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草原上的人都會對漢人買馬格外警惕,只有三代無戰馬的那種廢馬才會出售給漢人。換而言之,這就是技術壟斷,即便是兩邊和平之時,也是如此。漢人難以買到馬匹,草原人和草原人之間的交易卻簡單很多。

  徐清看到了價值,如果渤海國作為中轉站,在滄州以海路想接,豈不是可以源源不斷的買來馬匹?這個想法徐清只暫時在心裡想一想,現在還是要合起力來解決奚族的這一波威脅才是。

  斷紅塵和徐清手裡有六千人,還有幾百騎兵。六千人裡頭,有四千渤海兵,本來大多數都還是拿著短柄斧之類的武器的,但徐清把那二千高句麗人的裝備送了他們,這才總算有了些軍隊的樣子。但這六千步兵對上三千騎兵,依舊是死路一條。另外,徐清斷紅塵手裡的騎兵也只是剛剛組建的,不熟練,對上奚族人弓馬嫻熟的騎兵,也沒有一戰之力。

  不能據城而守嗎?不能,因為城中許多百姓都是遷移過來的,帶的口糧不多。沒有被圍住的時候,可以打獵,捕撈,有商隊前來,反正有許多途徑搞到吃的,但被圍了之後,就只能吃老本了。

  吃老本是可怕的,本來一邊搞糧一邊吃糧,能吃一個月的糧,如果只吃老本,就只能吃十天不到了。之前攻下五國的時候,繳獲了大批軍糧,但那還是不夠。即便是計劃分配,城內的糧食也不夠眾人吃一個月的。

  糧食不夠了,據城而守就不能夠了。可出城決戰吧,即便勝了也損失慘重,將來再有別人來犯,那就毫無抵抗之力了。逃?逃去哪裡?兩條腿也走不過四條腿啊。斷紅塵再一次束手無策了。

  奚族騎兵在城外駐紮下來了。唉,沒辦法,騎兵對步兵,天生的克制,誰能逆得了天命呢?

  徐清說:“我可以!”

  徐清步兵戰騎兵的逆天法則就是——弩。弩是一種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

  在西歐,弩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因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

  英國的獅心王理查就曾經兩次被弩箭射中,並在第二次傷重不治。如此一個偉大人物竟然死在一個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對於貴族來說簡直駭人,為此,在十二世紀時,教皇就曾嘗試以殘忍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西歐的弩是中國傳過去的,徒子徒孫的弩都有這麼強勁,那更不用說老祖宗的了。明朝的床弩可以達到千米的射程,比某些步槍還遠哩。

  靺鞨人或者說渤海國還只有弓,沒有弩。很巧的是,徐清剛好研究過一下弩的製作。

  弩的結構其實不複雜,不過就是:臂、弓、機。“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

  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鐵質也可以,裝在弩“郭”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牙”後連有“望山”,也就相當於瞄準鏡的東西;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

  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通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徐清知道一種強弩,北宋時期的神臂弩。要知道,北宋一直是軍事力量畢竟孱弱的,能夠擋住蒙古鐵騎,不僅僅是因為火器大量使用,更是因為弩的長足發展。因為火器在那個時候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而製作相對簡單的弩卻可以。

  神臂弩便是宋軍大規模裝備的制式武器,幾乎每個步兵都有一把。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強大,矢可入榆木半杆。威力足夠,製作也簡單。另外,大唐的精良弩箭也不比這個弱,這個神臂弩長處在於可以大規模裝備,所以徐清也不怕渤海國將來以此威脅到大唐。

  想清楚利害關係,徐清便手繪圖紙,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斷紅塵和徐琪。單單靠這個弩是不夠的,弩的裝填比較慢,對上機動性大騎兵,就需要以持續制快速。為了能夠有持續殺傷力,徐清還做出了一個五排線陣。

  由於弩比弓射得遠,所以使用弩的時候需要更大的力量進行裝填。每次填裝弩箭是,需要腳踏彎腰,利用槓桿填充弩矢。

  基於此,徐清弄了個三排線陣。第一排射箭之後,彎腰填充,然後第二排繼續射箭,射完之後,蠻腰填充,第三排射箭。在第三排射完之後,第一排剛好填充完畢,又可以再一次射箭了。如果提前填充完畢,那就直接蹲在地上進行放箭。

  如此,一個配合弩箭對付騎兵的陣法就成了。其實這個三排線陣是有一個好聽點的名字的,可惜徐清記不起來了。

  府兵的裝備是弓箭,橫刀加鐵線槍,高句麗模仿府兵進行裝備,所以上一次徐清剿滅他們還留下二千強弓,加上斷紅塵守城的時候製作的,差不多有五千把弓了。挑出勁兒足,好用的,就可以改裝出弩的“弓”部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