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漠東防禦如此鬆懈,興和城這般輕易就讓敵人襲取了,他万俟槿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劉淵冷哼一聲:“朕以你為都督,讓他副之,他豈敢有怨言乎?”

  想了想,劉淵命人將自己的配劍遞給賀蘭當阜:“你持天子劍北去,但有不服從者,自万俟槿以下,皆可便宜行事!”

  這,是劉淵頭一次對臣子授以如此重權。

  “謝陛下!”賀蘭當阜直接拜倒,極其鄭重。

  ------------

  第373章 劉淵被“綠張濟”

  “德祖,你這通事舍人,做了多久了?”喝口溫酒,暖一暖稍涼的心胸,劉淵問楊修道。

  也許是“楊修之死”這則典故太過深入劉淵之心的緣故,對楊修,劉淵一直表現出不同於其他世家子弟的態度。就如與其同時召為尚書郎的伏德,早外放州郡,也就楊修,常伴君側已有數年。

  楊修不知劉淵何意,自己在中書省幹了多久,劉淵會不知道?稍顯疑惑悄悄地看了劉淵一眼,恭謹答道:“回陛下,有三年多了!”

  “以你楊德祖之才情,行通事,是否覺得委屈了?”劉淵笑盈盈地看著楊修。

  楊修自然是覺得“懷才不遇”了,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尋一黃門便可。他堂堂楊氏嫡子,還得與一干“庸才”競食。不過面上卻不敢表示出什麼,被劉淵親自調教了這麼些年,雖然偶爾鋒芒畢露,但書生意氣是收斂了不少。

  “臣豈敢?”楊修朝後退一步,彎腰道。

  “左右你近來盡舍人之責,日後你升為中書舍人,押兵部事!”劉淵給了楊修一驚喜。

  “臣謝恩!”楊修眼中有著抑制不住的喜色。

  如今夏國中樞,對劉淵牽頭搞出來的三省六部也都慢慢熟悉了。楊修深在其中,自然明白中書舍人的地位。掌朝廷機務要政,晉位此職,意味著他楊修向著中書省的決策層邁進了一大步。以他的年紀,在當今的大夏,也是難得。

  “傳朕詔令,明日朕起駕回長安!”劉淵淡淡命令道。

  “諾!”

  以烏樾為統帥,留守函谷,劉淵自領大軍西歸。給烏樾留了一萬人,鎮守函谷一線,已經足表重視。劉淵絲毫不虞此時的魏軍會不會搞事情,自己撤了,鬆了氣的反而是曹操。

  西歸之前,見了見司馬防。也是突然來的閒情逸緻,初問其降否,不降,劉淵沒多大耐心,斬之。隨之的影響,便是“司馬八達”,只剩下“四達”。逃奔趙魏的司馬氏族人,聞此訊,更是大恨胡夏劉淵。但劉淵又親會在意,哪怕他是司馬懿。

  ......

  相比與幽、並、司、漠南戰事的激烈,在武關戰線上,一直倒比較平靜。楚軍方面,張允為都督,總領大軍。劉表將荊、湘最精銳的一部分兵馬都北調了,張允是蔡瑁為首的一批世家推舉出的,為了掌控這部分兵權。

  三萬多楚軍精銳,分為兩撥,戰事發生之後,張允一直待在宛城,“總攝”大軍。反倒是後至的劉備,徑直統軍前往武關,與文聘合軍,以副都督之職接過大軍指揮。

  武關這一線,實則是劉備與張繡之間的較量,而張允則遙在宛城,叫好助威。

  劉備之攻武關,初時做一嘗試,統精兵五千,百里北馳,突擊關城。但張繡準備充足,克城不下。其後便是跟隨時間線前進的對峙,武關守備的完善令其無處下嘴,也就在後方催逼過急時,動一動,派出個數千兵馬,沖沖城,權當練兵。

  受阻於武關城下,劉備一直很淡定,他北上統軍,對攻破武關,長驅直入關中並未抱有太大的期望。在荊南各駐軍,他劉備的影響已經夠大了,他此來,更多的目的,是在荊北楚軍中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劉表給了他這個機會,他自然要把握住。

  更令其驚喜的,就在武關城下,有一個名叫徐庶的年輕人毛遂自薦,投奔於劉備。一向求才若渴的劉備並不以其年紀而輕視之,親自接見。

  一番交談之後,驚喜異常,只覺得自己撿了個寶,當即拍板委以參軍之職,以為心腹幕僚,常與之同榻而臥。

  寒風來襲,武關城外的楚軍大營中,不少士卒都瑟縮在冰冷之中。劉備親自巡視於各營,撫慰將士。

  “入冬了!”劉備長嘆一聲,四周的空氣似乎都被凍得有些沉重了:“那張允短我軍中輜重補給,端是可惡,這還有不少將士穿著輕衣!”

  “元直,天氣漸寒,北方戰事仍未分出個勝負。將士厭戰思歸,我們是否該撤軍了!”劉淵看了這些日子與他形影不離的青年。

  徐庶一副風度翩翩的樣子,面色沉穩,眼神明亮,氣度令人心折。天色漸暗,武關周邊湧起了大片的濃霧,望了望西面籠罩在寒霧下的城關,徐庶輕聲道:“主公,還是等等城中的反應吧!”

  徐庶初來,就給劉備獻了條損計。也不知他從哪兒聽說的鄒氏的事情,派人至城關之下,用最粗陋的語言大肆宣號。意思只有一個:張繡,你叔父張濟被綠了,鄒氏在長安,早被劉淵玩了。

  這很明顯的挑撥離間之言,初時,張繡自然是不信的。但三人成虎,時間一久,慢慢地武關上的士兵們,看向張繡的眼神有了細微的變化。倒不是嘲諷、哂笑什麼的,反而是羨慕,若鄒氏真成了陛下的嬪妃,那張繡就是陛下子侄了,前途無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