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徐清抽的稅非常低,基本只夠徐清上交國庫和發工資的。盜匪沒了,不用交保護費,加上今年收穫還算不錯,百姓家裡終於能過一個安詳幸福的年了,連豬肉也變得緊俏起來了。從隋末,到今年徐清來滄州,滄州百姓算得上過第一個肥年了,百姓為了感謝徐清,這一年秋天出生的孩子,都被冠以徐姓。

  流民也有糧食獲得,肚裡不缺食,就會想其他改善生活的事。流民們自發的組織起來蓋房子,鋪橋修路,最重要的是,蓋了一座廟——徐刺史廟。

  徐清聽了這件事,他樂呵呵的換了平民衣服去徐刺史廟看看他自己的神像。卻只看見一個大腹便便,長須剛目的猥瑣中年男人像,合著百姓心中的好官都長這副模樣?

  這種個人崇拜是要不得的,不實惠啊……徐清不客氣的在神壇上拿了一個大蘋果大吃起來,結果被廟祝那掃帚追了出來,這還不算完,出了徐刺史廟,廟祝招呼過路之人一起追徐清,要不是徐清跑得快進了滄州城,不然還真得被憤怒的“信徒”給削平了。

  在徐清和世家商業戰的那幾天,徐清發布了一個政令:滄州境內免過路稅。可在商業戰結束,甚至世家滅絕之後,徐清一直“忘記”把政令收回。這導致滄州城內的商隊與日俱增,好有一副摩肩接踵的繁榮跡象。

  徐清站在城牆上看著一隊隊的貨物運進滄州城,又一隊隊運出去,口水那個流啊……

  如此多的商人啊,那一天的流水帳該有多少?稍微抽一點點,那又會有多少錢?雖然抽的稅是進了公家的帳上,可整個滄州不都是在徐清手上麼,想拿多少拿多少。

  實物稅徐清是不會重新收的,那個東西收益少又讓商人望而卻步,一旦開徵,滄州城繁榮的景象就會如泡沫一般快速消失。徐清要收的,是增值稅……

  以前的稅收制度是,一斗米運過來,不管你賣多少錢,反正進城就抽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給朝廷的,還有稅吏的辛苦費另算,去茶水,腳路費,耗損,蟲鼠費各種明目。這種稅收制度對商人來說是很不合理的,賺了錢還好,可以補上稅收那一塊的損失,可假若沒賺到錢,就那抽的這幾次稅,就得讓商隊虧到吐血。所以以前的商人,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輕易不肯出手貨物。

  而徐清要徵收的增值稅則不同,舉同樣的例子,一斗米成本十文錢,二十文賣出去,那就收一文錢稅。也就是說,如果一趟跑商沒賺到錢,好歹還能原原本本收回來貨物,不用抽掉十分之一。這一來,商人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了,凡是手裡有貨,不都來滄州先看看?

  可是,怎麼收稅?誰來收稅?

  這一個制度需要兩個方面能配合自如。一方面是商人要配合,如果他們將帳目弄虛作假,明明利潤十文錢,他硬說一文錢,這稅就收不上來。當然,徐清可以官方查帳,可那挨不住許多的商人聯合起來對抗啊,最終,又會走到官商對立一條老路上去。

  另一方面,就是稅吏的素質了。閻王易過,小鬼難纏,稅吏就是小鬼,如果他們陽奉陰違,對下巧立名目,對上隱瞞私報,照樣的又會一如從前。

  制度未定,人才先行,先辦一個招聘會吧!

  一張大紅紙貼在菜市口的布告牌上,紅紙兩邊站立了兩個威武雄壯的士兵。過路的人一看,咦?是紅紙,是喜事!難道又要減稅了?趕緊湊了過來……華夏自古愛從眾,不一會兒,布告牌下面就人頭攢動,密不透風了,哪怕在場的人沒幾個看得懂布告牌上的東西。

  “擠擠……擠擠……讓我先看看……”一名瘦插縫兒夥計擠進來,拍拍胸脯,站到前面自豪地看著道:“我認字,給大家讀一讀……”

  “哎呦,看不出啊,你還識字?”一個人帶著疑問地道。

  “我這叫真人不露相……”瘦夥計念道:“招……長一人,二人,干……五十人,一百人!”

  “就,就這個?我看那好些個字呢……”

  瘦夥計黃臉騰的就紅了,他曾經幫著掌柜管過幾天帳,他一看布告牌上挺多數字,馬上跳了出來,可布告牌上的字他只認得數字啊,其他那些字他哪裡認得,只得灰溜溜下來了。

  又見圍觀群眾混亂了一番,人群里有人道:“張書生來了,他識字,讓他看看……”

  眾人回頭一看,只見一人拿著紙扇悠然自得,閉目養神。眾人心裡暗罵一聲,你要我們讓路,說一句話不就完了嗎,裝什麼高深?只不過眾人還是湊出了一條空道,讓那書生趾高氣昂的到了布告牌下。那書生搖了一搖頭,看著布告牌念:

  “招聘:刺史府新建商稅司,招司長一人,副司二人,幹事五十人,巡街一百人。即日起,有意者十日內到刺史府面試,擇優錄取。特,無人不可……”

  眾人聽了砸舌,一個進城售米的老農開口道:

  “這,這刺史府招長工?”

  如今田裡糧食收了,他正想干點零活兒貼補家用呢。另一個老農聽了,也是眼睛一亮:

  “聽說這新刺史是個大好人,連流民幹活也給大白米飯吃,要是他招長工,那工錢該不會短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