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除此之外,徐清還想親自弄出一本給孩童開蒙用的教材。如果單用《論語》的話,太過於單一,而且聖人的東西,傳了那麼久,一句話有各種解釋。所以,相比較於論語,徐清更加中意於他小時候背過的一篇三字韻文——《弟子規》。

  《弟子規》三字一句,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可以說是一本頂三本,治標又治本。只可惜徐清現在有一小半已經背誦不出了,而且背出來的那一些其中有些典故,唐朝人讀不明白,需要大改一下。

  最需要頭疼的事情,是印刷術。

  徐清在滄州打聽了一下才知道,現在滄州的書籍全部都是手抄本,沒有一個人會印刷術。徐清記得宋朝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這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時間卻不知道。

  沒有現成的,徐清就只得自己探索了。

  對於中文來說,特別在唐朝這個時候,活字印刷的成本幾乎和雕版印刷差不多。徐清決定還是暫時採用雕版印刷的好。

  唐初的印刷之術雖沒得到發展,大門刻印之術卻有千年傳承。由傳國玉璽便可知,早在秦漢之時,刻印之術就已成熟了。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印的過程與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印刷是紙在上,板在下。

  找來了工匠,徐清準備了結實的松木,讓寫字的方家認真寫上了首短詩,準備刻板。紙比較薄,反過來可以透過紙張看見字,字是反的。刻板上刻印的,便是這反字。

  徐清令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兩顆米的寬度。刻完了,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這便成了。

  刻工技藝精湛,一首短詩下來,竟然一筆不錯。徐清迫不及待在刻板上刷上一層墨汁,再拿厚厚的宣紙往上面一蓋,拍了拍,等稍微幹了,小心翼翼的揭下來。

  拿出來一看,一個個字清晰可見,的確可用。印一張可不行,再刷墨,再貼紙,直到四十多張,出了問題。開始印出來的字還清晰可見,可到後來,這些字卻變得臃腫起來……徐清準備再研究一下的時候,黃驊縣快馬送來一個壞消息:

  海上來賊,寇略民眾!js3v3

  第五十四章 遼東來的船

  第五十四章 遼東來的船

  翻來那告急文書來讀,徐清膽戰心驚:

  “海上忽來三隻大船,下來千餘賊寇,屠燒數村,掠其女子糧食,復入大海”

  海上來賊,莫非是倭寇?可現在哪裡來的倭寇,還是棒子?沒聽說唐朝也有來自海上的威脅啊,怎麼回事……不過那告急文書上寫的有三隻大船,千餘賊寇,想必是有目擊者的。

  到底是什麼人,能製作能乘幾百人的大船,行駛到滄州邊上鬧事。徐清第一想到的,是誰能建造如此大的船?

  華夏的造船業算發展不錯的,漢朝的時候,便有能乘坐上百士兵的大樓船。到了三國時期,更加不得了,造船業發達的東吳,能造出最大的上下五層,可載000名戰士的大船。當時的吳國,還可以從海路志願遠在遼東的公孫氏。由此可見當時船隻之遠航能力。吳國在滅亡時,被晉朝俘獲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見造船業之盛。

  到南朝時,江南已發展到能建造1000噸的大船。為了提高航行速度,特別是大科學家祖沖之,造出了裝有槳輪的船舶,利用人力以腳踏車輪的方式推動船的前進,史書上記載他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稱為車船。

  到隋朝時,隋煬帝未來了要到揚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他本人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竟有多達120個房間。由此可見,幾百人乘坐的大船是有條件造出來的。

  可隋末大亂,一直到了唐初之時,百業凋敝,這海盜怎麼可能造出來?徐清不解,調集了三千精兵,駐紮近海地區,以備海賊再來。而他自己,則帶著護衛和黃驊縣令詹增一起去調查一二

  被洗劫過的村莊,屍體已經被清理乾淨了,還殘留著各種燒焦、血液的痕跡,海風一吹,呼呼的響,仿佛冤魂在這裡四處遊蕩。

  詹增找來目擊者,原是個老漁翁。老漁翁說,那日他在遠處釣海,倖免遇難。賊人漸退的時候,才敢出來查看,看見大船三艘,小軻幾十葉,賊人千餘如潮水一般退往海里。半日不到,海面上的大小船隻已經消失。當初詹增趕過來,只剩下了燒毀的村莊。

  這老漁翁只記得清船和許多許多海賊,問他那些海賊的衣著裝備,老漁翁便說不清了。隱約知道來者穿著破爛,有斧子之類的武器。

  徐清再到旁邊村莊,問遍了所有老人,都說從小沒見過沒聽說過有什麼海盜。

  這就奇怪了,這群海賊忽然而來,有快速離去,所為何事?牛吃草是老兵,他說出了一個猜想:

  “這群人盡數洗劫了村裡的糧食,想必缺糧。現在春末,差不多是青黃不接之際,村里糧食肯定不多。如此,那些海賊獲得的糧食必定不能長久,不過幾天,極有可能再一次上岸。”

  “此話有理,可這大船日行百里,下次上岸,也許就不在滄州了。”詹增也是才想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