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頁
再後來,賈環成親,趙姨娘跟著賈環一塊兒搬出賈家。趙姨娘還是多次到府里找賈探春,但是賈探春就是不見趙姨娘,偶爾見一見就是了,不可能時時刻刻幫助趙姨娘,不能讓趙姨娘太過囂張。
而趙姨娘就只是姨娘,哪怕她是賈探春的親娘,賈探春也不可能讓她為所欲為。
一來二去,趙姨娘就跟賈探春真的鬧崩了,賈環跟賈探春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那麼好。
“那我便當沒你這個姐姐罷了。”賈環有一次忍不住就跟賈探春這麼說。
“那就當沒有吧。”賈探春道。
“……”賈環本來就是想威脅賈探春,沒想到對方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等到後面,賈環出了事情之後,還是想要找賈探春找司徒雲,只不過賈探春不可能隨意出手,司徒雲就更不可能隨意幫襯賈環了。到後來,賈環就老實多了,不敢總想著找姐姐和姐夫了。
【妙玉】
妙玉這種六根不淨的人,從榮國府搬出來之後,她沒有去尼姑庵,還是住在京城裡。
一年又一年,妙玉沒有想著嫁人,那些上門說媒的,她沒有看上。到底不大甘心,不想隨意嫁一個人,不想跟那些普普通通的女子一樣為生活忙碌,不想成為後宅的女子。
妙玉也不喜歡當女官,不喜歡陰暗的官場。
不嫁人,不做官,一個人守著一座宅子,守著那些家產,很難守下去。
在她二十五歲那一年,妙玉選擇了出家,家產不好守著,身邊的嬤嬤年紀老了,丫鬟年紀也大了嫁人了。
妙玉不能不讓丫鬟不嫁人,也不能阻止嬤嬤年老,便去出家了。
至於她的那些家產,她也帶到尼姑庵了。
這一座尼姑庵是她曾經待過的,這一座尼姑庵沒有骯髒的事情,她能放心一些。即使她二十五了,但是容貌沒有真正的年老色衰,還長得不錯,就怕遇見那種暗地裡做骯髒生意的尼姑庵。
於是妙玉待在這一座尼姑庵,她出家了,用不了那麼多家產。她就準備做一些善事,比如幫助一些窮苦之人。
她想到泰安郡主賈惜春那麼好的名聲,她妙玉也可以。出家人,慈悲為懷,她也可以。
妙玉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她的未來一片迷茫,哦,也不算迷茫,出家了,這一生也算定了。
沒有目標,就是出家了,做出家人的事情。
有時候有些恍惚,她在哪裡,該做什麼,身邊還有舊人嗎?哦,沒了舊人了啊,嬤嬤老了走了,那些成親的丫鬟偶爾來看看,也就那樣了。
妙玉偶爾會給一些東西給那些成親的丫鬟,可是她也知道那些成親的丫鬟跟以前不一樣了,她們還會在她的面前說她們的艱辛,她難免多給丫鬟一些東西。
給的次數多了,妙玉也就發現那些丫鬟成親之後變了,那些丫鬟更看重她們各自的家庭,不可能再像以前那麼對她這麼好。
那些丫鬟也不算是她的丫鬟了,她一個出家人要什麼丫鬟。
既然出家了,不是帶髮修行,在尼姑庵里就不能那麼隨意了,她得長久待在這邊。
妙玉把一部分的銀錢給寺廟,一部分用來救治窮苦人,還有一部分自己留著。
就算當了尼姑,也不能沒有銀錢,妙玉終究沒有那麼大的能耐力,不認為自己受得了那麼苦的生活。所以該留著的還是得留著,得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寺廟裡的一些小師傅覺得妙玉假清高,捐就捐了唄,還分那麼多,分明就是想做大師太。也有的人認為妙玉心善,認為她大善。
只不過年輕時的幾次大善事,到了年老之後,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有人說妙玉年輕時過不下去,就捐錢,如何如何。
世人對女子不公,又因為妙玉那些年沒有對別人多說話,沒有多說佛經,因此,妙玉終究沒有成為別人眼中的高尼。就當她是一個普通的師太,沒有那麼出名。
妙玉跟別的師太一樣,收了弟子。
她心裡藏著很多話,沒有說出去,就只藏在心裡。
她很羨慕很羨慕泰安郡主那樣的,明明戴著一串佛珠手串出生,卻還不能不出家。而自己呢,明明是官宦千金,卻得去寺廟待著,父母去了之後,依舊在寺廟待著,等到最後,依舊沒有逃脫得了。
一個該出家的沒出家,一個不該出家的出家了,妙玉便想自己出的是泰安的家,只不過她不敢跟別人說,只是偶爾想想。
【李紈】
李紈的夫君賈珠死的早,她不想夫君死的早,以前也曾經勸過夫君不要那麼努力讀書。要夫君多休息,可是夫君不聽她的話,她也沒有辦法。
賈珠死了,李紈的心也死了,這麼年輕就守寡,讓她如何活下去啊。她當時就暈了過去,要不是懷了身孕,她真的堅持不住。
那以後,她就深居簡出,不敢多出來。
李紈嫁進榮國府之後,王夫人對她的態度還算可以,但賈珠死之後,她就覺得王夫人對她的態度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這些人當賈珠是她剋死的,李紈都知道,她根本就不想賈珠死,可是那些人根本就不管她怎麼想的。
李紈懂得,那是因為賈珠太過用功讀書,累垮了身子。身子沒有那麼好,還得堅持著,就容易堅持不住。賈珠就是堅持不住,才倒下的。她想要賈珠好好的,根本就不想賈珠那麼用功讀書,她不想要什麼誥命夫人了。
而趙姨娘就只是姨娘,哪怕她是賈探春的親娘,賈探春也不可能讓她為所欲為。
一來二去,趙姨娘就跟賈探春真的鬧崩了,賈環跟賈探春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那麼好。
“那我便當沒你這個姐姐罷了。”賈環有一次忍不住就跟賈探春這麼說。
“那就當沒有吧。”賈探春道。
“……”賈環本來就是想威脅賈探春,沒想到對方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等到後面,賈環出了事情之後,還是想要找賈探春找司徒雲,只不過賈探春不可能隨意出手,司徒雲就更不可能隨意幫襯賈環了。到後來,賈環就老實多了,不敢總想著找姐姐和姐夫了。
【妙玉】
妙玉這種六根不淨的人,從榮國府搬出來之後,她沒有去尼姑庵,還是住在京城裡。
一年又一年,妙玉沒有想著嫁人,那些上門說媒的,她沒有看上。到底不大甘心,不想隨意嫁一個人,不想跟那些普普通通的女子一樣為生活忙碌,不想成為後宅的女子。
妙玉也不喜歡當女官,不喜歡陰暗的官場。
不嫁人,不做官,一個人守著一座宅子,守著那些家產,很難守下去。
在她二十五歲那一年,妙玉選擇了出家,家產不好守著,身邊的嬤嬤年紀老了,丫鬟年紀也大了嫁人了。
妙玉不能不讓丫鬟不嫁人,也不能阻止嬤嬤年老,便去出家了。
至於她的那些家產,她也帶到尼姑庵了。
這一座尼姑庵是她曾經待過的,這一座尼姑庵沒有骯髒的事情,她能放心一些。即使她二十五了,但是容貌沒有真正的年老色衰,還長得不錯,就怕遇見那種暗地裡做骯髒生意的尼姑庵。
於是妙玉待在這一座尼姑庵,她出家了,用不了那麼多家產。她就準備做一些善事,比如幫助一些窮苦之人。
她想到泰安郡主賈惜春那麼好的名聲,她妙玉也可以。出家人,慈悲為懷,她也可以。
妙玉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她的未來一片迷茫,哦,也不算迷茫,出家了,這一生也算定了。
沒有目標,就是出家了,做出家人的事情。
有時候有些恍惚,她在哪裡,該做什麼,身邊還有舊人嗎?哦,沒了舊人了啊,嬤嬤老了走了,那些成親的丫鬟偶爾來看看,也就那樣了。
妙玉偶爾會給一些東西給那些成親的丫鬟,可是她也知道那些成親的丫鬟跟以前不一樣了,她們還會在她的面前說她們的艱辛,她難免多給丫鬟一些東西。
給的次數多了,妙玉也就發現那些丫鬟成親之後變了,那些丫鬟更看重她們各自的家庭,不可能再像以前那麼對她這麼好。
那些丫鬟也不算是她的丫鬟了,她一個出家人要什麼丫鬟。
既然出家了,不是帶髮修行,在尼姑庵里就不能那麼隨意了,她得長久待在這邊。
妙玉把一部分的銀錢給寺廟,一部分用來救治窮苦人,還有一部分自己留著。
就算當了尼姑,也不能沒有銀錢,妙玉終究沒有那麼大的能耐力,不認為自己受得了那麼苦的生活。所以該留著的還是得留著,得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寺廟裡的一些小師傅覺得妙玉假清高,捐就捐了唄,還分那麼多,分明就是想做大師太。也有的人認為妙玉心善,認為她大善。
只不過年輕時的幾次大善事,到了年老之後,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有人說妙玉年輕時過不下去,就捐錢,如何如何。
世人對女子不公,又因為妙玉那些年沒有對別人多說話,沒有多說佛經,因此,妙玉終究沒有成為別人眼中的高尼。就當她是一個普通的師太,沒有那麼出名。
妙玉跟別的師太一樣,收了弟子。
她心裡藏著很多話,沒有說出去,就只藏在心裡。
她很羨慕很羨慕泰安郡主那樣的,明明戴著一串佛珠手串出生,卻還不能不出家。而自己呢,明明是官宦千金,卻得去寺廟待著,父母去了之後,依舊在寺廟待著,等到最後,依舊沒有逃脫得了。
一個該出家的沒出家,一個不該出家的出家了,妙玉便想自己出的是泰安的家,只不過她不敢跟別人說,只是偶爾想想。
【李紈】
李紈的夫君賈珠死的早,她不想夫君死的早,以前也曾經勸過夫君不要那麼努力讀書。要夫君多休息,可是夫君不聽她的話,她也沒有辦法。
賈珠死了,李紈的心也死了,這麼年輕就守寡,讓她如何活下去啊。她當時就暈了過去,要不是懷了身孕,她真的堅持不住。
那以後,她就深居簡出,不敢多出來。
李紈嫁進榮國府之後,王夫人對她的態度還算可以,但賈珠死之後,她就覺得王夫人對她的態度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這些人當賈珠是她剋死的,李紈都知道,她根本就不想賈珠死,可是那些人根本就不管她怎麼想的。
李紈懂得,那是因為賈珠太過用功讀書,累垮了身子。身子沒有那麼好,還得堅持著,就容易堅持不住。賈珠就是堅持不住,才倒下的。她想要賈珠好好的,根本就不想賈珠那麼用功讀書,她不想要什麼誥命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