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大船,壓的滿滿的,徐清問,這怕不是有十萬件大衣?押船的船老大搓搓手道:

  “麼有麼有,只有四萬件袍子,四萬件襖子。暖和得很,就是稍舊了點,都洗乾淨了,曬好了,不髒。”

  那就是八萬啊,怎麼也夠了,徐清心喜,拍拍船老大的肩膀問他:“你們打算換些什麼?”

  船老大講:“一件狍子換十斤米,或者四兩布。”

  徐清疑惑道:“幾十萬斤的米,你們這三艘船能運回去嗎?”

  船老大:“不嘞,還有好幾艘船,這裡港口太小,進不來。換了米,我們再換布,就能運回去了。”

  “哦,那你們能在這裡留幾天?”

  “換完就走,換完就走,”

  “好吧好吧,你們把貨卸下來,我給你們安排食宿,還有一些事情和你們商量。”

  卸了貨,徐清這邊早已經安排好了一頓筵席,菜式裡頭有遼東菜,有中原菜,還有徐清家裡的炒菜,從船老大到水手力壯都吃得直不起腰來。

  宴後,徐清與船老大商量和災民交換衣物的事。船老大驚訝,災民到這裡躲災,居然還有錢賺。徐清解釋一番,到最後,船老大差點痛哭流涕,他道,要是碰見徐大人這樣的好官,當初他們家就不會流落遼東了。

  兩方約定好兌換地點,說優先給災民換襖子,給滄州百姓換袍子。袍子較長,禦寒卻不利於幹活兒,襖子較短,也比較厚實,禦寒也好幹活兒。

  除了衣服,還有氈帽、毛鞋等東西可以交換。有道是一帽頂三襖,對於長期要在外的災民,氈帽顯得比較重要。故而也有先換給了他們。

  十斤米一件大衣,一斤米三塊錢,一件大衣三十塊,這放在98折都有人搶的後世,不知多少人搶破腦袋。

  即使在這裡,似乎也非常火爆。換了災民的之後,剩下的,在滄州就顯得杯水車薪了。此時,船老大也發現了這個商機,滄州本地的百姓就能消費如此巨大,若是通過商隊連接整個中原呢?那豈不是暴富?

  草原的毛皮多得用不完,如果能夠用毛皮輕易換取中原物資,那誰還會動不動就打仗?嘖嘖嘖,這次回去之後,一定要再來幾次。對了,大賀氏那邊似乎也有物資堆積,不如,嘿嘿低價買來!

  船老大計算之時,災民們都用工錢糧換了衣物,總算暖和了不少。可還有一個問題,晚上沒有火,睡得不安啊。

  這時,就要說第二個好消息了。

  這個消息,是徐清在城牆上發呆的時候發覺的。

  “鐺鐺……”

  一個商隊的鈴聲傳來,徐清習慣性的看了看,這一次,徐清卻沒能一眼看出來那商隊運的東西。不過,看那商旗,卻是正牌的滄州商會商旗。

  到了城門口,車隊裡一輛車微微側了一下,抖漏了一些東西,徐清才知道這商隊來自哪裡。

  煤!

  上次馬尼德出商的時候,徐清托他在山西買下一堆煤,也就是唐朝說的石炭,送到滄州來。當時徐清還沒想好那石炭做什麼,煉鋼還是做燃料,只是下意識覺得煤這種東西十分重要十分有用。於是就讓馬尼德帶了,而徐清也把這件事拋之腦後許多天了,沒想到今天送了過來。

  這真是雪中送炭,雖然還沒有下雪,但對於滄州來說,不嚳為一場及時雨。災民們終於能夠能生火保暖了。

  有人問,山里那麼多樹木,為何不砍來用就是,古代保護森林沒那麼重要。

  徐清本來也這麼想,後來才知道山裡的樹木太濕,砍回來不曬幾天就燒不得。山上稍微干一點的柴,都被本地的村民收拾回去了,連落葉都被掃得一乾二淨。過冬嘛,最不能少的就是火和食物。

  二百車煤炭送了過來,一車四百斤,八萬斤煤,也就是四十噸。徐清想把這些煤炭做成蜂窩煤,還要摻黃土,摻牛糞混在一起,少說也能做出來十萬藕蜂窩煤。

  若給災民平分,每個人就只有兩藕,按戶口發,那就有十二藕。災民們十戶一保,蜂窩煤也可以按保發放,可以只發八十藕,反正災民們是擠在一起住的,也擠在一起取暖。

  此時,最先選出來的的那些“技術人員”就可以派上用場了。用打藕煤用的器械,徐清稍一提示,他們就能快速製作出來。

  連夜趕製,第二天,第一批煤就下發到了災民手中,暫時每保四十藕,不夠再發。災民領取蜂窩煤的時候,都得到了囑咐,一定要開了天窗才能燒煤取暖。

  一晃過去**天,六十天的期限近在眼前,災民們發了二次蜂窩煤。這個時候的災民們已經開始想念家鄉了。而且,他們手裡都有了糧,有了衣物,還有一部分“技術人員”製作出來工具,鋤頭柴刀什麼的都有,回了鄉,也能夠過活。

  不過,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災民希望在這裡再干十幾天活,反正有的吃有的住,還有錢賺,不如開春再回去。

  可官府是不能再出錢了的,於是徐清下令各里長,已經改造好了的田地全部登記造冊。如果還想繼續改造的,也可以自行僱傭災民,但一定不能強迫他們,要你情我願,而且要工錢恰當。

  一部分災民挑起行李,合起伙回鄉起來。讓他們可喜的是,來的時候空著手,走的時候卻還要挑著行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