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理由,如能使胡宗南採取“上策”,撤往台灣最好;否則採用“中策”也可以。後來,
就弄出了一個以不守西昌為上策的“固守西昌、保衛西南大陸方案”來。其主要內容如
下:
甲、上策:放棄西,昌,撤退台灣。
(一)目的:保存在大陸上僅有的反共力量,在大陸上散播反共種子,再圖反攻。
(二)理由:(1)西昌是彝區,是死地,毫無力量,又無後方,不能固守。否則
必遭覆滅;(2)凡撤到西昌的黨、政、軍及其他人員,都是反共最堅的幹部,應搶救
去台灣,不應聽其毀滅在西昌;(3)一切事,人最重要,物資次之,應把西昌地區有
用的人力、物力搶運去台灣以增加反攻大陸的力量;(4)以西昌為據點,在未撤退台
灣前,完成在大陸上散播反共種子的任務,雖撤退台灣,實際並未撤退,而是戰略上的
進攻。
(三)辦法:(1)積極設法收容從成都突圍到西昌的部隊。予以妥善安置和安慰,
陸續輸運台灣;(2)普遍收容從各方面撤到西昌的黨政人員和其他人員,陸續轉送台
灣;(3)西昌地區的青年及地方士紳,願意去台灣的,一律護送到台灣;(5)願留大
陸繼續工作的人員,一律委以適當名義,給以經費、武器、電台,並指導其活動,使其
在大陸生根,以便將來配合反攻大陸。
乙、中策:以滇西地區為根據地,以西昌、滬定、雅安及川南的雷、馬、屏、峨地
區為游擊區。
(一)目的:在西南大陸建立根據地,以保衛西南大陸。
(二)理由:(1)滇西地接西藏,並通緬甸、印度,能得國際援助;(2)上地肥
沃,物資豐富,人口稀少,作為根據地能自給自足;(3)滇西民族雖較複雜,但民性
淳樸,易於驅使,灌輸反共思想,易於接受;(4)滇西地形險阻,敵人僅有一面進攻
之路,易於防衛;(5)配合雲南現有之國軍兩個軍兵力,足有建立根據地之力量;(6)
組織川、康、雲、貴四個省政府,指揮其活動甚便;(7)將來配合國軍反攻大陸,可
以出兵昆明,直搗湘、桂,出兵四川,直搗西北。
(三)辦法:(1)令現在雲南境內活動之李彌、余程萬兩個軍,先進駐瀾滄江、
怒江以西地區,打好基礎;(2)積極收容整編從川西突圍到西昌之部隊,集中力量保
衛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移駐滇西,作為在大陸上之指揮中心;(3)恢復川、康、雲、
貴四省政府原專員區組織,進行各種活動;(4)恢復川、康、雲、貴四省黨務工作,
配合軍政進行各種活動;(5)利用幫會及各種團體,聯絡川、康、雲、貴四省地方武
力。展開游擊活動;(6)設法聯絡西南邊疆民族,作反共主要力量;(7)派人與西藏、
緬甸、印度方面聯繫;(8)利用各種關係、各種力量,搜集共軍情報;(9)積極訓練
黨政各種幹部;(10)在根據地及游擊區廣建飛機場,以便支援武器物資;(11)將西
康省政府移駐滬定,作為前進橋頭堡,以西昌、雅安為西康的游擊區;(12)以川南的
雷、馬、屏、峨地區,作為川南、川東及貴州的游擊根據地;(13)以川西的松(潘)、
理(番)、茂(功)地區,作為川西、川北的根據地;(14)雲南省政府設在滇西,而
在滇北、滇東、滇南地區展開游擊戰;(15)從台灣運來大批武器實用物資,以鞏固各
根據地;(16)戰時經濟、文教、宣傳計劃另擬。
丙:下策:固守西昌,等待覆滅。
(一)目的:使在國際、國內正視聽。
(二)理由:(1)共軍已占領了成都、雅安和昆明,不會讓我們有喘息之機,很
快就會南北進兵,夾攻西昌;(2)西昌無兵力,不可能守到三個月,終必潰敗,與其
倉惶逃走,使國內外各方面失望,不如預作準備,在西南設法生根,於後有利;(3)
西昌在目前是大陸上的一個孤島,內無守力,外無援兵,且系彝區,是絕地,是死地,
一旦共軍進攻,彝人夾擊,無路可逃,只有等待覆滅;
(三)辦法:(1)收容川西突圍部隊,暫防大渡河以北。與賀國光商量抽調一個
警衛團駐防會理縣,暫防金沙江以南;(2)積極組織地方武裝,增強固守西昌的兵力;
(3)緊密與西康省政府合作,解決糧食和交通問題;(4)統制西昌市面的物價和金融,
以防止物價上漲;(5)設法與西昌地區的土司、頭人及彝族領袖聯絡;(6)預作逃跑
準備。
上面那個方案擬好後大家認為早撤台灣的“上策”蔣介石不會批准,都希望胡宗南
至少能採取“中策”。
十月三十一日晚上,胡宗南又召集大家開會,討論“方案”。當天中午,胡的參謀
長羅列,已由台灣飛返西昌,亦參加討論。
首先,由沈策作說明,他剛把撤往台灣的“上策”提出來,胡宗南即拍桌子指著他
就弄出了一個以不守西昌為上策的“固守西昌、保衛西南大陸方案”來。其主要內容如
下:
甲、上策:放棄西,昌,撤退台灣。
(一)目的:保存在大陸上僅有的反共力量,在大陸上散播反共種子,再圖反攻。
(二)理由:(1)西昌是彝區,是死地,毫無力量,又無後方,不能固守。否則
必遭覆滅;(2)凡撤到西昌的黨、政、軍及其他人員,都是反共最堅的幹部,應搶救
去台灣,不應聽其毀滅在西昌;(3)一切事,人最重要,物資次之,應把西昌地區有
用的人力、物力搶運去台灣以增加反攻大陸的力量;(4)以西昌為據點,在未撤退台
灣前,完成在大陸上散播反共種子的任務,雖撤退台灣,實際並未撤退,而是戰略上的
進攻。
(三)辦法:(1)積極設法收容從成都突圍到西昌的部隊。予以妥善安置和安慰,
陸續輸運台灣;(2)普遍收容從各方面撤到西昌的黨政人員和其他人員,陸續轉送台
灣;(3)西昌地區的青年及地方士紳,願意去台灣的,一律護送到台灣;(5)願留大
陸繼續工作的人員,一律委以適當名義,給以經費、武器、電台,並指導其活動,使其
在大陸生根,以便將來配合反攻大陸。
乙、中策:以滇西地區為根據地,以西昌、滬定、雅安及川南的雷、馬、屏、峨地
區為游擊區。
(一)目的:在西南大陸建立根據地,以保衛西南大陸。
(二)理由:(1)滇西地接西藏,並通緬甸、印度,能得國際援助;(2)上地肥
沃,物資豐富,人口稀少,作為根據地能自給自足;(3)滇西民族雖較複雜,但民性
淳樸,易於驅使,灌輸反共思想,易於接受;(4)滇西地形險阻,敵人僅有一面進攻
之路,易於防衛;(5)配合雲南現有之國軍兩個軍兵力,足有建立根據地之力量;(6)
組織川、康、雲、貴四個省政府,指揮其活動甚便;(7)將來配合國軍反攻大陸,可
以出兵昆明,直搗湘、桂,出兵四川,直搗西北。
(三)辦法:(1)令現在雲南境內活動之李彌、余程萬兩個軍,先進駐瀾滄江、
怒江以西地區,打好基礎;(2)積極收容整編從川西突圍到西昌之部隊,集中力量保
衛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移駐滇西,作為在大陸上之指揮中心;(3)恢復川、康、雲、
貴四省政府原專員區組織,進行各種活動;(4)恢復川、康、雲、貴四省黨務工作,
配合軍政進行各種活動;(5)利用幫會及各種團體,聯絡川、康、雲、貴四省地方武
力。展開游擊活動;(6)設法聯絡西南邊疆民族,作反共主要力量;(7)派人與西藏、
緬甸、印度方面聯繫;(8)利用各種關係、各種力量,搜集共軍情報;(9)積極訓練
黨政各種幹部;(10)在根據地及游擊區廣建飛機場,以便支援武器物資;(11)將西
康省政府移駐滬定,作為前進橋頭堡,以西昌、雅安為西康的游擊區;(12)以川南的
雷、馬、屏、峨地區,作為川南、川東及貴州的游擊根據地;(13)以川西的松(潘)、
理(番)、茂(功)地區,作為川西、川北的根據地;(14)雲南省政府設在滇西,而
在滇北、滇東、滇南地區展開游擊戰;(15)從台灣運來大批武器實用物資,以鞏固各
根據地;(16)戰時經濟、文教、宣傳計劃另擬。
丙:下策:固守西昌,等待覆滅。
(一)目的:使在國際、國內正視聽。
(二)理由:(1)共軍已占領了成都、雅安和昆明,不會讓我們有喘息之機,很
快就會南北進兵,夾攻西昌;(2)西昌無兵力,不可能守到三個月,終必潰敗,與其
倉惶逃走,使國內外各方面失望,不如預作準備,在西南設法生根,於後有利;(3)
西昌在目前是大陸上的一個孤島,內無守力,外無援兵,且系彝區,是絕地,是死地,
一旦共軍進攻,彝人夾擊,無路可逃,只有等待覆滅;
(三)辦法:(1)收容川西突圍部隊,暫防大渡河以北。與賀國光商量抽調一個
警衛團駐防會理縣,暫防金沙江以南;(2)積極組織地方武裝,增強固守西昌的兵力;
(3)緊密與西康省政府合作,解決糧食和交通問題;(4)統制西昌市面的物價和金融,
以防止物價上漲;(5)設法與西昌地區的土司、頭人及彝族領袖聯絡;(6)預作逃跑
準備。
上面那個方案擬好後大家認為早撤台灣的“上策”蔣介石不會批准,都希望胡宗南
至少能採取“中策”。
十月三十一日晚上,胡宗南又召集大家開會,討論“方案”。當天中午,胡的參謀
長羅列,已由台灣飛返西昌,亦參加討論。
首先,由沈策作說明,他剛把撤往台灣的“上策”提出來,胡宗南即拍桌子指著他