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單飛說這些是根據記憶照本宣科,睡覺都能說出來,可說到最後四字時卻是心中一顫。

  壽不可言會不會就是長生之意?

  七張羊皮卷……

  一念及此,單飛豁然開朗,望著石來道:“石校尉一直說卜家有七卷羊皮,難道說卜家七代人是按照這種葬法來葬?”

  “不錯。”石來道。

  荀奇想問卻是不願開口,一旁的張遼終於忍不住好奇之意,“石校尉,單飛說的極為清楚,可這和我們此行任務何干?”

  張遼心中其實很有分嘀咕。

  那晚鬼豐離去後,郭嘉和他、單飛敘說三香一事,張遼雖然半信半疑,但趙達隨後說司空有令,讓他前往洛陽參與此事。

  張遼很有些意外,可見郭嘉只是朝他笑笑,立即明白過來。

  這等事神秘亦是機密,能夠參與的都算是司空信任之人!

  他張遼一個降將,當初雖在河北對三香一事略知端倪,但素來知道犯禁,絕口不對外人提及。這次能參與進來,就說明他在司空眼中的地位已有所改變。

  是因為郭嘉、還是因為單飛?

  張遼是沉穩,可不意味是老實,不然當初也不會替單飛說謊,等來到此處,一看到這種局面,怎會不明白其中的瓜葛。

  他一定要選擇一邊,雖然默不吭聲,但他早對單飛當作兄弟來看,單飛這小子別看以前是個家奴,可不走尋常路線,最要緊的一點是——單飛這小子行事很對他的胃口。

  知道自己除了武技,摸金這活兒根本不入門路,張遼暗想只要和單飛一起,能完成這任務回去就算大功告成。

  可到現在,隔行如隔山,張遼仍舊茫然不知頭緒,根本不知道這些人在做著什麼。

  聽張遼詢問,石來點頭道:“張將軍問的極好,這其中的關係簡單來說……梁孝王陵的修建本是卜邑一手包辦,而三爺早在挖掘梁孝王陵時,曾發現有梁孝王日常記錄數十卷。當初趙大人、盧大人都忙著搬著墓中的金銀珠寶,三爺卻將那些竹簡統統帶了回去。”

  盧洪記得倒有此事,冷哼一聲,聽石來道:“三爺將梁孝王生平一覽,雜事不煩贅述,但有幾件極為關鍵的日常線索……”

  眾人立即都是豎起了耳朵,就聽石來道:“第一件就是梁孝王二十五年,梁孝王記錄曰——兄應允傳位於吾,甚喜。”

  他簡簡單單說了這幾個字,有的人茫然無語,單飛知曉那段歷史,卻是清楚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梁孝王本是漢文帝的次子,他大哥就是景帝劉啟。梁孝王劉武和景帝劉啟是一母所生,娘親就是竇太后。

  梁孝王和景帝劉啟兄弟間關係不錯,又因為自古以來的“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的傳統,梁孝王反倒比劉啟更得竇太后的喜歡。

  景帝對竇太后也是孝順,知道娘親的用意,對梁孝王有求必應,有一次在梁孝王入朝時,景帝估計是喝高了,閒談竟對梁孝王說——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梁王你!

  梁孝王自然高興,竇太后亦是喜歡。

  不過後來景帝酒醒後可能發現不對,自古帝王除了堯舜,都有點私心,若無意外,誰會

  不傳兒子傳兄弟?

  後來景帝終於沒有兌現說過的話,傳位第十子劉徹,也就是漢武帝,開啟了一代盛世。

  梁孝王至死也就沒有當上皇帝。

  石來不管旁人懂還是不懂這段歷史,繼續說道:“第二件就是梁孝王三十五年記載——吾不為帝王,當走仙路,盼卜邑音訊。”

  眾人心中均是一凜。

  單飛推算下時間,暗想梁孝王是三十六年死的,這句話是他死前的那年記錄,聽聞梁孝王在三十五年曾入朝再見景帝,請求留在京師,估計還是覬覦帝位,只盼景帝言而有信,不過景帝拒絕了梁孝王之請,很快讓其返回了封國。

  梁孝王想必知道景帝的潛台詞,心中悶悶,這才轉走求仙之路?

  尋長生香?

  單飛當初和曹棺閣樓一談,對曹棺的斷定還有分懷疑,這會兒見曹棺行事如此縝密費力,顯然是對長生香一事勢在必得。

  可無間、變異又是怎麼回事?

  就聽石來那面道:“第三件就是梁孝王三十六年記錄——良山終見卜邑,見牛足生背不可思議之事,始知世事玄奧更勝帝王之位,得其香,無憾!”

  堂中靜寂。

  單飛記得曹棺和他提及過此事,心中微凜。

  許久的光景,就算張遼都有分明白,開口問道:“那石校尉的意思是——梁孝王求帝位不成,轉求長生,而卜邑幫他找到了長生香?”

  張遼感覺自己聲音都有分澀然,本認為石來會否認,沒想到石來肯定道:“不錯,梁孝王就是得到了卜邑所求的長生香,因此梁孝王陵再沒有梁孝王和王后的屍體。”

  荀奇眼中精光大盛,盧洪摸了下乾癟的臉皮,半晌才道:“曹三,當年你第一個進入王陵,老子一直以為你是要貪點貴重的東西,沒想到你反倒去搜梁孝王的屍身,當年老子一直奇怪你把屍身弄到哪裡,做夢也沒想到還有這種隱情。”

  曹棺在車中冷冷道:“我和你說過了,只是你根本不信罷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