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路糾纏,雙方於石門激戰,公孫瓚將幽州漢軍精銳都帶上了,欲一戰而定叛軍。孟益受召回朝,公孫瓚升任中郎將,進封都亭侯,全面主持幽州平叛事宜。

  封侯拜將,志得意滿,這個時候公孫瓚將“養寇自重”的心思按下了,否則無法向朝廷交待了。這些年,朝廷三公都換得那麼頻繁,何況他這個新任中郎將。真惹得朝廷不滿,那對他說撤也就撤了,對他的仕途可大大不妙。

  “大兄,比起叛軍,這烏桓人還真是不好對付啊!”對著叛軍大營方向,公孫越一臉感嘆對公孫瓚道。

  “如今的烏桓軍,可不是當初聞名天下的烏桓突騎了,就他們還活在過去的‘榮耀’中!膽敢侵我州郡,掠我漢民,找死!”公孫瓚冷哼道:“倒是馬鐙、蹄鐵,我軍也得裝備上,這可是騎軍利器啊,竟讓胡騎發明出來了。”

  聽說是從匈奴人那邊傳播來的,相比於烏桓人,匈奴人,才是大患啊!

  ------------

  第130章 石門之戰

  “主公!叛軍與烏桓人合軍駐於石門,緊守城邑,避不出戰,擺明了是存著讓我們攻城,消耗我軍兵力的心思。數度攻城,皆無功而返,相持下去,於我軍無甚益處,我們得思破局之法啊!”跟在公孫瓚身側,一中年文士臉色凝重對其道。

  關靖,三十歲上下,頭戴進賢冠,白面長須,十分英俊,風度翩翩。隨著公孫瓚封侯拜將,破叛軍,擊胡騎,威震邊疆,在幽州威望劇增,不少人才主動投效,納誠效忠。

  關靖便是其中的代表,為公孫瓚所信幸,拜為軍中從事。像後世公孫瓚集團的高層將領,田楷、單經、嚴綱等將,也慕名效忠,皆授以司馬、軍侯之職。

  再加上漸漸被公孫瓚掌控的公孫氏,不少公孫氏的人才也充斥於公孫軍中,這個時候的公孫瓚,根基已成。

  漢軍三萬,與叛軍相持於石門。叛軍雖人數眾多,但戰力不濟,若不是有烏桓人支持,早被公孫瓚拿下。幾番交戰之後,龜縮於城池之中,漢軍圍城強攻,未果,死傷不小。

  眼見著暮秋將過,戰事再遷延下去,入冬之後,怕是更不好打了。在公孫瓚手下,有成為首席謀士的趨勢,關靖出謀劃策自是積極。對戰事的發展,關靖心中憂慮,故出言提醒。

  “先生不必擔憂!”聞關靖之言,公孫瓚神色之間卻是輕鬆地很,帶著些不屑道:“城中叛軍不足為懼,其可恃者不過那一萬多烏桓騎軍罷了。但丘力居這胡族匹夫,捨不得那些許財物,放棄了烏桓鐵騎的優勢,竟與叛軍退守石門。若是野戰,本將還忌憚他三分。但論這城戰步戰,我漢軍怕過誰?”

  “主公心中有數便好。”觀公孫瓚成竹在胸的模樣,關靖為其所感染,不由好奇問道:“莫非主公已有破敵之法?”

  公孫瓚淡淡一笑:“前面數次嘗試攻城,也不是沒有一點收穫。城中守軍布置,防禦能力本將也大致摸清楚了。再困他一段時間,就憑那數萬烏合之眾與不善守城的烏桓軍,能在我三萬強軍面前守住這撮爾小城!一旦其露出破綻,我軍全力出擊,破城滅賊不在話下!”

  “公孫范、單經、嚴綱、田楷,你四人各據一門,繼續深溝高壘,避戰。嚴防出城突圍,將叛軍與烏桓人給我困死於城中,不可懈怠,放走了一人,本將拿汝等是問!”

  “諾!”

  公孫瓚這邊自信滿滿,城中的叛軍形勢可不樂觀。被漢軍圍城日久,不見動作,軍心有所動搖,二張可是愁壞了。

  丘力居也是懊喪不已,進城之後,他就後悔了。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到底犯了怎樣一個昏招,烏桓騎軍之長,在攻不在守,守城哪裡是烏桓士卒所在行的。主動入瓮,困守孤城,以己之短,應敵之長,回過味來的丘力居腸子都快悔青了。

  石門地狹城小,女牆低矮破舊,同四萬多叛軍一齊擠在城中,滋味可不好受。前些時日漢軍的“猛攻”更是讓丘力居心情沉到了谷底。守城這事,還真不是烏桓士卒所擅長的,僅守南門,就抵抗地頗為艱難,死傷不少,令丘力居心疼不已,這還是在漢軍為盡全力的情況下。

  “若是帶上蹋頓,有他提醒,我也不至於犯此失誤!”丘力居語氣中滿滿都是悔意。若是在野外,上萬烏桓鐵騎游離在外,所造成的威脅可是巨大的。那樣,公孫瓚也不敢如此時這般肆無忌憚地圍城困賊。

  “大人,我們得想法應對啊,我萬餘烏桓勇士,被圍在這小城之中,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太過憋屈了!”難樓恨恨道。

  時間緩緩流逝,公孫瓚不慌不忙,繼續困敵於城,嚴守四門。天氣漸涼,來自後方的軍需物資源源不斷運輸至前線,有幽州諸郡的支持,圍城漢軍很安逸,士氣不斷提升。

  與之相比,城中敵軍可難過得多。從幽冀二地劫掠了不少糧食,但被公孫瓚一路糾纏交戰,丟失了不少。城中數萬人的人吃馬嚼,到如今,也有些無力為繼了。士氣低落,糧草不繼,援軍,連求救信使都派不出去,從哪兒來……

  城中叛軍等人自然不甘坐以待斃,丘力居牽頭,以烏桓騎軍為主,二張領軍輔之,出城攻擊,欲突圍遁逃。

  但石門四門,壕深溝寬,拒馬嚴密,柵欄林立。漢軍躲在後方,只以弓弩箭矢擊之,送死般地衝鋒幾波,承受不了那巨大的傷亡,將士卻步,無奈歸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