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鄴都之亂,在剛剛過去的歲末,可是好生吸引了一波天下人的眼球,各方勢力都密切地關注著局勢發展。劉協給袁紹造成的麻煩,令人驚訝,袁氏快速撲平他,也沒有出人意料。

  漢帝之死的消息,終究是捂不住的,各種事變前後的版本亦轟傳天下。大漢又將迎來變局,這是有識之士,心裡明了的。

  劉淵得到的,自然是最接近事實的版本。

  此時宣室殿中,多為漢臣,李儒、賈詡、蔡邕、崔烈、種邵、衛凱、法衍、郗慮等三省官員,皆在座。

  蔡邕、崔烈幾人,神情之間似五味雜陳,表情很複雜,尤其是種邵。劉淵無意地瞥了其一眼,心中冷哼一聲,這種邵,降夏多年,還偶爾表露出對大漢的同情。以往劉淵是不在意的,可如今,心思開始慢慢變化了,面對這等心系“前朝”的人,他開始有清理的想法了。

  “這劉協,多少歲?”看殿上諸臣反應,劉淵左右張望幾眼問道。

  “回陛下,懷帝生於靈帝光和四年,至陛下乾德四年,年十八!”劉淵的“寵臣”郗慮此時主動稟道。

  劉協的後事,袁紹已經處理完畢,諡號懷。

  “與朕三位皇子年歲倒是相仿!”劉淵再嘆:“只可惜,生不逢時啊!”

  見劉淵這對已故漢帝流露出的些許讚嘆,諸臣都不作話,這實際上是有些無聊而作嘆。

  “劉協既死,大漢無主,諸位愛卿覺得,接下來袁紹會怎麼辦?”劉淵終於提到正題。

  說到此事,觀諸臣表情,看起來都有想法。

  納言李儒撫須道:“懷帝有諸幼子,或扶持其一為兒皇帝,繼續攝政;或直接稱帝,代漢!”

  “文優覺得,袁紹會作何選擇?”劉淵淡淡一笑。

  “不論袁紹如何選擇,經此一變,大漢之國祚必然消亡,被袁氏取代是遲早之事!以臣料,鄴城那邊,不久便有消息傳來,陛下只需安等便可!”李儒應道。

  “漢祚亡了!”劉淵表情平淡低語道:“從朕當年入長安始,就已經亡了!”

  ......

  在長安上下,準備歡慶上元時,在新歲到來之際,鄴都正在恭賀新帝登基。袁紹回鄴,將都城上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洗,最後忠於大漢的力量,幾乎全數被毀滅。

  其後,袁紹否決諸趙臣篡漢稱帝的建議,立懷帝劉協幼子劉馮為皇帝,晉位趙王,秉政天下。

  在大多數人覺得河北風波將止,鄴城局勢將復歸平穩之時,波瀾再起。

  一眾臣子聯名上奏,請袁紹登基稱帝。與之前的不同者,此次為漢帝主動禪讓。就那不滿四歲的劉馮,也被教會親請禪位趙王袁紹。

  此次,袁紹的態度曖昧。一辭,再辭,三辭!

  其後,袁紹難拂眾意,很是“無奈”地接受禪讓。

  袁術,在皇宮中餵了數年的馬,鄴都之亂時逃了出去。袁紹歸鄴,赦免其罪。這這場禪讓勸進風波中,他代表著袁氏宗族,出了大力。

  漢建寧六年正月,在劉馮登基不足十日後,便“主動”禪讓於趙王袁紹。

  袁紹於鄴宮大殿登基稱帝,建大趙帝國,改元建武。

  大漢正統,自此宣告滅亡。

  鄴宮大殿之上,一片莊嚴肅穆,百官著嶄新朝服靜立,袁紹身著他渴求多年的華麗帝袍,登頂御階。

  聽著大殿內外,山呼陛下之聲,袁紹心情極其振奮。

  ------------

  第382章 諸國時代

  鄴宮內外,除了少數人心裡默默滴血外,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新朝之立,滿是新氣象。從漢臣到趙臣身份的轉變,袁紹的臣子們很是適應,加官進爵,搖身一變,沒有絲毫不諧。

  殿上飲宴,群臣相和,其樂融融。

  觥籌相和間,袁尚瞥了眼回都的袁譚與袁熙兩個兄弟。袁紹一登基,這等大事,出鎮青、幽多年的二人回鄴很快。袁尚心知,這是來爭太子位了,就是那一向老實低調的袁熙,只怕也存著這心思。

  袁紹稱帝改元,諸子皆封王。袁譚為臨淄王,袁熙為廣陽王,袁尚為安平王。曾有流言出,袁紹本有意立袁尚為太子,只是為郭圖、許攸、荀諶等人所勸阻,遂罷,改封安平。

  不管流言真假,袁尚心底對許攸等人心有忌意。趙國之立,是以往袁氏宗族為基礎,輔以中原、河北世家勢力而成。而許攸、郭圖、辛評等來自中原的士人先天的便聯合在一起,縱使內有齟齬但在面對河北世家勢力時,是一直對外的。

  袁紹的統治基業為河北,對審配、逢紀等人而言,來自中原兗豫如許攸、郭圖者,這些外來者,完全是來攫取他們的利益,分薄他們的權力的。

  在袁紹臣下,中原、河北士族勢力的對立,事實上早就有所體現,只是之前一直為袁紹所壓制。但隨著趙國建立後,這矛盾實則已經慢慢尖銳起來,隨著趙帝國的建立,更顯劇烈。最直接的體現,該是將來袁趙內部的儲位之爭。

  審配等人支持袁尚,那郭圖等人毫不猶豫地支持袁譚,尤其以郭圖態度最為鮮明,“立嫡立長”這個旗號,在哪裡都是有市場的。

  心思百轉,舉爵示意二人,遙敬一杯。袁熙“受寵若驚”趕緊舉杯相應,袁譚則摸了摸自己的小鬍子,嚴肅著臉掃了袁尚一眼,一飲而盡。其後偏頭與郭圖、辛評交談,時而瞄袁尚一下,似乎在向他示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