匯聚的草原。

  《數學科學》的編輯部懵了。

  普林斯頓數學系的那一位加拿大籍的學者也懵了。

  《數學科學》編輯部的編輯本以為他們退稿之後,這篇論文的原作者就會喪屍信心,要麼將這篇文章束之高閣,再也不投不問,要麼找一個學術地位不如《數學科學》的野雞期刊投出去,到時候他們只要稍微一聯繫,這篇文章的內容除了作者知道以外,應當不會有其餘人知道。

  可誰能想到《數學紀年》會突然出手?

  向來清高的《數學紀年》怎麼會收一篇被別的期刊退稿過的期刊?

  《數學科學》編輯部的主編趕緊同《數學紀年》編輯部的主編聯繫,希望《數學紀年》編輯部的主編能看在兩本刊物屬於‘兄弟刊物’的情分上,將那本增刊撤掉,並解釋說明一下,就說那本增刊中發表的文章尚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需要作出修改。

  結果《數學紀年》編輯部的主編反問那人,“那篇論文中的哪一部分還存有疑問?哪一部分尚且不確定?你同我說一下,我聯繫作者,讓她儘快作出修改。”

  《數學科學》編輯部的主編啞然,“可帕克教授的成果十年前就已經發表了,現如今帕克教授的成果相當豐碩,你真的要為一篇文章來得罪帕克教授的整個派系嗎?”

  《數學紀年》編輯部的主編疑惑,“我們的期刊是為真理服務的,而不是為了某一個人。我們期刊的質量不會因為得罪帕克教授就降低檔次,也不會因為帕克教授的合作就抬高檔次。”

  “《數學紀年》的質量只與刊登在這期刊上的文章有關,其餘因素都是無關緊要的次要因素。當然,如果你能找到那本增刊上存在的問題,我會聽取你的建議,宣布這本增刊作廢,並且聯繫作者針對文章內容作出改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