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陸可軒苦笑一聲,道:“他們也是咎由自取,如果在一開始,他們就放棄向士族索要好處,也沒怎麼多事了!”

  “我看不然!”周大海搖搖頭,忽然是一臉認真道:“雖說這些災民會感謝他們,但卻不會去幫他們傳揚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嗯!”孟峰抿了口茶,點點頭道:“他們本來就不受江南士族待見,想要坐穩江南,這批災民的傳道是至關重要的,他們要讓江南百姓都知道,太平道有多好,信奉他們可不懼一切天災**,但結果他們是棋差一招,忽略了士族與其他教派的聯合,歸根結底,這都是他們逼出來的!”

  董策聽著這幾個傢伙的討論,微微一笑,道:“現在說這些沒什麼用了,新作坊籌備得如何?”

  周大海聞言笑道:“放心吧,再過兩天就能生產銅幣了,到時候,咱們用銅幣發工錢如何?”

  “這個注意不錯,有助於銅幣的推廣!”陸可軒立即附合道。

  董策聽後立即搖頭,道:“不可,這樣會明著與朝廷幹上了,還是用銅錢好,如果員工覺得銅幣方便,那就讓他們自己去賭坊換,千萬不能從我們的手裡流出去!”

  幾人聞言都是一陣默然,周大海感覺董策有些想多了,如此方便的東西,朝廷豈會不啟用?他是時刻在期盼朝廷能重視,給予他們支持,屆時,董策的錢莊感念也就可以施行了,不用在借著賭坊出手銅幣。

  但是決策權卻在董策手中,周大海也無可奈何,只能耐著性子等下去了。

  招工熱潮一直持續了一個月後才漸漸冷卻,而董策自然也參與其中,不過他並沒有招手教徒,只是正常的招工而已。

  現在水車的訂單越來越多,董策需要很多人手挖掘渠道,建造水車,面對如此多的災民湧入,這無疑是減了他的燃眉之急。

  與董策不同,白蓮教、山河社與五火堂這些,卻是大傳教義,廣招教徒,都是忙得不可開交。

  而董策對此絲毫不上心,雖然誰都知道,他們這些教派早晚要被取代,整合,但現在他們還是一致對外,和太平道爭奪教徒,只有等太平道離開了江南,他們才會展開一場內鬥,故此現在教徒越多,對以後的幫助自然越大。

  這讓衍教九流堂的新堂主孔梨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此特意找上了董策。

  “你操心這些幹什麼?”董策看著孔大是搖頭苦笑,想想如果不說明白點,他就算在聰明,恐怕有些事情也難想通啊。

  “招收教徒雖然很重要,但齊心更重要,林子大了什麼鳥沒有,可千萬別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我們的教義是學,只要想學,即可到學子廟一試,我們不僅要教他們習字、手藝,還要教會他們道理,唯有明事理之人,才可成為我衍教弟子,迂腐之人要來自會給自己添堵!”

  孔梨燦聽後思考了良久,確定教主的話有道理,但似乎有沒什麼道理,因為如今他們好像不是在傳教吧,只是教人如何為生而已。

  剛想到這一點,孔梨燦忽然豁然開朗了!

  如何為生?這說起來簡單,一份工作即可,但實際上卻是很複雜,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有人喜歡安逸,有人則希望得到更多,都是因人而異,而衍教,就是在挖掘這些人的能力,讓他們在某個領域發光發熱,最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最高領域!

  第二百七十四章 動向不明

  秋日高懸,金陵府郊外的田地中,佃戶正趕牛耕田,忙得不可開交。

  擇優而種的感念在府令秦麒大力推廣下,使得如今許多田地都建了一片培養秧苗的沃土,特別是見識過秦家春稻的人,自然把重心都投入到上面,希望也能種出如秦家田地那般豐盛的稻穀。

  對此秦麒十分滿足,他不僅小豐收了一把,還得到了偌大的好名聲,自然高興了,但對董策而言,這還遠遠不夠。

  秦家的稻穀看似豐盛,但只限於這年代,對後世來說差了何止千里。

  如果說,如今普通的一畝地收成平均是百斤,那經過董策的法子,讓秦家一畝地平均收了兩三百斤,可作為後世人的董策很清楚,一畝地隨隨便便就上千斤,而大寧的一畝地和後世差別不大,由此可見,稻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只是董策不知道怎麼雜交水稻,但不代表他不懂找人去嘗試!

  正在視察的董策轉頭對身邊的一名中年男子道:“渠道目前只能先計劃修道這裡,至於接下來,則要考慮供水量的問題,屆時就有勞畢府丞讓人多多勘察了。”

  這中年男子是今年剛調來的新府丞畢治盛,與曹庵一樣,他以前是儒林的教書先生,雖說人到中年,閱歷豐富,畢治盛為了能當上官,也學了許多治理之法,不過一直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操作過,可以說還是一個初生的牛犢。

  一開始,畢治盛不明白,府令老爺為何讓他跟著董策來視察,但結果董策的講解後,他才明白,眼前這董議郎別看年紀輕輕,到做事卻有板有眼,滴水不漏,而且十分博學,並且為人實在,不懂的就直接說不懂,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董議郎放心,回頭我會安排人過來勘察,倒是有一件事我很疑惑,不知董議郎可否講解?”畢治盛好奇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